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楠。

林 :

大家好,我是阿楠。2019年,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与思考能

力,我决定每天写一篇文章,希望大家监督并指正,这是我

的第39篇文章。

《请珍惜你的与众不同》

前几天下班晚了,出了家附近的地铁站,回家的公交车已经 快没了。很多黑车司机在旁边叫唤着5元一位,不过车上空空 如也,尚未拉到客。我看了看大家,他们仍在等着最后那一 两趟公交,我心想反正5元也不太贵,干脆节省点时间,坐个 黑车回家吧,于是我二话没说上了最前面的一辆黑车。

有趣的一幕发生了,我刚坐上车,后面好几个原本在等公交 的人见有人开了头,都纷纷坐起黑车来。我坐的那辆车一下 子呼拉拉又上来三个人,把后座都塞满了。那一瞬间,我的 脑海里闪出了一个词:从众心理。

本来大家见到黑车里没人,怕自己等很久,心有顾虑,所以 随大流等公交。当见到有人开始选择黑车时,他们“从众心 理”的另一个小阀门被打开,又都跟着坐黑车了。

所以,今天的文章,就来聊聊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这个心理 现象:从众心理。

1.为什么人总想从众? 首先,我们听听从众心理的科学定义。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不知 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 的说法就是“随大流”。

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曾有过从众心理。 比如:我们去买东西,如果两家店的商品差不多,我们一般

会选择人气㕵的那家买;点菜时,很多人不知点什么时,会

随手点开大众点评等APP,看看哪道菜被网友点得最多;看 演出或开会时,如果大家都鼓掌,你自己不管知不知道鼓掌

的原因是什么,都会下意识地跟着鼓起掌来……

那么,为什么人总想从众呢?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考 价值。

对偏离的恐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与群体融合的需要: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

成员接受。

群体的凝聚力:对自己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任何一个心理现象都有其合理性。从上面这四个原因可以看

出,人是群体动物,天生具有社会属性。从众心理让我们能

迅速融入群体,与大多数人站在同一个阵营,保障自己的基

本安全,解除心理焦虑。

如果这个群体的总体气氛是积极向上的,那么群体的成员也 会备受鼓舞。所以这也是优质学校都那么抢手的原因,在一 个大家都努力学习、都是好学生的环境,你想不努力、不成

为好学生都难,因为环境会带着人走。

不过,今天,我主要想说说从众心理的弊端,呼唤一下人的 与众不同。

2.从众心理的弊端一——失去个性 从众心理的第一个弊端,就是容易使人失去个性与判断,变

得平庸与不自信。

研究表明,在这个社会上,只有5%的人属于强者,他们是制 定规则的人。而剩下的95%则是弱者,他们是遵守规则的 人。是什么导致了强者如此少,弱者如此多?心理学家证 明,原因来自于“社会认同原则”(从某个角度而言就是从众 心理)。强者总是希望与众不同,自己决定自我。而弱者总 是寻求认同,比如做决策时,总寻求别人的意见,生怕自己 跟别人不一样,这样的人大部分都会属于那95%。

所以,我们看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自己的个性的。而 失败的人,性格一般比较平庸乃至唯唯诺诺。

其实,上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容貌,就是 希望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这个世界才会丰富多彩。 就像我们进到一个花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才是美,如 果只有一种花,就显得太单调了。

我们经常看到单位里有那种老好人,他们为了搞好人际关 系,避免得罪人,对谁都很和气,有时甚至不分是非、不讲 原则地附和别人。这样的人看似跟谁都好,可久而久之,他 在大家的眼中却成了遇事最不用考虑他感受的人,因为大家 知道他没主见,所以也就不会尊重他的意见。论实际交情, 大家也不会太重视跟一个平庸得没自己性格的老好人的交

情,老好人反倒不如那些经常立场旗帜鲜明的人容易有真朋 友。

所以,一味地从众,往往不但不会得到众人的喜欢和重视, 反而可能因此受到大家的轻视。

3.从众心理的弊端二——失去判断 从众心理也会让人失去自己的判断,从而不自信。 不知大家有没经历过这样一个情景:你和一群同事或朋友聚

在一起聊天时,突然聊起某一部电影,恰巧那部电影你看

过,而且觉得还挺不错的,刚想开口说,结果另一个同事说

这部电影真烂,哪里哪里不好。这个时候,你一边在心里会

想,这部电影我明明觉得还行啊,怎么在他们眼中如此一

般,难道我的审美水平真的这么low么?这时,同事们纷纷附 和第一个开口的同事的观点,你就更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

法了,而且有时甚至还会改变自己的观点,跟大家一齐说起 这部电影的缺点来。到最后,你自己可能也搞不清这电影是 真差还是假差了。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从众心理导致的自我怀疑、失去 判断的过程。你的不自信,一方面来源于你对所讨论领域的 研究不够深,因为人们对于自己研究得越深的领域越容易坚 定不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从众心理, 使你容易迎合他人观点,失去自己判断。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安德温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心理 实验:他把175名市民分为两组,向他们兜售同样的一支圆珠 笔。但不同的是,他向第一组人问的问题是:你喜欢我这个 产品的哪一点呢?而向第二组人问的问题是:你讨厌我这个 产品的哪一点呢?

于是,第一组的人纷纷说起了自己观察到的这支圆珠笔的优 点,第二组的人则纷纷说起了缺点。

最后,安德温教授问了两组人同一个问题:你会不会购买这 支笔呢?结果第一组被问到喜欢产品哪一点的这组,36%的 人说会购买。而被问到讨厌产品哪一点的第二组的人,只有 15%的人愿意购买,人数差了一倍多。

可以说,这则实验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从众心理对人的判断的 影响。当一样东西,大家都说它好时,你很可能也会说它好 甚至购买它。当大家都说它差时,你也会从心底里认为它很 差,购买意愿大大下降。

但问题是,这样东西真的很好或很差吗?它的真实质量到底 如何?你有没有通过你自己的观察去得出结论?

古人说“三十而立”,这个“立”指的不是成家立业、有车有房就 算立了。在我看来,一个小孩儿从有他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开 始,大人会觉得他长大了。而一个人真正成熟、自立于世的 标志,就是他有自己较为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有自己一套价值评判体系,这才是真正的“三十而立”。如果 一个人年纪不小,但做事没主见,人云亦云,为人处事还像 个小孩子一样幼稚,那我们会觉得他并未真正地“立”。

所以,通过知识积累、世间感悟,形成你自己的独立思想, 十分珍贵,别让从众心理毁掉了你的独立人格与价值判断。

4.从众心理的弊端三——影响创新 从众心理的第三个弊端,是影响创新。

中国有一句话,叫“枪打出头鸟”。因为害怕自己的与众不同 为自己惹来麻烦或嘲笑,所以很多人宁愿随大流,从不轻易 发表自己的意见。

比如开会时,讨论一个方案是否应该改进,正是需要大家积 思广益,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时候。如果大家都有所顾虑,齐 声说这个方案好,那就没意思了,开会的目的也达不到,影 响方案的创新。

不知你们有没看过这样一张图,地铁站里,一边是电动扶 梯,一边是楼梯。电动扶梯这边,挤满了人,大家都想坐省 力的电动扶梯。而楼梯那边,只有一个人在孤单而奋力地往 上走。但充满哲理的是,因为太多人想坐电梯了,所以导致 电梯那边拥挤不堪,大家都堵在电梯上,很多人等了很久也 上不去。而最早决定走楼梯的那个人,由于选择了一条没人 走的路,反而四周一片宽松,前方一片坦途,很快便走到楼 梯的最上方。

选择安逸的电梯,就是从众,付出虽小却拥挤不堪,因为大 家都盯着这条路,到最后反而挤得大家都上不去或上去得很 慢。而与众不同地选择楼梯的那个人,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 吃螃蟹的人,正因为他的不从众,所以反而能早一步成功。

是的,如果大家都从众,就永远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 果大家都从众,人们就会一直相信天圆地方而不会去想地球 是圆的,人们就会一直用煤油灯而不会想到去发明电灯,人 们就会觉得人是不能飞翔的而不会去想到发明飞机……

任何一个新的事物、新的理论的出现,都意味着对大众某种 惯常认知的打破,这样社会也才能有进步、有发展。所以, 别让从众心理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创新。

5.从众心理的弊端四——促进欺骗与犯罪

严重一点说,从众心理危害特别大的一个弊端,就是促进欺 骗与犯罪。

有一次我去三里屯,突然看到一间店铺前面人特别多,我以 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走过去一看,这些人竟然都是来排队 的,长长的队伍绕出三四圈,大家只是为了买一杯网红茶饮

——喜茶。

当时的我,还在想这个喜茶应该真的挺好喝的,否则怎么会 有这么多人排队。结果没几天,就看到有网友爆料称,喜茶 前面排队的都是托,像有的喜茶分店,第一天开业就请了300 人来假排队,营造一种生意异常火爆的假象。而且他们请的 假排队的人员构成还很有讲究,有学生、青年、白领、中年 人,还不能一起到,要分批到。这些排队的人一般都在网上 招募,有些阿姨,给15、20块就过来排队。知情人士称,一 般情况下假排队10天,新开的店的人气就会被带动起来。

这就是典型的利用大家的从众心理,欺骗大家,营造产品受 欢迎的假象,从而获取商业利益。

往更广一层说,现在也有很多收视率造假、刷粉丝、刷好评 的行为,也是利用大家的从众心理,以为多人看、多人支持 的一定不会差,有时往往就会看到烂片或买到名不符实的商 品。

从众心理带来的“匿名感”,会让大家在“法不责众”的掩盖下, 做出一些违法行为。

比如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 再走,结果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这时便会有大

家都闯,自己也闯不会有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地 跟着一起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了。还有像随地吐痰、贪小 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是因为这种从众的心 理,进而导致的不文明社会现象。

有时,从众心理不仅仅是让人违反交通规则这么简单,它甚 至能让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变成一个杀人凶 手。

国外有一部杀人实验真人秀非常火,叫《达伦·布朗:就 范》,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搜来看看。这部真人秀由来 自英国的心理魔术师达伦·布朗倾力打造,节目探索了一个普 通人在被众人诱导的情况下,在72小时之内会不会走上极端 最终夺人性命。

节目大概的情节是这样的:一位实验者被邀请来参加一场慈 善晚宴。其实整个晚宴里的人都是演员,所有的情节、角色 都是设计好的,只有这位实验者毫不知情。

实验者一来到慈善晚宴的现场,便被告知,慈善晚宴的赞助 者伯尼是位大老板,他今晚会现场捐款500万,所以大家都要 奉承好他。在众人的暗示下,实验者很快忘记了自己也是被 邀请嘉宾的身份,主动给大老板伯尼端来了香槟,还帮他拿 包,即便这些都不是他应该做的工作。甚至大老板在台上讲 一些庸俗不堪的黄段子,看到大家都在笑,实验者也会跟着 傻笑。

接下来,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在晚宴即将开始的时候,大老 板伯尼发现拍卖品的标价出现了问题。突然一“激动”,伯尼 心脏病突发,倒地“身亡”了。这时,扮演主办方的演员以使 慈善晚宴顺利举行为由,怂恿实验者一起把大老板的尸体藏 起来,等晚宴结束再报警。

同时,在演员们的劝说下,为使晚宴照常举行,实验者甚至 假装大老板上台演讲。

晚宴结束后,剧情又有了反转。实验者和众人一起去楼道里 寻找藏好的大老板伯尼的尸体,谁知伯尼并没有死,而只是 昏睡症发作,面部苍白跟死了一样。他自己醒过来后,随身 携带的录音笔记录下了晕过去后的事情,包括主办方演员和 实验者的所有对话,藏尸、移尸等等。

伯尼表现得对此十分愤怒,他在天台发疯一般地说,会让所 有人坐牢,而且不会再给一分钱。

在场的群演们都装作慌神的样子,反复说着,他会告到我们 破产的,我的工作完了,我的人生完了。

除非——伯尼真的意外死亡。 实验者最初并不同意这个疯狂到极点的杀人计划,但是架不

住其他四人反复劝说,最终,大家商量后一致同意:把伯尼

干掉。

此刻伯尼正好坐在楼顶的边缘,其他人一致投票由实验者去 把伯尼推下去。

实验者从了吗?在这个节目中,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四次。四 位实验者中,有三位都选择了上前一推,杀死伯尼。

当然,伯尼不会死,阳台下,早就提前做好了一系列安全措 施。

但是,这个实验向我们证明了,人是很容易被群体操控的。

很多群体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少部分人的教唆、鼓动,最 终大家盲目跟从,成了别人达成某种目的的无知工具。而当 这种从众心理如果被利用到极致,我们甚至可能成为别人杀 人的帮凶。

回到现实生活中,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各种 泛滥信息的冲击。有无数的声音、无数的观点,意图取代你 的思考,操纵你的行为。这时的你,一定要处处留心,一定 不要忘记,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信息泛滥时代最值钱的本事。

所以,从今天起,请珍惜你的与众不同。

2019-03-06(12赞)

评论区:

阿凯 : 集体无意识

文文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