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反思:教育
听听 : 《 一场反思:教育的初心要回归到爱 》
昨晚发生了一件事件,一直让我“耿耿于怀”,让我“惶恐不 安”。
01 是谁撕了保护罩? 晚上回家奶奶告知,我买回来的瑜伽砖上的保护罩被宝宝和
堂妹两个娃一起撕坏了。(这其实是一件很小事情,撕了也
没什么关系)。
我把一旁的儿子拉过来问他:是哥哥撕开的吗? 没想到儿子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 儿子很干脆的说:“不是我,是妹妹。”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比起他撕坏保护膜的行为我更担心他因
为害怕惩罚而不敢承认。
我把儿子抱起来说:“妈妈知道是你和妹妹两个人一起撕坏 的,你不可以把所有责任(虽然他很可能都不懂”责任“是什 么)都推给妹妹,这是不对的。”
儿子听了还是很倔强的回道:“是妹妹,是妹妹撕的。” 对他拒绝承认自己问题的行为,我有点生气,但又有点无
措,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然后又试了两三次类似的观点教 育,但儿子还是没有接受,还是很犟,不肯承认。
我抱着他,在沙发坐下,想了一会,决定换个方式和他沟 通。
我:“哥哥是害怕妈妈惩罚你,所以你不敢承认自己也撕坏了
(保护罩)是吗?”
儿子低着头在我怀里,回应道:“是的”。 我说:“可是妈妈并没有骂你,打你,惩罚你呀?” 然后儿子幽幽回道:“有,你骂我。” 我很惊讶,一面反思一面继续发问:“哥哥是觉得妈妈大声跟
你说话了,就以为妈妈在骂你吗?”
然后儿子有点委屈的回答:“是。” 我把儿子抱紧,告诉他我爱他,妈妈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妈
妈只是说话大声了一些,但并不是骂他。
我跟他说,妈妈希望哥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做错了事也敢 勇于承认,敢于承担责任的孩子(这段话估计他是不能明 白,但没关系,这是要从小就要灌输给他的意识)。
我说,比起他撕坏了保护膜,妈妈更伤心他不敢承认是自己 做的。我说,妈妈真的很伤心,你把责任都推给了妹妹,不 敢承认是自己做的。(我觉得他听懂了“我很伤心”这个意 思)
然后儿子拿起撕坏了保护罩的瑜伽砖,我接过来柔声问 道:“是内内撕的吗?”
儿子回道:“是我撕的,是我和妹妹撕的。” 得到了“真实答案”,我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发问:“ 噢,是
不是你好奇这下面包的是什么,想打开看看?”
然后儿子像被理解了一样,开心地说:“是的,我看到里面有 个什么东西”
……..
然后两个人就对着这个瑜伽砖交流了起来。他拆开保护膜是 好奇,是以为里面有两块,可以拆开的。
02 教育的初心 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件事,因为这让我太“震惊”了——我的儿
子因为害怕惩罚而选择说谎。
我该如何教育引导他? 这让我深感“惶恐”,怕自己是“不合格”的母亲,怕因为自己的
原因没有教育好他。
因为这件事的行为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我们教育的问题。 他不敢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是因为他“知道”承认后果是要受
到惩罚。就像之前,他犯错了被爸爸看到或发现了,爸爸会
很严厉很严肃的责问他,甚至拍打他小手以做警戒。但这对 他小小的年纪来说其实接收到的更多是恐惧,而不是惩罚带 来的“教育意义”。
这里的“教育意义“打了双引号,是因为以惩罚恐吓为手段的教 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其实是与我们教育的初心相背离的。
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我想肯定不是孩子撒谎,缺乏责任 心,不敢承担责任。
03 回归到爱的教育 孩子每一个“坏”的行为背后大概都有一个“坏”的或是“错误”的
教育方式。它们互为“因果”。
孩子不会像幼苗那样自己成长,他们的成长依赖于爸爸妈 妈,家人的正确教养。而如何教养?我认为首先要抛掉“功利 性”教育的理念。
什么是“功利性“教育?
功利性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体现: 父母从未真正了解孩子 和孩子世界,驱动父母和孩子互动的更多的只是责任,而非 真的爱 。
也就是说“功利性教育”是一种责任教育,而非出于父母对孩 子无条件的源于爱的教育。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责任教育,为了将孩子教育“好”,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可能是 简单直接甚至是粗暴的,比如最常见的惩罚方式。有时候也 能比较“见效”,因为父母大声的斥责、威胁、暴力是能让孩 子比较快的停止调皮捣蛋或者哭泣。
而爱的教育呢?它大概是从爱出发,对孩子的感受能感同身 受,能接受孩子的行为,并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真实的需求 和真实的原因,从而能够理解并接纳,并最终与孩子达成双 向沟通,建立更亲密和谐的父母关系。
晚上宝宝睡觉,看着漆黑的房间,他说害怕说有老鼠,然后 整个小人儿卷缩着躲在我怀里。
这时候他的真实目的是在向我展示他需要我的亲近和安抚。 这时候比起对他说“哪有老鼠?没有老鼠的,不用怕!”,一
个拥抱和轻抚可能会让孩子更感到安心和温暖,因为他的感
受被回应了,被接纳了,他能意识到自己得到了关注和理
解。
毋庸置疑,得到关注和理解对我们所有人都很重要。 我一面抱紧他,一面压低声音配合地轻轻地说:“嘘,我们静
静的,就不会被老鼠发现了。”
这时候宝宝突然转过身来,伸出小手搭在我的肩上,安抚我 说:“妈妈,哥哥会保护好你的,不用怕。”
儿子克服自己的“恐惧”,来安慰我。
这样的夜特别感动特别幸福。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好好为人父母,愿所有的宝宝都能被温柔 以待。
愿我们的教育都能回归到爱的教育。
2019-06-13(14赞)
评论区:
Tim Ting : 兒子很可愛呢, 多大了?
张金丽 : 小孩子的教育方式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方向
听听 : 哈哈,3岁,正是搞事情的年纪[偷笑]
听听 : 所以“惶恐”
南雪 : 耐心听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你点赞
时光ing :
我的第二次分享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