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95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你想逆天改命,做余生中最重要的事之前,得先想明白这 些》

今天下午,看了粥老师的公众号的文章,太惊喜了,导演饺 子的故事,看的我热血澎湃,粥老师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这是饺子导演的故事。我们呢?余生重要的事是什么?敢跨 越门槛去追逐么?如果那件事你迟早要去做,那么就尽快去 做吧。

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人生算法大于商业算法,如果永远 去做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你至少没有遗憾

因为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我觉得吧,追逐梦想固然可贵,但是,我希望你想逆天改

命,做余生最重要的事之前,得先想明白这些

是什么呢?今天就跟大家详细的聊一聊

在正题的开始之前,我想请你回答几个问题: 你选择大学专业的原因是什么?

毕业后,你挑选第一份工作的理由是什么?

你现在在哪个行业?选择它的原因是什么? 你现在居住在哪座城市,为什么? 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叫做:

当我们回过头看,那些影响,我们一生的关键选择,往往都 是不经意间作出的。

如同这里的前 4 个问题: 你是深思熟虑之后作出选择,还是基于某些简单、下意识的

原因,乃至一时心血来潮而下的判断?

如果是前者,那么恭喜你,你很优秀,非常难得。 如果是后者,也不要紧,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后者,包括

我。

但这没有关系。 任何一个选择和决策,都有着时间的局限性。 我们所作出的选择,也许已经是当下,所能做到的最佳判

断。

没有人能完美规划好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们要追求的,永 远不是最完美和不出错

而是,在朝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进时,能够时刻根据,外部 世界的信息和反馈,不断修正自己。

这就是今天的主题。我想跟你聊聊: 当我们面临一些重大决策时,怎么做,才可以让自己尽量不

后悔?

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扰: 工作不顺心,我应不应该跳槽? 在家带了两年宝宝,不想荒废时间,应该学些什么?

在一线城市奋斗了6年,前景迷茫,我是该继续坚持下去,还 是回到家乡?

过去十年在传统企业,感觉没有前途,非常想转型,该从什 么行业入手?

那么,我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你一些帮助。 其实我们人生的绝大多数决策,之所以出现问题,很大程度

上都在于 4 个原因。

我将它们统称为4F。 下面详细的说一说。

一. 框架(Frame)

决策的前提是什么? 是这三点: 第一.确认自己想实现的目标 第二.获得足够而可靠的信息

第三.依据目标和信息确认备选项 这三点加起来,共同构成了决策的框架。 大多数决策,最关键的问题,都出在框架上。 举个例子。

很多年前,我还在广告公司的时候,带过一位刚毕业的小朋 友。

他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不惊艳,也没出什么问题,但总是 能感觉到缺乏一种热情。

于是,我和他沟通了一下,想知道他的想法和原因。 结果,他的回答是: 工作不就是出卖劳动力,换取报酬吗?为什么要有热情呢? 这么多年了,这个回答仍令我记忆犹新。

因为,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和工作就是出卖劳动力是两回 事:

前者意味着,我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还可以去寻找其他能 够投入热情、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工作。

但后者这个认知,就完全否决和抹杀了这种可能性。 这里面的问题就出在框架上。 在他的认知框架里,工作跟热情、快乐、满意,本身就是绝

缘的

这就导致了,他无论选择什么行业,都很难从工作中感受到 反馈和快乐。

同样,许多人的问题,也都出在框架上面。 在今天的社会上,不少人都是工作了8年、10年,感觉到了天

花板,不甘心,想知道该如何转型。

但问及他们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问及他们喜欢什么、擅长 什么,回答往往又是迷茫的:

不知道。 在这个基础上,是很难作出有效的判断和选择的。

就是勉强作出了,往往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

同样,如果你身处的圈子太封闭,所有的人都遵循相似的道 路和发展方向,你也许根本就不会知道,还可以有什么其他

的路径。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认知和决策框架,太过狭窄,局限了我 们的目标、信息和备选项

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也许根本就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所以,我希望大家明白一件事: 你得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拓展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

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当你对世界一无所知时,你能够作出的决策,其实都只是碰 运气而已。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困境呢? 1.拓展视野 一个最简单的建议是:

走出自己熟悉的模式,多去接触,其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 的人,了解他们是怎么工作、怎么生活的,尝试去理解这个 世界的运转方式。

学着去了解: 别人是从哪里获取信息的,生活模式是什么,有哪些东西你

可能从未接触过、可以考虑去接触和涉足。

这会大大拓展,你思考和选择的可能性。

2.反思自己的决策框架

试着从内心出发,列出所有的限制条件,无论它看上去多么 显而易见。然后问自己:

这些条件真的成立吗? 比如:我不愿意离开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可以给我很多机

真的是这样吗? 这些机会是我可用的吗?

离开了这个城市,我就没有别的机会了吗? 我所有的能力和经验,都只能寄托在这些机会上吗? 再比如:

我难以割舍这份工作,因为它的收入很高 我目前有多需要这份收入?

它是用来满足,我的欲望,我的生存,我的发展,还只是单 纯满足我能挣钱的心态?

这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也是让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直面 内心的做法。

3.跳出来

永远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还有其他选择吗? 不要局限于你所看到的决策框架

那往往是经过别人的筛选、判断、传播之后,再呈现给你 的。

在这些被动的价值输出之中,学会主动地去掌控信息。 二. 情绪(Fear) 我们的情绪就像一匹野马,而理性则是缰绳

可惜的是,许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被野马的狂奔惊吓到,忘 记了手上还握着缰绳。

这里面,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一是贪婪,二是恐惧。 但其实,它们的本质都是一致的,源于对损失的厌恶。 丹尼尔·卡尼曼和塞勒等行为经济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把参与者分成 AB 两组,给 A 组每人一个杯子,并对他

们说:

这个杯子归你了,你可以带回家,也可以把它卖掉,价格由 你决定。

随后,他们给 B 组每人一笔钱,告诉他们:

你可以把这笔钱带走,也可以用它去买 A 组的杯子。

结果是什么呢? A组里面,愿意卖出杯子的人,定价的中位数是 5.79 美元; 而 B 组里面,愿意购买杯子的人,出价的中位数是 2.25 美

元。

同一个杯子,两组人,给出了相差超过 1 倍的估价。 为什么呢?

原因非常简单。

对 A 组来说,杯子是他们已经拥有的物品,故而他们对杯子 的价值判断就会上升。

而对 B 组来说,他们拥有的是金钱,所以他们对金钱的价值 判断也会上升。

而且,两组都认为: 自己拥有的东西更值钱。 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结果都是一致的。 进一步思考,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

在上面这个实验中,A 组是先得到杯子,再选择是否卖出去 所以,他们的初始状态被设定为,我有一个杯子,是否要把

它卖出去。

而 B 组的初始状态则被设为,我没有杯子,愿不愿意购买它 于是,损失厌恶就起作用了。 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决策的依据,会受到我

们心理上的初始状态影响:

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某物 哪怕实际并不拥有,也会非常排斥失去它。 这就是大多数人作出,不理智决策的根源。 我为了发展,放弃其他机会、家庭,来到了大城市,这里的

机会理应是属于我的,所以我不愿意失去它们。

我进了这家公司,勤勤恳恳做了三年,一直得不到升迁,但 我已经付出了这么多,我不愿意失去可能的升迁机会。

我一直关注某只股票,没有买,结果它大涨了,于是我追悔 莫及,忙不迭跟进,希望能挽回失去的收益,结果就卡在了 高点

丹尼尔·卡尼曼发现: 人在面对损失的时候,如果无法避免,会甘愿冒比平时更高

的风险

当外界的恐惧信号刺激到我们的杏仁核,我们的理性大脑就 会被压制,杏仁核的信号会被放大,让我们进入战或逃的反

应之中。

要么,完全瑟缩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踌躇不前; 要么,热血上涌,不管不顾成本、收益和可能性,不撞南墙

不回头。

如果无法拉住缰绳,最大的可能,就是冲下悬崖。 如何破解情绪对我们的干预呢? 我最常用的方法,是量化 + 双向对比法。 举个例子:

像一直得不到升迁,要不要跳槽的问题,一个有效的思考方 式是:

如果我继续留下,我可能需要多久才能升迁? 升迁带来的收益能否覆盖成本? 我可以做些什么,来缩短这段时间成本? 如果我选择离开,我要付出的成本是什么? 可能得到的期望收益是什么? 我能否做些什么,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

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我已经付出的东西不重要,关键是要看未来; 尽量客观考虑可能性: 排除情绪的干扰,问自己内心,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它会实

现?

纳入机会成本去思考: 如果我不这样做,我还有什么替代选项? 它们带来的结果也要考虑进来。 当你开始用理性去思考时,哪怕结果,未必准确,你也已经

成功地找回了对大脑的掌控权。

三. 经验(Familiar) 想一想,大多数时候,你作出的判断,是不是基本都基于两

个理由:

第一,是别人告诉你的信息 第二,是自己经历过的、对相似事物的认知、经验和记忆。 比如: 要不再待一两年吧,其他部门的人,好像多待了几年之后,

也都升上去了。

这几家公司用的都是这个方法,我们也投点钱试试看。

这个行业前几年发展不错,就是它了 但大多数时候,经验也并不是那么靠谱。 原因很简单:

第一,经验会使我们放大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忽略事物之间 的差异

第二,经验是过去的、静态的,而时代不断在发展,我们对 时间的误判,往往会影响结果。

像前面这几个例子,其实很明显: 其他部门的情况跟你一样吗? 前几家公司跟我们公司一样吗? 前几年的大环境、大背景跟现在一样吗? 我朋友之前涉足的一个行业中,就遇到过一家竞争对手,企

图复制他们在其他行业的创投经验 :

烧钱,扩大规模,教育用户,占领心智,打响品牌,然后卖 出去套现。

结果,由于行业的市场容量小,想象空间很有限,资金跟不 上,前期的投入收不到回报,后面开的门店一家家关掉。

更重要的,你能保证,你的经验一定是正确的吗?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 这就导致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可能会被我们无意间扭

曲、放大和改变,从而,留下了不准确、不客观的印象。

更进一步,它会造成证实偏见和动机推理。 简单来说就是:

基于我们已有的经验、认知和知识,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挑选 外界的证据,从而得出有利于我们立场的观点。

2009 年有过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让一名广受欢迎的脱口秀主持人,用讽刺的语气模

仿共和党,然后采访观看节目的观众。

民主者支持者普遍认为他在嘲讽共和党; 而共和党支持者则认为媒体被民主党把持了,他只能以这样

的方式表露立场。

也就是说:你相信什么,你看到的很可能就是什么。 可想而知,当我们把这些经验,作为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基础

时,它是多么不牢固。

尤其是,当我们把过去的经验进行归因时,我们就很容易总 结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套路和模式:

我之所以成功了,是因为做了这些事情

我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做这些事情。 而当我们把这些经验套用到新问题、新情境下面,就很容易

犯错。

那么,如何破解呢?

1.用事实和数据驱动决策 无论你对一个领域多么熟悉、多么有经验,都请保持空杯心

态:

做出决策之前,尽可能去搜集最新的事实、证据和数据,用 它们来作为依据,而非依赖自己的言之凿凿。

2.关注不同的地方 人们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给事物贴标签,放大它们的相

似性,忽略它们的差异性,从而在方向上就出现了偏差。

因此,试着克服贴标签这个习惯,让自己去关注问题与熟悉 经验的不同之处、新异之处,并问自己:

这些不同点重要吗? 它们可能会引起什么变化? 我应该如何改变?

它未必能帮助你做对事情,但能很好地避免你犯错。

3.小步快跑

这是我最常用的策略。 面对一个新的情境,我会按照以往的经验,拟定一个计划,

设定几个节点,并为每一个节点设定预期的指标。

如果一切按照计划进行,也完美达到指标,那就继续进行、 观察下去

如果指标出现波动,那就是出现了异常, 发生了跟经验不符 的新问题。

于是,按照预案处理。 这个思维方式,值得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去练习和熟

练,非常有用。

四. 决策风格(Focus)

心理学家 Kruglanski 和 Higgins 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调控模 式理论(Regulation mode theory)。

这个理论认为,我们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定向 - 行动 的过程:

我们首先确认,目前的状况存在什么不足? 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然后,再去思考,如何通过行动,来实现这个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两种倾向。

第一种人会更聚焦于目标。 他们会痴迷于去找出最优解,追求用最好的方式去做最正确

的事情。

这样的人,就称为评估者。 而第二种人会聚焦于行动。

对他们来说,陷入一种不够满意的状态中,是不能接受的, 他们会立刻、果断地采取行动,让自己到达一个更好的状态

,追求满意解。

这样的人,就称为行动者。

2018 年底的一篇论文指出: 评估者在作出决策时,往往会因为过度关注正确的结果而耗

损大量精力,从而造成耗竭,产生压力、焦虑和沮丧感

而这些,都是造成决策质量降低的原因。 想一想,你是不是这样: 面对一个两难抉择,总是患得患失,不断在两者中犹豫、徘

徊,一会儿觉得这样做更好,一会儿又告诉自己,那样做好

像更有用。

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会严重占用你的认知资源

它会一直停留在你大脑里,哪怕在做其他事情时,这部分资 源也无法被释放。

久而久之,它不但会对你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也会削弱 你对大脑的掌控。

你会在压力和沮丧感的作用下,降低理性对大脑的掌控力, 把选择权交给情绪和感性。

实际上,论文的作者指出: 在大多数时候,行动者的表现,似乎都更好一些。 他们不但作出决策的时间更短,对决策的质量往往也会更满

意。他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也更容易摆脱不良后果的影

响。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评估者,不妨参考这几个建议:

1.把最优解转换成满意解 你要接受一个事实:

这世界上,大多数时候,是没有最完美的做法的。每种选 择,它要么牺牲这部分利益,要么牺牲另一部分利益。

所以,不妨把自己的目标降低,不要去追求最优解,而是追 求满意解。

记住一点:

我们的满意程度,并不取决于绝对的结果,而是取决于结果 与预期之间的差距。

2.确立约束条件 举个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在选择投资的行业时,会给自己定下几个原 则:

不盲目扩张;不追求短期内的高收益; 主要看团队和产品是否有长期、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这样一来,他可能得到的不是最优解(短时间内获益最

多),但至少,他可以得到一个满意解

保证资产的安全和稳健增长,并且对行业起到正面作用。 同样,你在做决策时,不妨根据你自己的价值观,设定几条

原则,坚决不越雷池一步。

这样看似缩小了可能性和决策框架,但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 你减轻压力。

3.调整心态 一两个决策并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在我们的未来,我们永

远有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请相信这一点。

五.最后的建议

最后,再提几点简单,但是非常有用的建议:

1. 用旁观者的视角去思考 如果你陷入迷茫、两难和困惑,不妨试一试转换视角: 假设自己的朋友遇到了相似的困难,而你要去开解他、慰藉

他,你会说些什么?

这可以有效地,让自己的心智,跟感受保持距离,从而留出 喘息和思考的空间。

你会惊讶地发现,许多你原本看不到、想不到的东西,都会 清晰地浮现出来。

2. 逆向思考:我愿意放弃什么? 有一句话叫做:决策的本质,不是选择什么,而是放弃什

么。

它跟损失厌恶是相似的,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做出决策,往 往是因为不想舍弃任何东西。

所以,试着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克服这种执念,问自己: 如果一定要舍弃,我愿意放弃什么? 让自己适应放弃,摒除这种发自本能的排斥,去思考放弃之

后的结果、情形和可能性

慢慢的,你也许会发现,其实,也没自己想的那么糟。

3. 分解问题 如何才能从别人那里,获取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引? 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把问题进行分解。 譬如,你跑去问别人:

我有两份 offer,一份是某某互联网大厂,另一份是创业公 司,我选哪一份好?

一定是得不到答案的。 因为,别人不是你,并不清楚你的能力、优劣势、喜好、目

标、职业规划,怎么能给你建议呢?

你要做的是,对问题进行分解,把影响你决策的因素拆分出 来,然后,再依据这些因素,去获取相应的信息。

比如,如果你看重未来的发展,不妨问一问: 这两种公司,一般多久可以实现升迁,接触到更多的东西,

要求分别是什么?

如果你看重收入,不妨问一问: 它们的收入结构是什么,未来几年内会有什么变化。 这会更加有效,也能让,别人有的放矢地帮到你。

4. 行动

决策永远不是终点。我们的目的,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 好。

所以,如同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 没有人能完美规划好自己的一生。 我们要追求的,永远不是最完美和不出错。 而是,在朝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进时,能够时刻根据,外部

世界的信息和反馈,不断修正自己。

2019-08-01(14赞)

评论区:

Tim Ting : 太長,先点贊再看。

link : 嗯,慢慢看,别急

于大大 : 非常的奈斯 不过还是需要行动,比如配合晨起或者晚睡,我今天有啥收获,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有啥小确幸

link : [抱拳][抱拳][抱拳]

艾豆儿: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