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很多劝转CS(Computer Science)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55012


FritzVonLu鲁一胖

1.问题在生化上,其实是生化的问题。2.cs火说白了是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无他。

关于专业的就业难度和薪资,我发明了个“撬动水平(leverage)”,用于衡量工业界对整个就业的带动。比如说,化学是1:1,即工业界每招1个化学的高级研发岗,学术界提供1个终身教职;而计算机可能是10000:1,即业界10000个码农,对应高校1个tenure。

为啥工业界能撬动整个行业呢?因为工业界和学术界其实是连通的,人才可以越界换岗;而工业界主体是资金最雄厚、技术积累最久、需要人才最多的公司和垄断集团(其实中等规模企业带动就业最多),比高校不知道体量大到哪里了。所以如果业界发展好辟出一个大市场,造成劳动力短缺薪资高,人们就奔业界去了:想混混的拿个不低的工资,生活安逸;有雄心的创业做老板,收入比full prof.高多了,结果教职反而好拿,而且拿教职的真是对学术比金钱的兴趣大,是真爱—因为以年轻教授的平均水平,在cs创业收入不会比高校的收入低。不信看cs的新方向。

但是化学呢?没有工业界的位子啊。石油天然气的要石油工程;环境的要环境工程;化妆品要精细化工;制药的要药学、化工、生物工程(微生物);食品的食品工程…

就拿热工说,这个专业在工科不算热。但是中央供暖、恒温室、冷库冰箱空调,没他们不行。cs金融再牛逼,设计冰箱的制冷散热岗位也不招他们阿,非得热工不可。但是化学的不可替代性在哪?别给我说教职,王强的话,苗族语言研究都有教职。

所以,换个有撬动水平的行业吧。

—————分割线————

我反对一窝蜂挤cs。不要没兴趣又没基础就往上凑,那样很危险,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人均寿命会很长,毕竟多数人会活到老年,会看到那一天。

我也反对一个匿名答主的话“计算机会自行编程,码农消失”,这是典型的唯技术论的反经济观点。我只问2个问题,1.是不是只有在牛羊学会自己做饭、自我医治、集体自杀和自我屠宰后,畜牧业工人、农业工人才会消失?2.彩色胶卷和发网,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可以人工智能自行生产,所以柯达员工和发网设计师才消失的?

消失与否要取决供需关系。发达国家农民,有兴趣可以查下数据,自二战后一直减少从不增加,为啥?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农民,在西方人口比例很低,可以说“大致上”消失了。所以为啥现在cs这么火?需要人多但是劳动力少;为啥发网设计师没了?需求少了,快没了。

我再问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抛砖引玉:为啥cs行业的劳动力一直无法填补劳动力市场空缺,造成行业回报过高?我有个看法,就是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过的,“人类已经无法适应人造环境了。”——人类造就、并且在持续扩大cs就业缺口,却无力填补它。问题本质就是人类在自造之物面前的愚钝与脆弱。

计算机未来会不会发展到一个平台期?无法继续高速地创造市场?很可能会。历史告诉我们,热机“平台“期过,钢铁、燃料、电力电网、通讯、光学仪器与照明系统…都曾经平台期,或者正在平台期。所以,脆弱又愚钝的人类啊,我们既然没能集体预见到cs井喷,又如何能预测它的平台?如果我们无法预测平台,那么平台来的那一天,会不会还有海量的人(世界各阶层人口呈金字塔状,底层缺乏信息和判断力的是多数)抱着金色的梦投身到这个正在饱和的行业,成为过饱和的溢出、负边际效应的人力资源?

我再提醒一点。一战后,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单次科技革命的时间也缩短;同时单一行业的科技向上下游行业的扩散也越来越广泛、深刻,导致科技革命的渗透性、扩散性增强。所以,科技革命呈现出“持续革命”、无间断;特征模糊、各种技术“集体革命”的特点。而作为单一科学的cs,必然也会分散渗透,融化在机械、电力电子、光学、自动化…纯的传统上的cs不会支撑多久;同时,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加快,cs的技术“势能”也会加快耗尽。所以,如果个人没有技术优势,到了革命的“尾潮“会很麻烦,随时会被替代——就是我建议的不要一窝蜂上。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