51.20170721关于“提问”的智慧
关键概念:提问、原则、策略。
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Google + Wikipedia + English = Almost Everything
对英语学习者(将来的英语使用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而非“翻译”。
延伸关联:
- 《领导梯队》
【思考】可阅读完正文后思考!
- 回顾一下自己上周提出的问题,对照着今天关于提问的三条原则,看看自己在哪方面做的不够好?哪方面还可以有改进?当时自己忽略了哪一点?
- 按照这个原则修改一下自己上周的问题,重新提出一个更好的问题。这周我们将继续向大家征集优质的成长问题。
【正文】
第一季马上就要结束了,今天的文章末尾我为你准备了另一个“意外的惊喜”当作这一年的记录和纪念。
我在新东方教书的那“一辈子”里,看到过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学生,其中当然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霸”。
很多学生在面对学霸时,都会羡慕他们超强的解题能力,貌似任何问题在他们面前都不是难题,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轻松破解。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那些学霸真正牛的地方不是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而是他们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
这些学生很少提问,多数时间都在一个人查词典,翻材料,自顾自地折腾,但是只要他某天突然找到你问问题,那问题的质量一定是相当高的,并且也需要你费一番心思才可以解答。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自己在学生时代接触的学霸,是不是也都带有这样的品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个好问题背后都有哪些要素。
首先,这个问题一定无法通过简单的搜索就得到答案。比如某个单词的意思,某个地区的人口之类的问题,一看就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解决的。能够提出这种问题的人,一定是个怕麻烦的懒人,而成为学霸的第一步就是不怕麻烦。
其次,这个问题有充足的背景信息支撑。做足功课的学霸会把问题定义得非常清楚,问题发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涉及到什么样的概念,尝试过的解决方法等等。很多时候,并不是老师们不想回答,而是学生们连基本的范围都没有限定好。比如“应该去大城市工作?还是去小城市工作?”这种问题的答案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看情况 。要把问题的背景信息限定好,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对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一个好问题不会是纯粹的索取。一个好的提问者所秉持的姿态更接近于“讨论”,而非“索取”。而这方面最直接的体现是,他会用选择题的方式提问,而非简单的开放式。或者说即便是开放式的问题,其中也一定会加入自己的思考选项。比如“我对xxx有些疑问,现在想出了两种解决方法,一是xxx,二是xxx,老师觉得哪个方法可行?老师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这样的提问方式会让回答者感受到你为这个问题所做的努力,以及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没有多少人讨厌被问问题,大家只不过讨厌被问到蠢问题,因为这显得提问者毫无诚意。连提问者自己都不重视的事情,还怎么能要求其他人重视呢?
而且学霸也很少会排斥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因为他知道这也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会毫无原则地回答所有的问题,尤其是伸手党提出的问题。
在这周的问答中,有一位读者提到了自己室友的例子,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原则的人是如何处理这方面的问题的。简单概括一下就是:
坚持原则并非冷血,而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一种策略。
因为她的拒绝,让提问者知道了要远离伸手党,并且也不会埋怨她不近人情,同学的关系也很有可能因此变得更好。而反过来如果她一直隐瞒对于这种提问的不满,等到某一天爆发,可能真的就是关系破裂的时候。
你看,想要提出一个好问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你碰到一个能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判定他的成绩一定不会差。
其实不光是学生,能够提出好问题的人不论到哪里都不会做得太差,因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提出质量非常高的问题,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他有非常强大的自学能力。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老师其实也只不过是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罢了。你以为你碰到的那些英语老师真的什么都懂吗?不是这样的。他们和你们一样也是学生,只不过多了一个技能: 遇到不会的问题的时候,他们知道如何查词典,如何查语法书,如何参考不同的词典和语法书,仅此而已 。
其实这个道理在任何领域都是一样的。你以为“高级程序员”什么都懂吗?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比那些“低级程序员”多一个技能: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懂得如何检索文档,如何问 Google 而已。
等到做完了这些功课之后,基本上90%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这时候如果还有问题,那说明这个问题确实不错,可以去找一些能够帮你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别怕他们会拒绝你,如果这个问题真的非常好,他们会很愿意回答的。这就好比班级里学习最好的学霸很少拒绝回答同学的疑问,尤其是那些好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这其实也能帮助他们自己提高。
大家也能看出来,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论是医院的大夫,还是律所的律师,他们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就是帮助服务的对象搞明白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多数人不要说解决问题了,他们连说清楚问题的能力都没有,需要一些人通过不断地提问帮他们理清自己的问题。
这周我们虽然讨论的是“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但实际上送给大家的是另一把钥匙:
如何自己找出大多数问题的答案。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为了提出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你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查找很多的资料,了解很多的背景信息。等到自己终于觉得准备充分的时候,原来的那个问题可能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解决了,而我们的能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提升。
这个过程一定不轻松,但是也没有多数人想的那么困难。只要你开始实践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被“ 怕麻烦”这三个字挡在外面的。
因为他们没有践行过,所以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麻烦。为了合理化自己不践行的结果,他们会臆测出很多可能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让自己的放弃看起来没有那么不堪。没办法,人总归有合理化自己行为的倾向。
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把着眼点放到眼前,不去考虑太远的事情,先把能做的事情搞定,然后再一步步向外延展。
我现在也开了不少公司,有很多人力部门的小朋友需要招聘面试。他们会问我应该问面试者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容易了解这个面试对象。我通常给出的答案都是:
你问他们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他们问你什么才更加重要。
没有几个人能够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愿意坦诚地承认这一点。比如那些毫无从商经验的老师,没有结过婚的邻居,没有离开过小城市的长辈,当你向他们请教的时候,他们也会给你很多建议。但这无异于问道于盲,也就是说即便是一个盲人,只要被询问也只好逼自己说出一个道理。更何况一个来找工作的面试者,就更不会向你坦诚展示自己“无知”的一面了。
而反过来,如果你把面试者摆在一个提问的位置,让他向你提出问题,你来做出相应的回答,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他没有针对这个行业的仔细思考,或者没有对应聘工作做过相应的调研,基本上是不会问出什么有质量的问题。
这一点有点像幽默感。人们身上很多的特质都可以通过短暂的努力伪装出来,但幽默感却无法伪装,一秒钟都不行。如果你不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却在那里硬讲笑话,马上就会被看穿。
通过这种面试的方法,基本上马上就能区分出哪些人有思考能力、有自学能力,而哪些人只是装装样子、其实并没有实力。这好比设计精巧的考试题,能够马上把真正认真学习的人和装模作样背背公式的人区分开来。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一直在做筛选。不论是高考,还是求职,我们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目标。
高考中的分数,招聘时的条件,都是一些显性的标准。达到这些标准虽然并不简单,但是更加有难度的其实是那些看不见的“标准”。而“提出好问题”就是一个很少会被列出来,但却非常重要的识人标准。
举一个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例子。
如果有人打电话向你询问一些事情,在挂掉之后又再次拨通电话,说自己忘记询问了一些细节,而且这种情况接二连三地发生,估计每个人都会在内心中把这个人分到“不靠谱”的分组里,以后有重要的事情,一定不会拜托他去做。
现在的资讯非常发达,每个人之间都有很多交流沟通的机会,尤其是接触到很多牛人的机会。想要和他们产生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最终只能停留在加上对方的微信号,然后翻看一下朋友圈的层面。
与其如此,我觉得倒不如想几个好问题,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来,更有可能给这些人留下印象,为以后的交流奠定基础。
哪怕最后没有成功,你也得到了一个好问题的答案,这本身就已经非常有价值了。
上周我们让大家提了很多有关成长的问题,并按照我们之前的约定,把我在这件事上的看法,以及我所秉持的原则分享给大家。但是我发现很多朋友提的问题,其实离一个好问题还有一些差距。
但这其实也是预料之内的事情,因为提问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没有经过特定的训练,自然很难有所提升。
关于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其实在网上已经有了非常多不错的教程,其中我想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篇较为“古老”的文章。它是由一位美国有名的软件工程师 Eric Steven Raymond 编写的,最早发布于 2001 年,现在已经是 3.10 版本了。
教程地址:
虽然这是写给程序员世界的一份提问指南,但是它的适用性并不局限于此。在编程的世界里,最容易检验一个人提问的质量,因为技术问题通常都会有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法,前提是你要花时间去思考,在这个前提下提出的问题才有可能被回答。而且多数程序员说话都比较直,看到了烂问题基本上都会撅回去,比如“RTFM”或者“STFW”。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不妨去上面的教程地址中看一看,这也算是一种实践吧。
Eric 在这篇教程里列举了非常多切实可行的提问原则,并且给出了对应的例子。其中有三条原则,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所以拿出来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在以后提问的时候,能够先拿出这三条来对照着检查一下。
一、只要是搜索引擎能回答的就别问别人
在过去,长辈们总是会说:鼻子底下长着一张嘴呢,问呗!
对,有问题问别人不丢人。可时代变了,现在应该是这样的: 问人之前不先问问搜索引擎是可耻的 。一个点点鼠标就能轻松找到答案的问题,很难期待有人会主动花时间去回答。我们早就说过,人们最宝贵的资源是注意力,而你连最基础的搜索工作都希望别人帮你完成,这其实就是不尊重他人注意力的表现。
事实上,如果你经常使用搜索引擎就会发现一个事实: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大部分问题,尤其是技术性的,事实性的问题,很多都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因为世界上这么多人,只有你一个人碰到此类问题的几率非常小。所以碰到问题之后,不妨先打开搜索引擎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另外,关于一些观点和想法类的问题,即便有了答案你可能也希望听到更多的意见,尤其是你信任的人的想法。这个时候搜索引擎其实也能派上用场,它可以帮助你补充背景资料,让你在提问之前对提问的范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不论是哪一类的问题,问别人之前多去搜索一下一定是对的。关于具体的搜索技巧,大家可以去“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公众号上回复“搜索”两个字来查看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
科技的发展原本应该降低我们的学习成本,因为信息流通的费用趋近于零,只要你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搜索引擎,你几乎能够获得所有的知识。我特别喜欢一个简单粗暴的公式:
Google + Wikipedia + English = Almost Everything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等式的左边就会发现,不论是搜索引擎还是维基百科,它们本质上都只是工具而已,就连英语都只是我们交流的工具。这些工具只有到了那些以“伸手党”为耻的人的手里,才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对于伸手党来说,这些工具则会放大他们的懒惰。
我就见到过很多把自己的作业丢到网上,直接询问解答步骤和答案的人,而且如果没有得到答案,甚至会埋怨网友能力太差。
每一项新的技术发展出来之后,都会被各种人利用。而你利用工具的“姿势”,则又会反过来决定你未来的走向。
二、你要知道自己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你要搞清楚自己提问是为了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还用说吗,当然是获得答案解决问题啦!但其实还真不是这样,还记得我们说过:有些事就是因为看起来太简单,所以大家都习惯性地忽略它,而那可能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举个例子。
很多人在读不懂一个英文句子的时候,通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啊? ”看起来无比的自然,对吧?
我们之前就提到过,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而这句话里“翻译”这个词其实就给英语学习者造成了非常严重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的障碍。
首先,翻译并不是大多数人学习外语的目的。大多数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使用外语,而“翻译”,只不过是外语的众多用处之一而已。但是,“这句话怎么翻译?”这个问法,却无形之中把这只不过是“之一”的用处变成了全部,正是所谓的本末倒置。
其次,翻译起码可以分为两种,直译和意译。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这样提问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问的实际上是“这句话怎么直译?”可事实上,很多时候,哪怕很多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句子都很难直译,甚至没办法直译。
于是,这种提问很可能遇到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其实,对英语学习者(将来的英语使用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而非“翻译”。就算是有时需要翻译才能理解,那么需要的往往更多是“意译”,而非“直译”。
所以,当遇到一个不能理解的句子之时,最正确的提问方法可能是这样:“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或者“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
尽管表面上来看这样提问和“这句话怎么翻译?”区别不大,但实际上却有着天壤之别。首先自己清楚地知道发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理解句子),其次,被问的人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答才能让提问者弄明白。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
你看,仅仅是对于目标定义得不精确,就让一个原本可能被回答的问题变成无解的问题。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有没有局限于局部而忘记了整体。
三、要方便他人回答
即便是一个简短的问题,也要完整,这样才能方便他人回答。比如“《动物农庄》和《围城》哪本书更好?”就不如“我要去海南度假一周,每天会有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希望找本书读一读,不知道《动物农庄》和《围城》应该选哪一本?或者有什么其他书可以推荐吗?”
完整并不需要长篇累牍,只要言简意赅地把主要信息说出来就可以了。
如何才能方便他人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只能是“看情况”,比如对于演讲者来说,提问一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能否得到听众的回应就需要演讲者仔细思考了。
比如不要把设问当做提问。设问,就是不需要对方回答的问题。可是,经常有演讲者把这些原本应该由自己回答的问题甩给听众,导致尴尬。假设在时间管理讲座中,我要是这样问:“大家知道我是如何管理时间的吗?”并且在提问之后竟然停顿下来等听众的回应,那我就是愚蠢的,现场一定很“冷”。
还有一个常见的尴尬是演讲者问了一个“三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乃至于听众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那有没有一个相对稳妥的方法能够保证对方好回答呢?答案是:
尽量问对方选择题。
一来你提供的选项会让对方觉得你花了时间去研究解决方法,二来他们在这种基础上的回答也会更有针对性。如果你怕自己提供的选项不足够好,不妨加上一个开放式的选项,这样对方如果想展开叙述,也有相应的机会。
最后如果自己折腾了半天也没有搞定,提问过后也没有得到解答(所有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那就把这个问题记在本子里。这些年来,我发现的一个很神奇的事情是,大量过去积攒的问题,都会在某一天自动出现解决方法。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还要记得那个问题。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都不记得这个问题了,估计它也已经从你的生活里消失了。
最后想要补充的是,我们这周的主题是“如何提问”,而不是“如何不提问”。列出来的原则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提出更好的问题,这样对于提问者和回答者都有帮助。虽然理论上,你可以通过自学学会绝大多数的知识,但是我们之所以需要老师,就是为了缩短这个过程,让自己成长的速度更快一些。
大家在践行这些原则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自身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
你要在现有水平上做好功课,才可以去向别人发问。
我们不会要求一个小学生,通过自学最终提出一个大学生水平的问题,同样如果我们是初学者,也不能对自己提出太过不切实际的要求。这个标准在每个人心里都是不同的,需要大家自己拿捏这个分寸。
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检验的标准,那就是“问心无愧”。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内心是坦荡和真诚的,我已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了足够的功课,并且确实不是抱着伸手党的心态来请教的。我觉得如果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秉持这样一个态度去提问,他的问题一定不会太差。
“毕业”前的一封信
AHSHA,你好
第一季的专栏即将进入尾声,过去一年的每一天都值得我们的记录和重温。第一年的时间总得有点仪式感的东西当作纪念,所以我把第一季的内容重新梳理修订后,集结成书并专门为「得到」的用户定制出版了这本《财富自由之路》。
新书今天在专栏内首发,一版一印,只给专栏用户抢先预订。
- 这本书是过去一年我们共同的成长记录,它值得你珍藏;
- 这本书适合你回顾复习的时候反复翻看,换一种内容载体你会更有动力;
- 这本书你可以送给朋友或伙伴,邀请他们和你一起践行,共同成长。
另外,还记得我说的“ 事件日志”吗?这次我专门随书设计了一册“事件志”,未来一年的思考与行动,这个小册子会是你重要的工具。
“财富自由之路”,路还长着,一起走呗。
复习小贴士:
预测:概率论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导致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就是相信直觉忽视概率。你可以回顾1月16日的文章,复习“预测”的概念。
【附加】
Google+Wikipadia+English=Almost Everything
培养“急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它们一一制定应对策略。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如何自己找出大多数问题的答案。
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根据逻辑分析利弊,主动寻找能够帮助自己的人,作出主动选择。
创造共赢局面的能力。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交的过程,而在社交时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学会拒绝别人,坚持原则并非冷血,而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一种策略。
生活的本质就是两个字“交换”。练习:一张白纸,左边“我拥有的”,右边“我想要的”,努力增加左边自己拥有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