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K 最近邻

作者:Chris Albon

译者:飞龙

协议:CC BY-NC-SA 4.0

确定 K 的最佳值

# 加载库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FeatureUn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 加载数据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 创建标准化器
standardizer = StandardScaler()

# 标准化特征
X_std = standardizer.fit_transform(X)

# 拟合 5 个邻居的 KNN 分类器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5, metric='euclidean', n_jobs=-1).fit(X_std, y)

# 创建流水线
pipe = Pipeline([('standardizer', standardizer), ('knn', knn)])

# 创建候选值空间
search_space = [{'knn__n_neighbors': [1, 2, 3, 4, 5, 6, 7, 8, 9, 10]}]

# 创建网格搜索
clf = GridSearchCV(pipe, search_space, cv=5, verbose=0).fit(X_std, y)

# 最佳邻居大小(K)
clf.best_estimator_.get_params()['knn__n_neighbors']

# 6

KNN 分类

K 最近邻分类器(KNN)是一种简单而强大的分类学习器。

KNN 有三个基本部分

  • : 观测的类别(我们试图在测试数据中预测的东西)。
  • : 观察的预测因子/ IV /属性。
  • : 研究者指定的正数。 K 表示最接近特定观测的观测数,它定义了“邻域”。 例如,K = 2意味着每个观测都有一个邻域,包含最接近它的另外两个观测。

想象一下,我们有一个观测,我们知道它的自变量 ,但不知道它的类别 。 KNN 学习器找到最接近 的K个其他观测,并使用他们已知的类别,将类别分配给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 import neighbors
import numpy as np
%matplotlib inline  
import seaborn

这里我们创建三个变量,test_1test_2是我们的自变量,outcome是我们的因变量。 我们将使用这些数据来训练我们的学习器。

training_data = pd.DataFrame()

training_data['test_1'] = [0.3051,0.4949,0.6974,0.3769,0.2231,0.341,0.4436,0.5897,0.6308,0.5]
training_data['test_2'] = [0.5846,0.2654,0.2615,0.4538,0.4615,0.8308,0.4962,0.3269,0.5346,0.6731]
training_data['outcome'] = ['win','win','win','win','win','loss','loss','loss','loss','loss']

training_data.head()
test_1 test_2 outcome
0 0.3051 0.5846 win
1 0.4949 0.2654 win
2 0.6974 0.2615 win
3 0.3769 0.4538 win
4 0.2231 0.4615 win

这不是必需的,但因为我们只有三个变量,所以我们可以绘制训练数据集。 X 轴和 Y 轴是自变量,而点的颜色是它们的类别。

seaborn.lmplot('test_1', 'test_2', data=training_data, fit_reg=False,hue="outcome", scatter_kws={"marker": "D","s": 100})

# <seaborn.axisgrid.FacetGrid at 0x11008aeb8>

png

scikit-learn库需要将数据格式化为numpy数组。 这是重新格式化的代码。

X = training_data.as_matrix(columns=['test_1', 'test_2'])
y = np.array(training_data['outcome'])

这是我们的重点。 我们使用“观测的邻域是其三个最近的邻居”的参数来训练 KNN 学习器。 weights ='uniform'可以当做所用的投票系统。 例如,uniform意味着所有邻居对观测的类别进行同等权重的“投票”,而weight ='distance'则告诉学习器根据到我们正在分类的观测的距离,来调整每个观测的“投票”。

clf = neighbors.KNeighborsClassifier(3, weights = 'uniform')
trained_model = clf.fit(X, y)

与训练数据相比,我们训练的模型有多好?

trained_model.score(X, y)

# 0.80000000000000004

我们的模型准确率达 80%!

注:在任何现实世界的例子中,我们都希望将训练的模型与一些保留的测试数据进行比较。 但由于这是一个玩具示例,我使用了训练数据。

现在我们已经训练了我们的模型,我们可以预测班级的任何新观测,。 我们现在就这样做吧!

# 使用 'test_1' 第一个和第二个自变量的值
# 创建一个新观测,为 .4 和 .6
x_test = np.array([[.4,.6]])

# 将学习者应用于新的未分类的观测。
trained_model.predict(x_test)

# array(['loss'], dtype=object)

好哇! 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器预测的新观测的类是“输”。

我们甚至可以查看学习器分配给每个分类的概率:

trained_model.predict_proba(x_test)

# array([[ 0.66666667,  0.33333333]])

根据这个结果,模型预测观测结果是“输”的概率约为 67%,“赢”的概率为 33%。 因为观测有更大的“输”的概率,所以它预测为这个分类。

  • K 的选择对创建的分类器有重大影响。
  • K 越大,决策边界越线性(高偏差和低方差)。
  • 有多种方法可以测量距离,两种流行的方法是简单的欧几里德距离和余弦相似度。

基于半径的 KNN 分类器

# 加载库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Radius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 加载数据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 创建标准化器
standardizer = StandardScaler()

# 标准化特征
X_std = standardizer.fit_transform(X)

在 scikit-learn 中,RadiusNeighborsClassifierKNeighborsClassifier非常相似,但有两个参数除外。 首先,在RadiusNeighborsClassifier中,我们需要指定固定区域的半径,用于确定观测是否是半径内的邻居。 将半径设置为某个值,最好将其视为任何其他超参数,并在模型选择期间对其进行调整。 第二个有用的参数是outlier_label,它表示半径内没有观测的观测的标签 - 这本身通常可以是识别异常值的有用工具。

# 训练半径邻居分类器
rnn = RadiusNeighborsClassifier(radius=.5, n_jobs=-1).fit(X_std, y)

# 创建两个观测
new_observations = [[ 1,  1,  1,  1]]

# 预测两个观测的类别
rnn.predict(new_observations)

# array([2])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