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女儿伊万

《美国第一女儿伊万卡:牛迫人成功背后启示,你还自认很 努力吗》

今次是我第117篇分享。 最近读过《美国第一女儿》伊万卡的经歴,使我感慨万分。 每个人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一般人可看到多少? 生于富裕家族下的儿女,一定可继承家业富裕下去吗? 伊万卡 (Ivanka Trump) 生于1981年10月30日。 职业为超

模,Trump房地产公司副总裁,及拥有自家鞋品牌兼代言人。

虽她贵为川普尊敬女儿,但由小至大她已明白不能活在父亲 家族光环下生活,不劳而获。 基本上她小时候除了基本生活 费外,其它生活储蓄都靠她自己兼职赚取回来。

6岁时已懂自己买股票赚钱。

15岁时已兼职做模特儿赚生活费。 大学毕业后不是马上进入父亲公司工作,反而先进入其它房

地产公司,学习及了解房地产公司运作。

她过去还曾经连续二年获选为十大未婚女富豪榜首。 故事还未完。

伊万卡自于2009年与贾瑞德结婚后,生下3个可爱儿女。 她除 了是位事业成功女性外,还是位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好妈妈。

当她女儿慢慢长大后,伊万卡教导女儿要爱锡弟弟,当他们 还只有几岁时,便开始教他们学汉字,学普通话,学中国诗 词,学钢琴,学瑜伽等。

当保镖们在保护他们一家时,伊万卡还教导小朋友向保镖们 递上食物,教导他们要有感谢之心。

每年大小节日及他们生日,伊万卡与丈夫都陪伴小朋友们一 起渡过。 不错过能与小朋友们共渡成长时光。

教育氛围是影响人重要的成长因素。 小时候父母悉心教育,对孩子有举足轻重影响。 曾听过一席话,小男孩若与父亲关系良好,会有助他事业发

展;若他与母亲关系亲密,则他人际关系关系也不错。

在华人社会,有句话叫富不过三代。 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我们常听到不少富二代把父亲的家产败

光,或自持家中富有,则做尽各种坏事如吸毒,超速及醉酒

驾驶等。

在香港,有位艺人叫邓兆尊,是已故粤剧名伶新马师曾长 子。 多年前他们兄弟姐妹便与母亲上演争家产事件。

除了靠父荫外,从来未听过他们靠自己做生意起家,或实事 求是。 他多年来也从未在电视台任何剧集中担任过男主角等

重要角色。

粤剧名伶之子,在电视剧中却一直只任配角或小角色。 个人成长道路靠的,不单止物质财富,更重要是从小到大的

学习氛围,品德素养培育。

可能你认为伊万卡成功,只因为她是川普女儿。 可事实是她赚的钱不是靠父荫,却来自她自己辛苦工作赚回

来。

牛迫人背后付出,可能比普通人更狠,更刻苦。 昨天有星友分享自己工作不用加班,甚至有时间每星期可定

期回老家探望父母。 他也颇满意目前生活。

这令我想起身边不少朋友例子。 朋友甲高中毕业后成功考到公务员,一做就十多二十年,他

从未考虑过辞掉政府工,出去私人公司发展。 后来他还娶了

位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妻子。

一家四口安稳过着幸福生活。 如果朋友甲工作能够持续下去直到退休,应该可保他一生平

安。

大前题是政府真能兑现公务员这铁饭碗制度永不改变。 不会像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家发生经济崩盘。

不会发生像去年年尾至今年年初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公务员 集体停薪。

在今天资讯时代,有谁能保证未来10年后,20年后不会改变? 人有种能力非常宝贵,叫适应能力。 你听过温水煮蛙这故事吗? 若把青蛙放于煮沸的水中,它能够马上跳出来。 但若把它放

于温水中,青蛙会觉得温水很舒服。 到青蛙发现水温过热时

已经太迟,它已没能力再离开。

朋友乙则是我供应商朋友。 他年龄比我少几岁,负责深圳宝 安区一家电子厂运营及销售。 他资本基本上全靠父母及叔父 留给他,简单说即是继承。

数年前市场上还流行蓝芽音箱年代,他厂房生产及生意还过 得去。 直到最近市场出现变化,好景不再,他厂房生产及生 意一落千丈。

他突然间不知所措,不懂应变。 厂房所属员工,拍档等先后 全部辞职。

到最近更听闻他要结束厂房,再次躲进父母及叔父荫下。 朋友丙则是我大学同学。 他父亲是地铁公司工程师,他是家

中独子,生活于小康之家。 出来工作后,他从不需要付家

用,自己赚自己花费。

他一年去海外旅行超过4到5次以上,并常在社交圈媒体分 享。 已年过35岁还没有结婚打算。

从他社交媒体中却从未见他分享过任何有关他学习及参与社 交活动照片。 他分享照片中,我永远只看到他一个人。

有次我约他饭聚,发现他思维上没有太大突破与新知分享, 但求工作稳定。

他似乎也很满足目前安稳生活,自己活得自在自我。 以上三位朋友都有个共通点,就是满足现状,缺乏居安思危

及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需要从小锻练,就像肌肉锻练般越练越结实。 伊万卡从小开始锻练,所以她成长速度比同龄人快很多。 她

甚至在《Appentice》真人节目第五季中担任主持评判一角,

够资格评审年纪比她大,学历比她更高的参赛者。

牛迫,是苦练得来。 个人认为人渴望活得安稳没问题,在社会中甚至是大部分人

想过的生活。 惟独要留意地方是,自己要为当下选择负责任

及付代价。

当我们一开始选择平坦大道后,不要期望未来若干年后生活 能突然彩蛋满满,有稳健财务能力做任何想做的事。

爱因斯坦曾说过,若重覆做同样事情,却期望有不同效果 的,这叫作神经病。

回望自己活得傻迫没问题,因为当下你牛迫,才能看到以前 自己傻迫。

三年后,五年后人生的结果,是由当下你作出选择。 你选择 好吗?

2019-08-25(30赞)

评论区: 闪电焦 : 好的

增雄 : 文章很好,正反结合,论据鲜明。有一个点补充,90%的人努力想要过得更好,追求稳定,不是不努力,而是要更努 力,不然就像你说的,居安思危。

颖雪晓晴 : 很有启发

静妍 : 对,人要做到居安思危

小橙姑娘 : Tim的文章写的好有深度,我越来越喜欢看了[呲牙]

air : 你朋友的例子让我想到陆琪成长课提到三种人生道路模型 第一:游牧青年,没有具体目标,没有固定道路,游离在社

会价值体系之外 第二:长跑者,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路,在普遍的社会评价体系下走下去 第三:登山者,创业者属于这

一类,挑战人生的极限运动,生下来就注定要被看到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