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an,连看了你
(提问)匿名用户 : Juan,连看了你的几条回答,真心觉得人生 残酷,非常心痛。 虽二十出头,仍在读书,知道了真相后相比于身边的同学, 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似乎卯足劲上一个平台就能一片光 明,坚守对爱情幻想的他们,失去了攀援的状态。 因为我知道,即使此时不愿承认,但他们和我一样,太过普 通,甚至连名校光环都没有。 太过年轻的时候幻想太多,面对现实的撞击不知所措。仿佛 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路,嫁给普通的不太爱的人,生子,抚养 孩子,慢慢老去。突然觉得人生太苦太漫长。 但不这样做,或许今后连简单的安稳都没有。 开始懂得身边那些三十多岁普通女人,脸上被消磨的麻木和 冷淡。 Juan,知道了真相,您有什么建议去像您一样,仍能看见未 来?
2019-03-12
回答:“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中年以后自有其好 处,我觉得中年以后可以过得跟少年时期一样:不用再为适 应社会规则而不断摸索,又可以把几乎全部精力用在自己的 兴趣爱好上,比如文化和艺术。 少年时期在课业的压迫之 余,偷偷分出15%的精力用于文艺探索。那时候是一场大胆 的冒险。在恭顺的好学生的脸皮下,思维早就跑到文艺复兴 时期的佛罗伦萨和荷马史诗上去了。 青年时期很苦,离开大 脑里的伊甸园,去社会上每日做俗务。去摸清楚真实人间的 种种规则。 如此过去十几年,对社会比较清楚了,就不用再 为此耗费精力。没有课业的压迫,没有对前途未卜的默默祈 祷,没有对此生能达到什么样状态的疑问,没有对自身肉体 和身份的执着。注意力都可以重新回归到少年时那样。 与少 年时的不同,仅仅在于,从前看的德拉克洛瓦的画册,中年
以后去美术馆看他的真迹; 从前听音乐家的唱片,后来去不 同国家/城市听他们的现场演出。 从前是阅读金刚经,现在是 领会到了拿毛笔抄经的妙处。 从前只知陶渊明《桃花源 记》,后来知道并喜欢王维的《桃源行》。 “春来遍是桃花 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又是一年春来,桃花水遍地,摆脱肉 体和社会身份的桎梏,处处皆是仙源。(170赞)
评论区:
葳蕤 : 加精加精。击节赞叹!
七明原心 : 娟姐要是能做个语音节目就更好了
灵芝 : 唉 我的青春都是KPI、俗务、屈辱,自己活得真是苟。但愿中年之后未婚已婚都好,脸上不要有麻木疲累的妇女 气,依然有这样的少年心。
沐羲 : 赞境界。有时想想人为什么活着,越长大越体会到一种责任与承担。往小了说,修身齐家,自己做的事能有助于自 身成长、有助于家人,能帮助到周围的人,就是很好的。往大了说,如果能力允许,达则兼济天下,做些促进社会进步、 促进国家发展的事儿,不枉此生。
Vivian : 说白了还是得看开
鹿先生 : 出世,即探索精神世界对于人生的意义,是印度佛教的主要奥义。而中国的佛教以及现在涌现的很多读书会擅长 的,主要还是通过传授心法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所谓比较入世。如果能真正「出世」,那就可以不用理会一切入世 的标准和烦恼[愉快]
Kuang : 主要取决于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