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205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方法?谈一谈我对阅读的理解和 看法》
今天,我在星球收到一位星友的私信 这位星友在过我的文章以后,想问问我,平时阅读有什么好
方法推荐
因为她发现她阅读效率特别低,这就导致看书不多。很想努 力的看进去,但有时就会纠结于一两句话的意思,止步不 前。
看完私信以后,我仔细想了一下,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 话能说明白的,而且,我想这也是很多星友都有的疑惑
今天,我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阅读这个话题,跟大家分享一 下我的阅读方法
我想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有这种感觉: 每天花上一小时,读几十页书,告诉自己我在学习。但却一
次次发现,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常常要反复重
读。
一本书,好不容易花上几个星期,吭哧吭哧读完。过上一两
个月,回想起来,却发现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更有甚者,和别人聊天,聊起某本书,猛然记起“啊,这本书 我读过”,但却发现,自己除了书名,其他内容完全想不起来
这些情况,其实非常常见。 前些天,和以前的同学聊天。不少都告诉我,自己多多少少
有过这些困扰,也常常困惑:
难道是因为自己的理解能力、记忆力不行吗? 其实不是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读书方法,其实是有问题的。 这是许多人极其容易踏入的误区。 经常有朋友在微信问我: 你读书一定很多吧?想知道,你一般每天用多长时间读书
呢?
要么就是这样的: 你一般多久能读完一本书呢?或者说,你平均一个月、一
年,能读多少本书呢?
每每遇到这种问题,我都很为难。 看得出来,对方特别上进、勤奋,态度也非常诚恳,但这问
题我是没法回答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种读书方式,从根本上说,跟我的模式就是相悖的。 举个例子: 我的手机里有两百多本电子书,这些书里面,我读完了多少
本呢?
如果把读完定义为,从头到尾读完每个章节、每一页的话, 那答案是,不到二十本。
绝大多数的书,我压根就不会一页一页逐字去读,因为这对 我没有意义。
我每次读书,必然都会抱着一个预设条件: 我想了解什么信息?
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再挑选相关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去读。
这种情况下,我可能只读一页、两页,甚至如果特别专业的 书,也许一句话就能解答我的疑问,那就成了。
当然,如果刚好没什么事,时间也宽裕,那我就会一直延续 下去
从一个问题,引发出其他问题,产生更多的想法,再针对这 些新的问题、想法,找到对应的内容,看作者如何去论证、
诠释、总结。
简单的说,从一个点,引出一条线、一张网。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会跳读、泛读、选择性地读。可能我
会精读这个章节,一个字一个字去推敲。但下个章节,就直
接跳过去。
甚至,一本书,我可能只读一两个章节,就放在一边再也不 用;
有些书,可能拿到手会翻一下,放着,有需要的时候再翻出 来,读上几页。
也有一些书,可能会反反复复读某个章节、某段内容,都有 可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多少本和多少页去衡量,都是没有 意义的
一本学术专著,我可能断断续续读上一年,并且只读其中
30%的内容,这要怎么计算?
这样读书的人,不会用本数和页数,去衡量读书成果,因为 这些并不重要。
他们用来衡量读书成果的是什么呢? 是知识点。 这里要宕开一下,说点别的。
在知识管理领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模型,叫做 DIKW 模 型。
这是什么意思呢? 它代表了知识管理的四个层级,也是学习的四个层次,分别
是:
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 以及 智慧(Wisdom)。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说认知资源。
你看到这个词,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它能用 来干什么,这时,它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数据(Data)。
要注意:Data 并不是知识。 因为,你并没有知道任何东西,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没
有任何提升。你仅仅是能够认出它而已。
它对你来说,除了扩充你的词汇量,没有任何意义。 这时,如果进一步告诉你: 认知资源是我们进行思考的基础,它包括显性认知和隐性认
知,会影响你的理解、记忆、运算过程。
那么,它就从一个 数据(Data),变成了一条信息
(Information)。
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你看到认知资 源,不再是这四个汉字,它们在你脑海中,会变成某种类似 电脑内存的东西。
你会把它跟工作联系到一起,知道它们之间会通过,某种方 式产生交互。
于是,我们说,它成了一条信息,因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 解,又增进了这么一点点。
如果你不但知道,认知资源能影响工作过程 你还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跟哪些概念有关联,有哪
些重要的研究、理论,甚至,有哪些重要的论文,分别从什
么角度去解释、论证
那么这时,你会发现,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了,而变成了 一张网。
在你眼中,认知资源这个概念,就跟各种各样其他的概念一 起,串了起来。
你会发现,你的视角拔高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在一架飞机上,准备起飞,望向窗外:你会看到,地面上 的人、车、房子迅速变小,向你远离。渐渐的,一整个机 场,一座座高楼,一整个城市
你的视野会变得极其宽广,更多的信息进入你的脑海中。
你会清楚地看到整个大的图景。
这就是 Knowledge,知识。
Data 呈现给你一个概念,Information 告诉你它是什 么,Knowledge 则告诉你,它的前因与后果。
至于 智慧(Wisdom) 呢? 非常简单。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现象时,能想到它跟认
知资源有关,能准确地抽象出基本的模型,用认知资源来理
解、解释这些现象.
这时,你就已经把它,变成了你的 Wisdom。 简而言之,智慧(Wisdom )告诉你,如何迁移应用。 这就是一整个知识的增进和内化过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掌握的知识,严格来
说,其实都处于,数据(Data)和信息(Information)的阶
段。
很多东西,我们以为自己知道、懂得,其实未必真的懂,我 们只是认识它们而已。
举个极其常见的例子: 被人无数次误用的存在即合理。
这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哲学家名言,也是被误用最广的名
言。
如果你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你就还停留在 Data 的阶段, 甚至都到不了 Information。
你必须知道,在这里,合理是指合乎理性,而黑格尔认为, 理性是事物的本质。
所以,一样事物能合乎理性,它就必然是现实的。而只有现 实的事物,才是合乎理性的。
你是不是觉得,上面这句话颠三倒四,不知所云? 这就对了。因为理性、现实、本质这些概念,在黑格尔的语
境里面,跟我们日常所说的,完全不一样。
你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知道当 黑格尔说理性时,他实质上指的是什么
这时,你才算真正懂了这个概念。 它才会成为你拥有的知识(Knowledge) 的一部分。 但别急,懂了这个概念,和能够运用它,把它用到日常生
活,比如写作、思考之中,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走。
我想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要说这些呢? 一本书,总是由许许多多这种概念,通过逻辑关系构建起来
的。通过这些东西,作者试图向我们论证一个论点,一种方
法论、价值观。
但是,作者不可能把涉及到的所有概念,全部巨细靡遗、一 五一十地给你讲清楚,否则书的厚度可能要增加10倍。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自以为自己理解了,但是,真的理
解吗?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将我们自己对于概念的字面理解,代入 到了作者的框架里面。
我们读到的,是一大堆数据( Data )和 信息Information 它们压根就没有转化为知识(Knowledge)。 在这个基础上,你如何能保证自己有所收获? 很难。你读到的东西,从根基上看,就是不稳固的。 我们随便翻开一本书,比如《全球通史》,里面有这么一段
话:
现在大家已经一致认定,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即《旧 约全书》中所称的“希纳国”。苏美尔南临波斯湾,由若干块 荒芜多风的小平原组成
此地及其北面的平原以前统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地域范 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约公元前3500年时,已有一些 运用改进过的生产技术来耕种这片干旱荒原的农业公社,成 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古代文明的过渡。
如果你不认识苏美尔,不知道里面旧约中如何描写,不知道
波斯湾在哪里,不具备美索不达米亚的知识,也不知道公元 前3500年是什么时期
即使你非常认真、一字一字读完这段话,你能增加任何知识 吗?
不能。 再比如,我前阵子在读《民主的不满》。
第一章的内容,是关于自由主义的变迁和思潮流变,其中提 到了密尔、效用主义、康德、罗尔斯、最低纲领。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完全不理解,我想恐怕也很难读下去。 再举一个例子: 同样都是贴标签,日常生活中,不要给人贴标签,和在办公
室里,如果你很内向的话,不妨找到一项技能、一个垂直领
域,把它作为你的定位,让别人给你贴上标签
这里的两个贴标签,是同一个意思吗?它们矛盾吗? 很明显是不同的。 好的作者,可能会考虑到这些情况,把每个概念给你解释清
楚,但你没办法指望所有作者都这样。
所以,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去读,收获可能完全不同; 甚至,同一个人、不用时期去读,收获也完全不同。
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我们对作者所传达的概念,理解程度 不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片面追求数量、页数,是毫无意义的。你只 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真正有效的读书方式是什么呢? 是关注知识点。
什么是知识点?
简单点说,就是你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所看到的、感兴 趣、有价值的数据( Data )或者 信息(Information)。
它可能是一个论点,可能是一个工具,可能是一套模型,也 可能是一个断言、一个事实、一个命题。
当我们碰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停下来,把它们弄清楚,彻 底弄懂它们的前因后果
这才是有效的读书方式。
也就是说,将它们从 D I 的阶段 ,提高、升华到 K。 唯有这样,你才能跟作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跟作者同等
的视角,去审视作者所写的内容
而不是单向、被动地接受。 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你只是不断地在被灌输作者
自己的观点、逻辑和思维而已。
这就是读书最本质的地方,也是大家的误区所在。
读一本书,不要去记住作者讲了什么,作者怎么讲,而是要 将书的内容拆散、提取,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化为己 用。
我有很多朋友,喜欢用思维导图去勾勒书的框架,我一向不 这样做,因为毫无意义
一本书的框架,是作者自己的想法,未必一定对,更未必一 定好,你辛辛苦苦帮他勾勒出来干嘛?
这其实还是一种应试思维。 我们考试的时候,总会去给教材画大纲,找重点,以便简化
和记忆。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
教材内容是标准的,一切以教材为准。 问题是,实际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一本教材,
能说它的框架是最完美的。哪怕津巴多、萨缪尔森这些大师
们的教材也不行。
更好的思维是什么呢?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为我所用,是将什么东西化为我所用呢?知识点。 简而言之,不要读书,而是要去拆书。
一本书在我眼中,是这样的:
它可能包含了50个知识点,其中1个是作者最主要的论点
4个是为了支撑它的分论点
15个散落在各章节,是各章节的主要核心 其余30个,作者可能觉得不重要,简单带过。 那么,我要问自己的就是:我能从中学习到哪几个知识点? 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跟我们有什么关
系呢?
没有。 这才是在读书时,时时刻刻要注意的东西。 最后讲一下,如何将 DI 转化为 K 呢? 基本的原则是:主题阅读。
比如,当我读到一个概念可以是某某学派,我发现自己对它 感兴趣
那么,我就会停下来,先看看作者前后有没有对它的描述, 没有的话,再根据这个概念,去搜索相关的书籍、论文,铺 开来,一本本一篇篇读过去。
读得越多,我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这样,它在我的脑海里面,跟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也就越 多、越紧密。
那么,一个新的 Knowledge 节点,就这么形成了。 再进一步说,我读书的时候,其实不是逐字阅读,而是扫视 直接以知识点为目标,从文字间搜寻。 不感兴趣的部分,就跳过; 感兴趣的地方,停下来,提炼知识点。 我在提炼的过程中,在将 DI 转化为 K 的过程中,如果碰到
障碍,再一步步查清楚。可能是从这本书里面,也可能是从
别的书里面,这无关紧要。
这就是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 唯有这样,你读到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你的养分,不断地
壮大你的精神世界。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2019-08-11(52赞)
评论区:
JY 日有所长 : 很赞哈,讲透了如何阅读。学到2点:带着目的的阅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JY 日有所长 : 感谢你的用心分享[西瓜][西瓜]
link : [强][强][强]总结的很好
link : 别客气
争青泊® : 谢谢link的分享,帮助我纠正了读书的陋习
栩衡宝宝☞周凯 : 好文,我就是阅读效率很差的人[尴尬]总是感觉没状态,被太多时间影响。
义祥 : 感谢你的真诚分享[玫瑰],今天也学到了读书的精髓
樱花七日 : 昨天把《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框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拆解一下,看到你说的内容感觉打脸了,不过怎么真正阅
读这点确实很重要。
闪电焦: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