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42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在星球不间断更新140天,提炼出关于写作的这10点核心 方法论(上)》

不知不觉,已经在星球度过了140天,最欣慰的是自己每天坚 持下来,一点都没断更。

上个星期答应星友,写关于日更、写作、素材这3个话题 其实昨天,就想把写作这个问题一并写了,一是那一篇文章

实在是写累了,二是星球有字数限制,两篇放一起空间不够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星球这140多天写作以来,提炼出 来的十个关于写作的核心方法论

一.写作的底层认知是什么? 再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射箭这门手艺 一个优秀的教练会告诉你 学习射箭的第一步,不是研究怎么把箭射出去,而是尽力把

姿势做到位了。

一个好的射手并不是以射中一两次十环为目标,而是以几乎 每次都射中十环为目标。

这两者有本质的差别。

实现前一种目标靠的是运气,实现后一种目标靠的是一个稳 定的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弓、箭以及你的身体,乃至神志,甚至还 有鞋子、衣服。

所以射箭的基本功,是塑造稳定的体态和动作,当你能够像 一座雕塑一样,每次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时,你才有可能 持续地射中靶心

甚至可以这么理解,射箭者的身体也是弓的一部分,射箭者 与弓共同构成了一个力学系统

只有当这个系统的各个部件协调而稳固时,它才有可能使出 准确、恰当的力,把箭稳稳当当地射出去

一个好的射手,就是一张好弓。 不了解射箭的人,以为射箭,就是用眼睛去瞄准,而学过射

箭以后你就能明白,除了眼睛之外,你还要用你的身体去瞄

准。

但是在弓道大师阿波研造的眼里,一定要射中靶心的执念, 以及强烈的胜负心,都是射箭的障碍。

因为这些想法都是扰乱稳定性的杂念。如果射箭者的念头一 直在起伏不定,那么他的身形和动作也一定会有所波动,稳 定性也无从谈起。

射箭训练中最重要的部分已经不是姿势和动作了,而是呼 吸、意念这些,更易被人忽视的方面。

固然把姿势做标准能保证一个基本的稳定度,但是更往上 走,也就是追求更严格的稳定度的话,就必须涉及呼吸和意 念的练习。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意识盲区。

射箭这项运动的原理,可以用基本的物理学和几何学来解 释,射箭者动作上哪怕1毫米的波动,由于距离的放大,当箭 飞达箭靶时,就会造成几厘米甚至更大的误差。

就波动本身来说,又是身与心共同作用的结果。身的训练和 心的训练,两者缺一不可。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太注重做一件事的结果,急于求成的心 态就像被一块红布蒙住了双眼。

如果我们的眼中,只有要实现的目标,只有KPI(关键绩效指 标),只有要达到的数字,

那我们无法真正思考一件事情,内在的运行逻辑,会忘记做 好一件事,应该打下什么样的基础。

如同射箭时,若只知道靶子是目标,环数是KPI,然后就拼了 命去瞄准去射,而没想到要规范自己的姿势,结果如何呢?

所以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最基本的要求是稳定性。想办法 做到每一次出手都能拿到80分以上,而不是一会儿100分,一 会儿30分。有了稳定性以后,再去追求更出色的

写作也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你的身体,呼 吸,意念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你要做的,就是协调好一切,

稳定而持续的输出

我知道大多数优秀的作家,是在很有规律的作息下写作的。 虽然他们不需要上班打卡,时间全由自己安排,但是他们有

很强的自律性。

有些人习惯上午写作,有些人习惯深夜写作,不管习惯如 何,到了特定的时间,他们都会坐在自己的书桌前。

对他们来说,创作的灵感并非天赐之物,也并非玄奥不可捉 摸。

他们就像一台咖啡机一样,只要恪守岗位,就能让引人兴奋 之物汩汩而出

二.写作应该怎么起步? 开始之前,我们先看看伟大的建筑师是怎么起步的 曾经有一位墨西哥的建筑系学生名叫里卡多·雷可瑞塔 一次难得的机会他见到了德国建筑大师、包豪斯学校的创始

人格罗皮乌斯,并且大胆地提了一个问题:

“学好建筑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没想到,格罗皮乌斯的回答简单干脆: “尽可能多地去旅行。” 不过偶像的话,对这个年轻人来说宛若神谕

他丝毫不敢怠慢,牢牢记在了心里,并真的去实践了。

没想到,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当初这位不名一文的年轻人 果真成了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建筑师,成了墨西哥建筑界 的代表人物。

他的建筑作品,非常有特点,既具有墨西哥特有的地域特 色,又有现代主义的风格,竟然把两者毫不违和的融合在一 起

那他有什么独门心法吗? 雷可瑞塔说“要评判一幢建筑的真正方法是进入建筑的内部,

去亲自走访这幢建筑”

“大学里的教授、学校教育也告诉过我建筑是什么,但是这些 并没有激发起我自身对设计概

念的认识。

我的那些关于色彩、比例的概念,那些关于墙体运用的知 识,都来自墨西哥的城市村庄。”

你要做的其实是和雷可瑞塔一样,去进入好文章的内部,试 着亲自走访文章,从而激发起对写作概念的认识

三.写作怎样做才能快速进步? 对于写作怎么快速进步,我觉得你可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

宁滥勿缺

这里我想跟你强调一下,滥的意思不是让你来回说车轱辘

话,语言显得啰嗦

而是让你尽可能在文章的每一个节点上,去拓展他的含义, 去丰富他的内容

什么意思呢? 刘润老师提到过时间颗粒度的概念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 根据行程表,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 和海南省领导会见?

恩,蛮重要,给你15分钟。 另一个把时间切成颗粒的人,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

英国电子邮报资深记者Mary Riddell说,盖茨的行程表和美国 总统类似,5分钟是基本时间颗粒度,而一些短会,乃至与人 握手,则按秒数安排。

这哪里是把时间切成颗粒啊,这简直是把时间碾成粉末啊。 我们把这个概念,迁移到我们的写作上来。我们可以叫他内

容颗粒度

内容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在写作中,安排内容的基本单位。 大家可以看看,好的创作者的文章,里面的内容颗粒度很

细,很多地方言简意赅,但是传达的内容很多,而且通俗易

懂,把概念和内容讲的很透彻

但是,非常多的作者文章里,内容颗粒度其实是很粗的,不 仅是翻过来掉过去,都是来回这几个概念,而且含混不清, 让读者看的云里雾里

你想要快速进步,就在写作中把文章的内容颗粒度变细 具体怎么做呢? 每当你写完一篇文章,就仔细的审视一下,看看文章的哪些

内容,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下,丰富一下

然后,你可以去尝试一下,用自己的内容储备去把文章扩充 起来

实在写不下的话,就去网上查资料,看书,这样做你在写作 的同时,知识和素材的边界也打开了,达到了输入倒逼输出 的目的

长此以往,你的写作就进入良性的正循环 开始的时候你会很痛苦,但是请你用设计奖赏回路的方式坚

持下去

等你每天都用这种方式,去走出写作的舒适区的时候,把内 容颗粒度变细,甚至碾压成粉末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写作 水平突飞猛进

四.写作的框架怎么搭建?

好文章的框架多种多样,但是对于写作者,有一个很好用的 模型,叫做金字塔原理

下面我就跟大家谈一下,金字塔原理中的框架搭建 人的大脑最多只能记忆七个思想,所以一般写文章都喜欢讲

三点五点

最好不要超过七点,那超过七点怎么办?就要进行重新分类 重组。

如果一上来就讲《解决问题的18个技能》,听众一下就晕倒 了。

要把18点进行重新归类和分组,以上统下,任何一个层次上 面的思想

必须为下一个层次思想的概括,然后按照以下三种方法进行 排序。

第一个是时间顺序 第二个是空间顺序 第三个是程度顺序。

举例:假如你去新马泰旅游三天回来,非常开心,同事要求 你给大家分享旅游见闻

如果你上来就糊里糊涂的乱讲,想到哪讲到哪,人家就会觉 得你逻辑不清晰。

在讲之前一定要建立一个逻辑,这个逻辑可以按照时间顺序 来,假如第一天去哪了,第二天去哪了,第三天去哪了,可 以讲三点。

假如说第一天去的是泰国,就可以从景点、美食、娱乐开 始。

第二按照空间顺序,可以先讲新加坡、再讲马来西亚、再讲 泰国。

除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之外,还有程度顺序。 有些内容没有办法按照时间排序,也没有办法按照空间排

序,那可以考虑程度顺序,就是按照重要性排序。

五.一个好故事是怎样写成的? 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两套系统,一套是理性思维,一套是感

性思维。

我们可以把理性部分称为左脑,把感性部分称为右脑。 最初的故事,产生于右脑,也就是,感性的感受,或者灵光

一现,让你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换句话说,故事本来归右

脑。

但是,随着讲故事变成一种专业,有了职业编剧,有了职业 小说家,情况就麻烦得多了。

因为我们在集中精力思考,构思一个故事的时候,调动的是 左脑。这就形成了一种自相矛盾,你逼着左脑,做右脑的 事。

左脑并不擅长,怎么办?

它的逻辑性很强,很善于总结。 于是,它观摩了大量由右脑灵光一现产生的故事,把这些故

事的规律加以总结,就形成了你今天看到的故事公式。

换句话说,大多数讲故事的教程,都是左脑对右脑随机涌现 出的故事的逻辑归纳。

研究神话的学者坎贝尔,有一段时间就在世界各地搜集各类 英雄故事。

他发现,无论是非洲的部落、亚洲的寺庙,还是现代的都 市,大家讲的英雄故事,都有相似的内核,那就是转变。

于是他就写了一本书,叫《千面英雄》。 在这本书里,他讲了英雄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启程、启蒙

和回归。

下面我就将英雄故事的三个阶段,用你的视角去亲身经历一 下,英雄之旅

第一个阶段,是启程。 在英雄故事的最开始,你会听到一些召唤,偶尔在心里升起

的关于改变的念头。

而在故事的开始,你对这些召唤是陌生的,甚至是排斥的

因为这些召唤挑战了你对日常生活的假设,也挑战了你对自 己的认知。

你会把这个召唤当做偶尔的异想天开,想要忘掉它们。可 是,这些召唤却总是在你心里挥之不去的,好像在提醒你该 有的宿命一样。

慢慢的,你不再抗拒这个召唤了,而开始认真地考虑它。虽 然这个召唤通常意味着巨大的变动、麻烦和危险。

最终,你克服了对变化的恐惧,决定顺应这些召唤,勇敢上 路,你投入了这个召唤。

从投入召唤开始,你就进入了故事的第二个阶段:启蒙。 如果启程的阶段意味着,你从日常的生活中离开,启蒙的阶

段则是你在一个超自然的世界中冒险,并获得成长的过程。

从决定走上这段冒险之旅开始,你就跨越了一个神秘的门 槛。

你以前所在的世界消失了,而你面对的,是一片充满未知、 危险和希望的全新的领域。

同时,跨越门槛也意味着,就算你想回去,你也回不到原来 的地方了。你必须勇往直前,去寻找出路。

幸运的是,在这段旅程中,一般你都会找到一个特别的守护 者。

所有的英雄故事,比如《魔戒》《哈利·波特》或者“漫威”这 样的屏幕英雄,主人公都会有一个指点和保佑他的守护者。

你的旅程也是。

这个守护者也许是能在情感上支持你,也许能给你提供你不 知道的知识和技能,也许了解你要走的旅程。

可是,这些守护者能让你更理解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更理解 你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而你,也需要建立起跟守护者的联系,能够感觉到他们的存 在,才会在你的旅程中,走得更加坚定。

在积累了这些能量以后,你就要开始面对故事的反派,你命 中注定的敌人——恶魔。

在很多英雄故事里,英雄并不是要战胜或者消灭这些恶魔, 而是要转化他们。

坎贝尔说,最初你认为这些恶魔,是在你外部的,与你做对 的敌人。

恶魔最终只是一股既不好,也不坏的力量。 是我们自己的贪心、傲慢、恐惧和胆怯,是我们头脑中太多

的应该思维,映射在他们身上,把他们变成了恶魔。

而与恶魔的战斗,就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弱点,并让我 们意识到,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我们和他们的关系出现了 问题。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恶魔就不再是恶魔了,而变成 了我们能够利用的能量。

如果你在和恶魔的斗争中,战胜了自我,那你就会发展出新 的自我,新的资源,学习到了新的技能

最终,你会收获信心和智慧,不再是那个刚跨过门槛,慌慌 张张的少年了。

这个阶段充满了挣扎、奉献和斗争。 在跟恶魔的斗争中,自我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可以说,

这时候的你,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你。

于是英雄故事到了第三个阶段:回归。 在这个阶段,英雄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 他要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把他在旅程中学到的东西分享给

那些等待出发的人。

2019-06-07(24赞)

评论区:

link : 发现星球不让发这么多内容,只能拆成2部分,请大家见谅

安然 : 内容太干货了,适合我这个粗人细看,颗粒度,嗯,慢慢学习应用[抱拳][抱拳][抱拳]

link : 把内容颗粒度做细,才能走出舒适圈,走向进步

佩燕 : 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潮澎湃,收获感十足。内容颗粒度,这个概念妙极了;还有后面部分,不是恶魔有问题,而

是我们和他们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这令我想到自己与丈夫的关系,帮助我从跳出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谢谢link。

金之鹏 : 连续看了几篇。确实佩服

link : 加油↖(^ω^)↗,提起笔来开始写,相信你也可以

link : 别客气加油↖(^ω^)↗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