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打卡发圈了,
若水 : 《不用打卡发圈了,我们靠什么来自律呢》
昨天凌晨0点11分,临睡刷手机,看到某外语学习平台发布公 众号《重要决定:无须朋友圈打卡亦可退学费》。
哈哈,这意味着,现在正学习的朋友无需打卡发圈就可以返 还学费了。
要知道,我之前买了这家的英语课,可是连续打卡朋友圈满
80天,才退的学费呀!那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01禁止利诱朋友圈打卡 一早起床发现微博禁止利诱朋友圈打卡的消息刷屏,阅读量
都1.5亿啦!
5月14日,微信安全中心发布公告称,近期某些公众号、APP 软件等主体通过以返学费、送实物等方式,利诱微信用户分 享其链接(包括二维码图片等)到朋友圈打卡,严重影响朋 友圈用户体验。
根据《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微信禁止通过利益诱 惑,诱导用户分享、传播外链内容或者微信公众帐号文章。
禁止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现金奖励、实物奖品、虚拟奖品
(红包、优惠券、代金券、积分、话费、流量、信息等)、
集赞、拼团、分享可增加抽奖机会、中奖概率,以积分或金
钱利益诱导用户分享、点击、点赞微信公众帐号文章等。
从这个规定看,最近学习英语等类似课程,不必打卡分享到 朋友圈了,对于多数学习者来说,可谓幸事。
在《无须朋友圈打卡亦可退学费》这篇文章里,一位何姓网 友的留言获得最高3000多条点赞。
他坦言自己其实真不想打卡,因为学习是比较私密的事 情,“再说让别人经常看到你在学习,但其实效果又不咋地, 还不嫌丢人么”,他的评论很有代表性。
有网友坦言:学习是真的想学,但打卡发圈的源动力还真的 就冲着返学费去的。
笔者196元报了一个100天的外语学习课程,打卡80天返还学 费,开始四五十天还能按流程学完;但工作越来越忙,后来 的三四十天就更多为了打卡而打卡,把课程听完发圈了事。
显然这样的打卡发圈,违背了鼓励好好学习的初衷。 当然,也有少部分网友表示最初通过朋友圈进入课程,发圈
打卡又不断影响到更多人来学习,是正循环,“我宁愿朋友圈
被学习氛围笼罩,也不愿意被微商刷屏”。
还有极少部分网友称会继续主动打卡发圈,借助公开行为监 督自己。
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多数的课程学习者都表示无论打不打 卡,发不发圈,都会继续坚持好好学习,毕竟学习是自己的 事——这样的态度可谓超级理性啦。
02为何禁止这类分享?
那回到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者腾讯公司,缘何禁止打卡发圈等 利诱用户分享、传播文章的行为呢?
腾讯官方的表态比较简单:认为诱导分享为非正常营销行 为,严重破坏正常的朋友圈体验。但我们也可以从蛛丝马迹 中找到禁止的深义。
官方此举很明显:一方面,净化微信空间,不支持非正常的 利诱文章分享,比如文章转圈得红包、得话费等,更加支持 用心的原创文章内容,让大家的阅读空间更自由和纯净;另 一方面,禁止非正常的利诱广告,为正规的广告让路。
一个相关的事实是5月14日,微信官方把流量主开通的门槛从 5000粉丝降到500,这意味着,公众号号主开通底部广告和文 中广告的门槛大大降低。
虽然广告要结合点击率才算收入,对于小号号主来说,实际 一天的广告收入可能才几块钱,但在没有其他变现渠道的情 况下,这对于此前苦苦奔着5000粉丝去追的号主来说,也是 福利。
要知道,虽然写作的初心不为了钱,但号主也要养家糊口, 花大量时间用来写作,自然没时间做其他事情,如果不能养 活自己,坚持写下去的人会越来越少,或者稿子越来越水。
腾讯广告部门接受《新榜》采访时也称:希望通过平台政策 鼓励更多更好的原创,形成健康、良性的平台生态。
大家都知道目前有2000万个微信公号,此前新媒体人阑夕曾 在微博透露,300万粉丝以上的公众号只有173个,100万粉丝
以上的大概是1700多个。大量的中小号主其实是原创主力 军,但鲜少获得扶持。
另一个相关事实来自广告动态。微信朋友圈第三条广告已经 结束在一线城市的内测,最近全量开放。
在此之前,微信朋友圈曾于2018年3月开始第二条广告内测, 于2015年1月开始第一条广告内测。
广告收入在腾讯的营收中,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截至 2018 年底,微信及 Wechat 合并月活用户已经接近 11
亿。
在微信、小程序、QQ 等活跃用户推动下,腾讯的网络广告业 务增长相对稳定。
2018 年,网络广告业务收入 581 亿元,同比增长 44%,占腾 讯年收入近两成。
2018年四季度腾讯收入 170 亿元,同比增长 38%。广告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0.06%,这是第二次超过20%的比例。
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增长44%至118.46亿元,该项增长 主要来自微信朋友圈、小程序及QQ看点的广告收入增加。
03
告别打卡我们做什么?
分析了自己和小伙伴,又分析了腾讯,回过头来,其实我自 己是很欢迎这项新规定的,因为某种程度上会帮我们抑制掉
很多虚假繁荣和“作假“行动。
回到之前的英语课程,没错,一开始我很认真听课,很努力 地打卡,但当事情太多,实在分身乏术时,只能应付性打卡 的时候,我是很无奈的。
当第一次、第二次把应付性交差打卡发到朋友圈,并且被别 人点赞时,我心里很发虚,其实并没有好好学习,但是别人 以为我在好好学呢!
可是之后的第三次、第四次……乃至第三十多次,我再没有 不安了,因为这时候我打卡的目的就是止损,累积到80个打 卡,把学费退回来。
新规出来后,像我这样一拍脑门报课的同学应该会少很多, 单位时间内报课种类也会减少。
文章,得慢慢用心写,用质量去赢得读者,不求急功近利; 课程,也得一点点静下心来,慢慢听呀,一点点感悟消 化,“才能真的把吃下去的知识变成我们的血肉呀”。
当然,有朋友问:实在缺乏自律怎么办呢? 好办呀,我们可以找同学、找同事乃至和家人形成督促圈
子,既增进情谊,又真的近身督促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们还真的需要找到自己发自内心爱的那个东西,很 多拼命的人都会明白:在兴趣和热情面前,真的不用他律。
04告别自嗨文案和一切炫耀
当然,不仅仅是告别过度分享课程和公众号文章,我们需要 告别的还有过度分享朋友圈自嗨文图,乃至于生活中一切炫 耀行为。
比如豆瓣网友们吐槽的如下:
Rainy Street: 朋友圈每一条都发北京大学定位的人
别被掰弯: 有个同学去了趟泰国,每条都定位...回来一年多的时间里,一 直在朋友圈发有生之年一定还要去泰国,泰国我还会再来的 类似的内容 ..... 还有去香港的我就奇怪去香港迪士尼比去上 海迪士尼高贵很多吗……
天上海上没有路:
有个同学去了趟泰国 每条都定位...回来一年多的时间里 一直 在朋友圈发有生之年一定还要去泰国 ... 哈哈哈哈哈我微信里还有个去一次日本照片发一年的,一年 后的一天还发了一个日本拍的照片配文“那年今日”,这还要 一周年纪念一下吗……
你又不是鱼:
我觉得刚开始定下位没啥 但是每条都定位就太过了
我之前喜欢一个男生 后来他去台湾当一学期的交换生 交换的
那个学期他发的每条朋友圈都要定位台湾 连以前不爱更新的
微博也疯狂发自己的台湾的生活啊什么的
我瞬间就觉得emmm没那么喜欢他了…
somebody: 哈哈哈哈懂你的感受,我一同学在华东师范读的大学,每次 定位在上海交大
再比如一位复旦MM在参与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反复炫 耀自己复旦的身份,最后被北大毕业的撒贝宁怼回去。
谁知她不知趣,又针对主持人个头问题、嘉宾邓紫棋的情感 问题追问,逮住别人痛处不放,就连脾气不错的撒贝宁都这 样评价道,复旦大学毕业就提这样问题啊?
从这位MM的经历看,无论毕业于哪里,显然她违背了尽可能 谦逊有礼这一点,并且强中自有强中手,她也没料到会碰到 撒贝宁。
这样的举动,还令她优秀的母校蒙羞,哎! 曾经网上一度流行这样的低调装炫:不知妻美刘强东,普通
家庭马化腾,悔创阿里杰克马,一无所有王健林,唱功不行
陈奕迅,北大还行撒贝宁。
不得不说明星和企业家讲话都那么低调,我们普通人,不“低 到尘埃里”,怎么混呀?
一位老师曾说:夹着尾巴做人,比较安全。 当然,无伤大雅的玩笑和小炫耀,偶尔晒晒老婆孩子,吃了
大餐去了巴黎,都无所谓,不过大家接受不了的是过度,自
己也会炫耀上瘾,迷失自己。
在时光的隧道里,让我们告别过度分享,沉下心打磨自己, 与你共勉。
个人公号:书影驴 书评 影评 游记
欢迎文艺的你投稿
2019-05-15(13赞)
评论区:
星里浣 : 如果打卡能养成自律的话,那多半是一种伪自律 若水 : 嗯嗯是滴
Mandy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