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丨自己先开价,还是让对方先开价?

在商业世界中,交易双方掌握着并不对称的信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体利益,或者最大的整体利益,我们常常必须通过“谈判”,来达成双赢、或者妥协的共识。这一周,我们就来讲讲这种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情况下的特殊沟通能力:谈判能力。

你看中一件清朝古董,特别喜欢。但是卖家标价特别高。这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你不知道他的底价是多少;你们也“利益不一致”,你希望越便宜越好,他希望相反。这时候,你怎么办?

求他吗?哭穷吗?他会指指旁边一个唐朝古董,贵20倍。很明显,他在运用的“价格锚点”策略,让你感觉其实这个并不贵;他会说古董是投资品,越来越值钱,比买车这种到手就减值一半的消费,划算多了。很明显,他在运用第1课讲的“心理账户”策略,试图把古董从你消费的心理账户,挪到投资账户里。

怎么办?怎么办?别急,你可以试试运用“定位调整偏见”。

概念:定位调整偏见

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

在召集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这样5-6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大家被自己的心理的“锚”,定在那个位子上了。一旦“锚定”了,后面的各种讨论、决策,都很容易受到这个“锚”的影响。

回到最开始的案例。那我怎么才能便宜地买到那个古董呢?

法国文豪大仲马,有过一模一样的遭遇。他也看中一件古董,卖家也标价很贵。他怎么做的呢?

他找了两个朋友先后到店里去,假装要买古董。第一个朋友开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低价,卖家说:“你疯了吧?滚!”。过了一会儿,第二个朋友也进去了,开了一个差不多的低价,卖家疯了,说:“这也太低了,你高一些吧。”

这时,卖家的定价,已经被从高处强行拉下来,摁在一个很低的“位子”上了。然后大仲马出场了。他进门,在第二个朋友的价格上,加了一些钱,买下了古董。

把谈判战场,直接定位到对方的底线,然后在此定位附近小范围拉锯,这种通过定位效应,获得对自己有利谈判结果的方法,就叫做:定位调整偏见。对方只能在定位附近波动,但很难调整定位本身。

运用:运用“定位调整偏见”的三个原则

第一,争取先开价。

很多人在谈判时喜欢问:你觉得多少钱合适?你的底线20万,你希望对方出个30万,然后自己窃喜着答应了。

这种情况,在真正的谈判中几乎不会发生。你让对方先开价,就是给对方使用“定位调整偏见”的机会。他可能会报5万,把谈判战场定位到你的底线以下。

所以谈判时,应该争取先开价。

第二,越极端越好。

大仲马用的就是极端报价策略,把谈判“锚”定在了低价区间。

反过来,卖家也一样。非常高的价格就是“锚”,一是稳定住了自己的赢利空间,二是为顾客创造出虚幻的“折扣”和“优惠”,让顾客为自己争取到的低价产生成就感。

但是,在商业谈判中,极端“报价”有时可以超越“价格”,用在一些其他“等价条件”上,比如工作范围,项目工期,品质标准等。你可以试着在“等价条件”上,提出“无理要求”。

价格我们先放一边,但这个项目,我希望能在30天内完成。

对方一口鲜血,这是一个计划半年的项目啊。其实你真正在乎的是价格。然后,你在项目工期,工作范围,品质标准上的一点点艰难地让步,都可以让对方用别的条件买回去。比如:

我可以降低一些质量标准,从6-sigma,降为5-sigma,但是我需要在预算里扣除质量准备金。

第三,留还价余地。

当然,你也要避免一种情况:你开了一个看似毫无诚意的价格,别人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或者冲过来把你打一顿。

所以,你开价之前要提醒、或者暗示对方,你开的这个价格还是有商量余地的。对方知道即便你的价格很荒唐,也会在他心中锚定,影响下面的谈判。

小结:认识定位调整偏见

定位调整偏见,是一种谈判技巧。利用先入为主的定位效应,把价格谈判、或者条件谈判,直接锚定在对方的底线附近,然后拉锯,它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的谈判中,争取自己最大利益的方法。

具体有三个步骤:第一,争取先开价;第二,越极端越好;第三,留还价余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

开价的技巧,在于你可以提出一个极端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开价点,你越漫天要价,那么对方越是有可能把你“真正”的要价看作是让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