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买卖

概念: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就是拥有更高效的“风险买卖”模型的金融。金融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只是自大到认为自己可以藐视本质的人越来越多。

案例

你在一家传统金融机构工作很久,很想出来创业。可是,做什么好呢?前段时间很流行一个词:互联网金融,这段时间,不火了,开始流行另一个名词:科技金融。但是,这听上都是那么地不靠谱。我到底应该选什么切入点,怎么开始创业呢?

你应该首先找到你的如意金箍棒,那就是:更高效的“风险买卖”模型,并以此为核心竞争力,一路西行。否则,别去创业。

运用:更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

场景1:假如微信要做P2P

假如,我是说假如,微信也要做P2P了。它可以怎么做呢?我今天想借1万元钱,愿意给出8%的年化利率,10天归还,按天计息。谁愿意借给我?年化利率8%,至少比放在银行好,但你很担心,万一刘润不还钱怎么办?

微信说,这样,那就拿刘润在微信里,和他沟通最多的20个朋友的沟通权利做抵押,你看行不行?

10天之后,不管什么原因,我没来得及还钱。这时候,既然我之前已经授权了,微信就可以给和我来来回回沟通最多的20个人发条消息:你们这个叫刘润的朋友啊,欠了人家1万元钱,到现在没还,你们不是他好朋友嘛,能不能帮忙提醒他一下?

这20个人,可能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或者我的商业伙伴,甚至是我的客户。他们也许会觉得,这个叫刘润的家伙,居然连1万元都还不起啊!本来要和我做生意的,都不做了。

什么叫做信用?这就是信用。他们才是我最怕失信的人啊。

那我会不会串通这20个人呢?如果我借的是1个亿,我可能半年前就和这20人说好了,谁都别聊,只和我聊。半年之后,1个亿拿到手,21个人集体消失。但是,我借的是1万元。1万元,我不会这么干。每一个风险,都有它的价格。

场景2:按公里数来买的汽车保险

以前的车险,每年到那个时候,就会有人给你打电话,盗抢险多少啊,第三者责任险多少啊,一秒钟就算出保费了。但是,比如我,一年要在天上飞100多次,200天不在上海,那辆车几乎不开的人,和你每天都开30公里上下班的人,交一样的保费,你觉得合理吗?我交的保费,显然贵了。这个“风险买卖”的模型有问题。

现在有一种设备,叫OBD,放在车里,监测你的行车数据。有了这个东西后,以后的保险就可以不按照年来卖了,而是按照公里数来卖。开车多的人,明显就应该多交钱。如果我的车一年都没开,我其实只应该交停车费,一分钱保费都不应该交。这就有意思了,那每公里交多少钱呢?按照你的行车习惯来定价。开车习惯好的人,就应该便宜。开车习惯差的人,到了路口,打着左转向灯,向右转的人,就应该多交钱。

按照公里数来买,按照行车习惯来定价,不管你叫他互联网金融,还是科技金融,你其实都是根据数据,用一套更有效的“风险买卖”模型,把我的行车风险给买走。我因此更省钱,而你因此更赚钱。

小结: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买卖”。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或者科技金融,或者任何一种“新金融”,都应该基于更高效的“风险买卖”模型。否则,不管它叫什么,都是死路一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