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73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知道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到底是哪出问题 了?】

今天下午看了一下,粥老师公众号的新推送,个人感觉像是 得到的复习课,文章的最后是这么写的

当一个人跳出思维误区,有意识的学习道理,通过辩证思考 和反复实践,把道理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后,他掌握的这 些道理,只需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助他过好此生。

所以,希望我们都不要年纪轻轻就给自己的一生下定论,觉 得没有过好。把道理转化为我们的个人能力,日进一寸就是 成功。

今天,我也想跟大家谈谈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吧 大家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我想,对许多人来说 多半是,知与行之间的距离。 可以想一想,你有多少次发出感叹:

这些我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怎么办呢?

有多少次,你反复告诫自己: 要行动,要坚持,要自律,要养成好习惯 过了几天,才突然发现,自己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故态复萌? 尤其是在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信息和知识的触及成本大大降

低。

每一天,我们都处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中,摄取着各种原理、 模型、规律、方法论

但你不妨扪心自问: 这些学到的东西,你真正,能把它应用到实际中的,有多

少?

你只是在积累它们,还是真正改变了自己的习惯?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何才能帮助大家,把知识真的应用到实践中 而不只是停留在

今天又学到新东西了! 这样的新鲜刺激,和精神愉悦上。

当然,这不是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毕竟是反人性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无解的。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 为什么你会存在,知易行难的情况?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假设你要参加一门考试,并且已经交了3000块钱

考试时间是下个月的今天,对考试内容你有一定了解,但不 够系统

有一定信心,但也不能说100%会通过。 好了,这是背景。 你会立刻开始,安排复习计划,从明天开始备考吗? 对很多人来说,多半不会。

现在,把时针拨到一个月后,你突然从睡梦中醒来,蓦然惊 觉明天就要考试,而你什么都还没看,恰好今天又是周末。

那么,你是不是会立刻起床、洗漱,多少读点材料、做点 题,尽量增加通过考试的成功率?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

说白了,其实就是时间。 我们知道,做一件事情,本质上就是动力-阻力的博弈。 那么,你不去做一件事情,无论背后有什么原因,归根结

底,一定是因为去做的收益,比不上成本。

但在上面例子中,收益和成本是完全相同的。那为什么我们 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呢?

原因就在于,这里面的时间因素,扭曲了我们对收益和成本 的判断。

我们的大脑,难以处理长期的信息 因为这里面隐含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会倾向于,把长期的权重调低: 无论是收益还是成本,只要时间足够长,我们都会倾向于认

为它不太重要。

在心理学上,这就叫做「时间贴现」(Delay Discounting) 1984年,经济学家 Mazur 提出了一个双曲线贴现模型,来描

述时间贴现:

这个模型的大概意思是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收益的感知(亦即效用)是下降的, 且呈双曲线趋势。

这就是知易行难,背后的本质原因: 我们之所以不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是因为它们的收益被

时间所扭曲了。

不但收益和成本会被扭曲,风险也会被时间所扭曲。 经济学家米歇尔·渥克,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为灰犀牛。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是灰犀牛呢? 想象在一片大草原上,在你的远方,有一头笨重的、臃肿

的、迟缓的犀牛,你一定不会过多地去在意它。

但一旦它向你奔来,其笔直的路线,强大的爆发力,会令你 猝不及防,被它扑倒在地。

米歇尔·渥克认为 许多危险并非没有征兆,也并非突如其来,它们其实一直潜

伏着,也是可预见的

但是对时间的错估和盲目乐观,使得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 导致风险到来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像08年的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灰犀牛。 大家都心知肚明,击鼓传花的游戏,不会无休止玩下去,最

终一定会到某个节点断开。

但信贷和经济的蓬勃上升,让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 点。

每个人都想着我能逃出去,但真正洪水到来的时候,所有的 逃命都是徒劳的。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其实也是灰犀牛。 我们都知道,长期缺乏睡眠(注意这里不是睡得晚,而是睡

得少)会导致很多问题

比如注意力衰退、记忆力下降,乃至阿兹海默症 但对我们来说,这些负面影响太迟缓了,我们感受不到,也

就不会有切身的动力。

真正能让你惊觉,我要改善睡眠质量的是什么呢? 头痛

一熬夜就头痛的人,最能坚持早早入睡。 再比如理财和预算控制。 花钱消费,带来的愉悦感是即时的

而省下这笔钱,你并不会有很强烈的正反馈,不会有成就 感,甚至不会有任何差异。

两相权衡,我们当然会倾向于消费。

于是,不知不觉,钱就这样花出去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省钱会有动力呢? 要么是偿还一笔债务,你能看到它一点一滴地在减少 要么是攒钱买一个东西,你能看到进度条慢慢前进 这才能带给我们驱动力。 所以,你不用太在意自律、坚持、意志力,更不会归咎于

懒、缺乏行动力

这些看起来很对,但并不是真正原因。 最本质的原因,是要克服时间贴现,理清楚收益和成本,让

自己看到每一步的前进和成长。

这才能从根本上,驱动你去行动。 二.方法论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更愿意去行动呢?

1. 抛弃漫无目的的思维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心态:

我知道不能,荒废时间,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但就是坚 持不了。

每次追剧、睡懒觉、打游戏,都会有一种负罪感,但一到周

末,依然故我,就是克制不住自己。我该怎么办?

你可能很多次告诉自己要自律,不能再荒废时间,但这样的 想法,往往都会无疾而终。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思维是无法落空的,它一定要有一个焦

点。

举个例子。 有一个经典的白象实验

给你5分钟,想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去想白象。结果呢? 这只白象会不断闯入,你的脑海中,怎么驱赶都赶不走。

原因就是,我们只能控制自己,想什么、做什么,是没有办 法要求自己不想什么、不做什么的。

同样,当你生气的时候,是如何平复情绪的? 是告诉自己不要生气吗? 不是。更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 所以,你不要去想

我不能荒废时间 我不能每天打游戏、看剧

而是要去想

为了xxxx,我要xxxx。 改变坏习惯的最好方法,是用一个新的行为去代替它,并持

续不断地产生动力。

具体来说,你可以这样做: 去想象愿望满足后的图景。

你对生活一定有着某些期待,也一定有某些需求不能满足。 比如,最简单的:不上班。

那么,你不妨想象一下,这些需求满足之后的情景,越具体 越好。

不要停留在不上班,这样虚无缥缈的描写,尽量把它具现化 出来。

比如:不上班之后,你想做什么? 如何安排每天的时间? 试着列一个清单出来,最好安排出,每个具体细节。 这个图景越具体、明确,对你的激励作用也就越大。

描绘出这个图景之后,下一步,就是对其进行分解,去找 出:

要实现这个图景,你需要做些什么?

这就是你的大目标和小目标。 把它们列出来,再一个个去攻克。 你会发现,比起最开始懵懵懂懂的状态,现在你起码已经有

了方向。

2. 从一分钟行动开始 很多人的误区是什么呢? 给自己规定了过于复杂的计划。

比如:每天要读半小时书,背50个单词,读2篇英语文章,写

1000字……诸如此类。

这样的计划,先不说其可行性,至少就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让你每一天都疲于奔命,从内心里感到畏惧。 因为你每天所看所想的,都是 今天还有很多任务,没有完成,我要去完成它们。 第二,偶尔有一两天没有完成任务,就会成为压力,让你感

到挫败感,很容易就会沮丧、丧气,从而难以坚持下去。

越精密、越复杂的系统,它也就越脆弱。

因为,越精密,就意味着,它的结构节点和联结越多,哪怕 一点点意外,都很容易造成系统的崩溃。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从最简单的系统开始,通过一点点的积累,慢慢对其进行优

化、改造,最终实现一开始规划的蓝图。

哪怕它花费的时间更长,走弯路的可能性会更高,但同时, 它的稳健性也会更强。

这就是一分钟行动的原理: 不要给自己设定复杂的计划,而是从一分钟内可以上手完成

的动作开始。

举个例子: 我刚开始做时间管理的时候,用待办清单记录了许多任务 但问题在于,我还没养成看待办清单的习惯,导致根本起不

到作用,怎么办呢?

我不会立刻要求自己改变整个工作习惯,而是从最简单的地 方着手:

在家里的大门上贴了一张便签,写着看待办清单。 这样一来,每当我想外出时,看到这张清单,就会掏出手

机,查看外出事项。

然后,把所有需要带的东西、需要买的东西,全部准备好

在脑子里简单做个计划,再出门。

直到这个习惯完全吃透消化,不再需要额外提醒了,我再在 电脑前贴了一张便签:

一坐下来,就打开待办清单。 这样一来,当我工作一段时间,站起身休息,或是喝水、散

步之后,回到座位

一看到便签,就会立刻打开待办清单,把完成的任务勾掉, 看看还有哪些事情要做,做一个安排。

这样,慢慢的,我就会把待办清单,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让 自己彻底把它内化。

其实,任何习惯,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实现。 比如,你读英语文章,不要给自己设定看两篇英语文章的任

务,而是告诉自己

一洗完澡出来,就打开英语APP,随意看看。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一分钟行为,不需要任何成本,因而也

就没有任何阻力。

这里有意思的一点是什么呢? 我们都有保持当前状态的倾向, 所以,打开APP之后,你多半不会直接关掉,而是多少随意

看一看,这其实就起到效果了。

然后,再慢慢加大剂量 一直到你习惯了一洗完澡,就打开APP,看两篇英语文章为

止。

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优化迭代过程。

3. 用产出倒推行动 我在【为什么你不能持续写作中?】提到过: 很多习惯之所以无法坚持,就是因为缺了奖赏这一环,因而

难以持久运转下去。

那么,如何激活奖励回路,让自己获得反馈和成就感呢? 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看到,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影响。 简而言之,也就是自己产出了什么。 所以,无论做什么计划、养成什么习惯,你都要去思考: 我这样做,可以产出一些什么东西? 为我带来一些什么改变?

举几个例子:

学投资理财,是否可以,拟定一份有效的家庭投资方案为目 标?

学程序开发,是否可以从,写一个爬虫,抓取自己感兴趣的 数据出发?

读书、获取知识,是否可以想着,我可以把它教给别人,跟 别人一起分享?

这里的产出不一定是具体产物,也可以是虚拟的 比如满足感、自尊心、存在感,也可以是别人的感谢、认

可、称赞和肯定……

举个例子: 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拉个群,一起学某个技能,每天在

群里打卡,更新进度,分享心得,互相激励。

这也是一种产出和回报,它会不断强化你的存在感和成就 感。

所以,有一个观点我十分认同: 输出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一开始在星星球写的时候,其实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

通过每天在星球写1篇文章,来激励自己,每天读书、思考、 练笔,梳理思路,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后来的写作写,则是出于希望,能帮到别人的心态。 只要看到很有帮助、谢谢你的留言,都会感到自己的付出非

常有价值。

这些,都是强烈的正反馈,也是使得你能持续努力、坚持的 动力。

所以,你必须找到自己的产出,从中获得正反馈。 如果没有,就给自己创造一个。

4. 以量化代替定性 如何才能觉察到灰犀牛呢?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收益、成本和风险量化,用量 化的思路去思考事物。

举个例子: 缺乏睡眠,可能导致阿兹海默症。

但这么一句话,是没有太大威慑力的,也不会立刻让你觉得 我要提高睡眠质量

那怎么办呢? 你不妨试着这样想:

连续三天睡眠少于5小时,患阿兹海默症的几率就提高0.1%。

这个数字当然是随便写的,实际上它没有任何科学性,但没 有关系。

重点是,这样一写,缺乏睡眠和阿兹海默症之间的关系,立 刻就被你具现化了。

你每次熬夜、睡不好,都能够意识到: 你在不断加重后者的概率。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摆脱时间贴现的影响,直观地看到收益

和成本了。

同样,你可以给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设定一个量化标准 比如我能阅读多长的文章,阅读1000字文章所需的时间等

等。

每一次强迫自己去锻炼、积累,都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 能力。

你会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这会成为不断鞭策你前进的动 力。

甚至,你可以引进游戏化的元素: 还是以阿兹海默症为例。 不妨设定一个初始的概率(比如10%),再根据自己的睡眠

和其他作息状况,不断更新这个概率,看到它的波动和变化

并要求自己,把它尽量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越低越好。 这样做其实非常有意思:

把生活变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挑战

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枯燥、艰难的事情,都变得轻松了许 多。

2019-07-10(26赞)

评论区:

张金丽 : 我告诉你link ,我超级喜欢你。同样是一个道理,你总能用全面的眼光,最深刻的案例进行分析。

link : [握手][握手]你这夸的我都不好意思了

视界cium : 讲的很好。受教了

Tim Ting : 因為link已經持續日更有半年時間, 實踐了刻意練習的道理, 越寫越熟練了。

张金丽 : 所以啊,46天和186天的差别就出来了。T im 你监督我哈,等再过140天,如果有小迷妹问我怎么写的这么好,你把

这段话复制粘贴一下。

云台梦(风子) : 确实感觉link在这个星球里,带来了这个星球的价值。会带动大家一起进步

张金丽 : 趁着下课20分钟,我终于认真的看完了,还做了笔记。明天发相关的学习心得哈。欢迎指导。

link : [抱拳][抱拳][抱拳]

无尾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