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四十二章经

Aaron暖尘 : 刚刚看到四十二章经的文章和曹大的评论,说一 点自己的感想。 作为一个日常上班族,周一到周五一般都是日常两次打车、 公司和家两点之间。这个期间,我的需求就是打车通勤,且 是一周约10次的高频需求。 双休日偶尔会约朋友去吃饭、喝咖啡、看电影、泡吧。但唯 有吃饭、看电影,才会商量并且提前订座。如果时间比较紧 急,就顺势打车过去;不紧张的话,可能会考虑地铁等公共 出行方式。如果订座以后出行时间紧张,而平台又提供打车 前往的大额优惠,可能我确实会考虑在平台里继续打车,但 不代表我的打车行为不能独立发生。

我的思考是:在【何人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去何处、干 何事】的事件里,确实“以何种方式”是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影 响因子。例如,人们已经习惯了先讨论我们去哪里玩,再商 量怎么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何人要在何时去何处干何 事”跟“以何种方式去”有了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如果出行市场,从一开始就做场景化出行,比如餐饮出行、 娱乐出行、住宿出行,那倒是能够从一开始就给出行植入一 个“干何事”的强事件目的。但是,滴滴从始至都在终教育着 人们——出行就是“在某个时候,打车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 点”。也就是说,滴滴教育用户习惯了“打车就是出行,至于 为什么出行与打车本身无关”。 美团的自身优势,在于场景化出行的打车需求。但美团不可 能只做场景化出行,毕竟场景化出行的需求频次远不如通勤 出行。而滴滴的优势,就在于让用户习惯了打车行为的独立 化发生。 如此想来,在打车层面,滴滴仍然只算是一个体量庞大的打 车工具。滴滴担心的,其实不是美团抢走他的“场景化出行打

车”的部分,而是担心美团也同时要争夺“打车工具”这个定 位。 毕竟我在滴滴上设置常用地址,只是为了避免重复输入的繁 琐;但我在美团上设置家和公司的详细地址,也是因为我对 它有外卖送上门的需求。(滴滴在打车方面,是缺少其他场 景,来辅助其做更精细化的运营和体验优化的)

2018-04-02(32赞)

评论区:

章可 : 这事给滴滴提了个醒,自己可以主动把出行能力做成公开服务提供,让愿意提供出行场景的企业接入,数据共享, 利益均分。

Aaron暖尘 : 想在智慧出行、智能出行做大,开放服务接入和共享数据,是跑不了的。只是哪家来领头切蛋糕,这个怕是还 要再打一阵,才能有个说法。[呲牙]

silence : 这篇的思路很像~美团的边界,滴滴的危局,以及开始挑战AT的龙岩双雄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