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易,老的很快

这是我从今天#轻享# 中看到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虽然分享者未做更多解读,但懂的人自然懂,创业维艰,心力得够。

还有一句,我要补充:创业,请趁早。

欢迎今天的轻享分享者@双重否定 !

大家好,我是徐涛(xutao_hust)进群以后潜水比较多,很高兴亦仁能提供机会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创业经历以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希望能跟大家更多的交流,同时很可能碰撞出一些新的创业点子。

我个人目前定居深圳,是A8体育(一款足篮球资讯直播社交APP,目前用户千万级别,日活20万水平)CEO,同时还有一些别的业务在运作。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参与或者自己直接创业也已经有七八年了,有一些故事可以讲讲,寥做谈资。

本人11年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毕业,当时本来已经拿到了本系的保研名额,可是当时年少气盛,觉得再读一个研颇为鸡肋,那时候又对于写代码这件事情不甚感兴趣,刚好在武汉一家初创的IT出版社招人,公司文化颇吸引人,主要出版IT人文类的书籍,那个时候我自诩是文艺青年,于是加入进去做编辑。

群里很多互联网圈的朋友应该都看过《浪潮之巅》,就是那段时间我们做的书,我还在大四的时候看到吴军老师这本书的草稿,不禁拍案而起,写得太精彩了!之所以愿意加入这家出版社,能够参与编辑出版这本书的吸引力,大概占了一半。那个时候吴军老师还在腾讯搜搜做副总裁,为了这本书也多次来武汉跟我们商议需要版面/封面/内容编排的细节,吴军老师温文儒雅,见识高远,对那时候刚毕业的我来说是很好的参考系。细节按下不表,那段时间还参与了刘未鹏的《暗时间》,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那时李笑来老师还只是新东方的老师),邹欣老师的《现代软件工程》等等在IT出版界都颇具知名度的书,包括吴军老师后续的所有出版物,都是在这家出版工作室给出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是在全国各地到处跑,跑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盛大研究院/阿里研究院等等,去跟全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程序员去聊天,沟通,看是不是有什么合作的出书点,见识了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人,自己也耳濡目染,大概知道了一个优秀的代码工程师,一个优秀的互联网团队,应该是怎样的氛围,怎样的调性,应该怎样跟这样的一群人去沟通和协作。虽然自己还是小白一个,对技术/商业/管理/团队的理解都还很肤浅,但是对自己的立志和调性,是有很好的塑造作用的。

在这个出版工作室干了接近一年,逐渐就发现编辑这个工作离我的志趣相差还比较远,它并不文艺,反而充满了大量重复的工作量,同时缺少足够的创造性,让我觉得工作本身逐渐无趣。纠结一番以后,遂离职,重新开始找程序员的工作。当时觉得这是职场生涯的一大挫折,放弃了华科的保研名额,第一份工作也很快离开,度过了挺长的一段迷茫期。

好在我理工科底子依旧在,也想尝试做一个优秀的程序员,那时候刚好是安卓开发需求最旺盛的时候,我自学了一两个月的安卓开发,就去华为武研所做当时Honor手机的安卓应用层研发工作,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接受并自学完整的移动APP研发的系统工作,我个人的特点是虽然技术硬实力一般,对算法等硬知识没有那么强的渴求,但是我对解决问题/实现需求/写出一些有美感的代码这类事情是很感兴趣的,也愿意投入时间,自己业余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做一些个人项目。所以在工作中,还是能够成为一个能够出活的程序员,而且会对功能全局考虑得比较全面。

然后觉得武汉发展潜力有限,就南下深圳,在OPPO继续做安卓应用层的开发工作,同样做得还不错,但也都是一线码农,积累经验而已。干了差不多一年时间。

在OPPO工作的同时,我依旧保持了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当时业余会做一些小项目,帮助别人实现一些小的需求(并没有做一些收费的事情,纯粹朋友帮忙而已),心中可能始终是有一种要不断做事,要不断尝试的念头吧。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技术能力/对商业项目的理解/与人协同等都很肤浅,可那种不停做事的态度,现在的我也颇为欣赏,哈哈哈。

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在深圳创业的两个师兄(我们在华科的时候同在一个学生技术社团,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很强,毕业以后在各个地方都会有固定的聚会和社群,所以虽然跟我的两位师兄有一定年龄差距,但能迅速的消解信任问题,很好的合作起来),刚开始是在OPPO的时候兼职帮他们做一个视频识别算法在安卓上的实现,合作的还不错,所以几个月以后创始人正式向我发出邀请,加入他们的团队(加上我总共就3人),我几乎不加考虑就答应了,我心里对创业的风险忽略不计了。现在看起来当时的选择几乎谈不上理性,因为当时他们就拿了100万的天使,做视频识别的方向已经一年了,虽然在技术层面已经实现的差不多了,但是谈了很久,还是没有比较靠谱的商业落地方案,也就是说当时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我们三个人都是程序员出身,在当时也缺少市场/营销/推广的能力。可就是这么开始了创业。

我加入以后3个人就在一所民居里光着膀子(深圳的夏天奇热无比)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开始一个新的方向,做电视手机聚合APP,我先打头阵去把安卓版本实现了,另外两个人继续在原来的视频识别产品上发力,就此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创业时光。

那个时候记得为了方便,就在宝安西乡的蚝业雅苑租了个民居在23楼办公,而我因为单身汉一个,就在6楼住。每天上班下班就是同一个楼层里,除了吃饭,基本不用出楼栋。大部分时间从早上九点干到晚上九十点,周六也都固定上班。那个时候只有三个人,没有谁催,没有谁管,无休无止的写代码,现在想起来竟然觉得都是很纯粹美好的经历,甚至有点无忧无虑。

在12/13年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还可以称得上一片混战,还有很多的机会。当时我们选择做电视直播聚合的方向,在国内并没有哪一家把体验做得特别好,也都是一些小团队在做。我花了一两个月时间做APP,同时攻陷了一点播放器解析的底层难关,把交互做得还算有新意(以当时的标准,现在再回头已经惨不忍睹了)。就匆匆提交应用市场了。那个时候就开始在用友盟。随时随地淘出手机,看看今天又多了几十个新增,就觉得成就感爆棚。总用户量第一次突破1万个人的时候,我还专门请周围一圈朋友吃饭,并许诺以后每过一万,就请大家吃一次饭。很快这个承诺就守不下去了。

我记得某一天小米市场的编辑主动联系到我,说觉得我们这个应用体验做的不错,想帮我们上推荐位推荐一下,让我们提供一点素材。我记得小米推荐的当天,新增就突破5000,然后就是6000/7000/10000。然后有更多的应用市场愿意主动收录我们,免费推荐(现在想来简直不可思议,现在安卓市场每个位置,那都是钱),用户量很快突破100万,如果真的都要请吃饭的话,那我就只能破产了。

云图TV在创业第三年以后顺利拿到600万的A轮融资,然后用户量一路高歌猛进,现在到了1个亿的用户规模。可以说那个阶段正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崛起的阶段,有很大的人口红利在,所以只要选中真实需求,产品质量好,持续迭代不断提升用户质量,都还有许多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在渠道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和研究,在那几年,马甲战略还是很好使的,跟现在又不一样了。

有了云图TV的用户根基,我们的团队也壮大到100人的规模以后,我们又陆续研发运营了其他几款视频直播类的APP,像主打秀场直播的小爱直播,主打足篮球的A8体育,还有与湖南广电合作的垂钓细分领域的直播社交平台【上鱼】等等,因为有比较丰富的移动互联网研发和渠道经验,体量都还算不错,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里能够有一番作为,但是以后的发展,还需要再继续探索。A8体育也从16年底独立出来单独发展,我负责全面的管理工作,对我一个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来说,在对外合作/商业决策/管理带人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我也还在学习当中。

总体来说,我这几年的创业经验一直聚焦在移动端APP层面,在18年之前,APP存在巨大的流量红利,所以赶上这个风口,能够获得很不错的增长,可是到18年以后,明显感觉到APP的增长越来越困难了。各个安卓市场和各大巨头都将流量攥在自己的手上,想再有当年因为你产品体验好免费给你推广的机会基本已经不存在了(特别火爆的APP除外,但那个除了实力以外,只能靠运气)。对于我来讲,创业也才开了个头,下面有一些简单的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1)关于APP创业,除了巨头和大资本入场的情况除外,个人或者小团队创业,不应该再从APP研发入手了。如果你觉得有一个好的想法,那应该先从内容方面着手,先在各个大平台上分发内容,查看反馈,把商业模型考虑得更清楚,觉得能行,那就从小程序或者H5做起,快速把产品跑通,能够实现迅速盈利或者数据快速增长,再考虑APP层面的开发。现在APP的获客难度高企,不再是小团队能够玩的了。 当然,有APP研发和运营能力是一个加分项,但是它成为不了决定项了。

2)还有很多机会。在更多的细分领域还存在很多的机会,尤其是很多传统的年龄层偏大的文化运动内容领域,还存在很多的机会跟互联网发生更深层次的联动。 我在做上鱼APP这个项目之前对垂钓行业完全不了解,进入以后才知道这也是极其丰富的一个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圈子,而且精准用户的价值很高。目前上鱼APP的日活已经做到了10万级别,每天在上鱼上开播的主播上千名,基本能够覆盖到所有的省份自治区。妥妥的这个细分领域行业前列。沿着这个思路,还有很多的其他细分领域,跟直播/视频等更丰富的互动形态结合起来,有好的资源方作为启动流量,是有很多机会的。

3)创业不易,老得很快,各位慎重。

以上就是我的简单分享了,里面海量的细节没办法铺展开,对我身处的这个行业感兴趣,有需要我帮上什么忙的,可以加我微信(xutao_hust),交流碰撞,是人生乐事。

我个人的兴趣点在于科学/哲学/现代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和吸收,做不成一个科学家,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宏大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了,当然,创业不断见识各种事情各种人,也是这种认识的一部分,所以我是庆幸自己走这一条路的。国内做得好的这方面科普工作的人太少了,万维钢老师是我现在力荐的,也推荐给各位可以看看他的书和专栏,非常有意思。 此外,我是个球迷,阿森纳是我和女朋友共同的主队,也爱自己踢Fifa。

另外我最近也在寻找技术合伙人,在深圳的可以帮忙引荐一下,能够管理好10~15人技术团队,能够跟我聊得来,志趣相投的就很好。感谢大家,我是徐涛。

评论:

Lin:好久没看A8了

双重否定 回复 Lin:哈是我们的老客户么

DiegoChen:华科DIAN团队么?前辈

双重否定 回复 DiegoChen:你也是Dian团队的?

DiegoChen 回复 双重否定:不是,只是华科的。dian出来很多牛人。

菠菜:“23楼办公,而我因为单身汉一个,就在6楼住。每天上班下班就是同一个楼层里,除了吃饭,基本不用出楼栋。” 一样的是:当年我创业也是:办公室3楼,住10楼…. 不一样的是:你成了,我挂了,哈哈哈哈… 看到这句话“创业不易,老得很快”,深有感触。

阿彪:老大,青春无悔啊。现在回想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应该也是欣慰的。

三林:好贴,同体育迷佩服创业大佬

黄滚:华科的学弟啊,好厉害

四爷(Joseph):我也是万维钢老师的死忠粉

Yang:好几年前我也用过云图

Liam:绝对实力派,自学安卓去华为终端部门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