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34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你所沉浸的岁月静好,下面都是万丈深渊》 今天下午看了一下粥老师的新文章,有一段引发了我的深度
思考
内容生意上,生产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只是为了展示你 看,不是让你得到,你刷得越多,越得不到。
真正美好的东西,得到的过程都没那么美好,因此它不展示 门槛,只制造向往。
看完文章之后,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 我平时刷知乎,都是默认选择关注页,看我关注的用户。 但这次,我试着调成了推荐页,看算法给我推荐的内容。 然后,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自己,在那几个小时里,刷知乎的
时间。
结果很有意思:尽管我有意识地控制时间,尽管算法推荐的 内容质量不如我关注的用户,但前者所消耗的时间,仍然要 比后者多。
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关注的用户不多,所以很容易刷到 末尾
以及发现:“啊,这个内容,我之前是看过的。” 理论上来说,哪怕我刷到了末尾,我也可以去看看别的东西 比如同一个问题下其他回答、相关问题,等等 但这个进入意识的念头,就会给我一个信号: 已经刷了很久了,该去做点别的事情了。
作家 Adam Alter 把它叫做停止信号。你也可以理解为,它是 一种心理边界,会提醒你该停下了。
不要小看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它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 本来只是想查个资料,但一发不可收拾,一个个链接点击过
去,一个个页面不断跳转,醒悟过来时,已经花费了大量时
间。但究竟都看了什么内容?却说不出来。
这就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时间黑洞。原因就是因为,它屏蔽了 给你的停止信号。
你所沉浸的岁月静好,下面都是万丈深渊
再往后,Pinterest 发明了瀑布流,社交网站发明了信息流,连 跳转链接也省去了:
你只需要往下滑动,新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送到你面前
信息流的模式,进一步降低了,获取信息的阻力。 除非像上面那样,刷到上一次开始的地方,否则人们很少能
触碰到边界。
而算法的崛起,又将这种模式推到了极致: 通过你的行为,算法可以找到对你最具吸引力的内容,省去
人工推荐的成本和时间线的不可控性,源源不断地分发内
容。
更有趣的是: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为算法贡献素材,成为 它的养分。
它会依据你的行为壮大自己,完善自己,更好地掌握你的喜 好。
2015 年,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做过一项实验。他们邀请参 与者A的一系列亲朋好友,回答一份针对A的测试问卷,来测 试他们对A的了解程度。
与此同时,他们根据A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数据,让算法同步 来回答问题。
结果是什么呢?只需要10个喜欢,算法就会超过你的同事。 而一旦有了300个喜欢,算法对你的了解,就可以超过你的伴
侣。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算法比参与者,更了解他们自己
在一些对未来行为和决策的预测中,算法的准确性比本人更 高。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主动吸取信息,还是在被算法饲养? 回答可能会令人忧虑。 这种对于边界的模糊和淡化,在心理学上,就叫做沉浸感。 具体来说,就是当你进入某个情境时,尽可能减少其他因素
对你的干扰,降低你认知负荷和注意力负担,让你无需去反
复思考,得以全身心投入这种情境之中。
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舒服。 这种做法,其实非常常见。 比如:你在商场里购物是永远看不到时钟的,也看不到能够
望到天空的窗户
目的就是让你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能够多逛一会,多贡献 下单数。
媒介内容不断走向多媒体化,从文字,到图文、音频、视 听……也是一种提高沉浸感的方式。
通过全方位刺激你的感官和脑区,让你感到舒服,降低获取 和理解,信息的成本,从而让你留下来。
电子产品不断走向智能、大屏、便携,不停推出适配的
APP,打造和营造生态,就是为了能够让你更轻松、更舒服 地使用它们。
以及,各种游戏化的教育软件、学习软件,各种把内容,不 断切割、打碎、故事化的内容产品,也全都有同一个目的:
降低你的使用和触及成本。 这些行为都很好,只是有一个问题: 这些努力为我们营造沉浸感,让你的体验更加舒服的人,他
们自己真的会需要 —— 或者说喜欢 —— 这种感觉吗?
也许不一定。
2014 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 许多科技行业的领袖、高管和投资人,在家里都会限制子女
对电子设备的使用。
比如:在 iPad 刚面世的时候,乔布斯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们 没有用过 iPad,他会限制他们对科技产品的使用。
《连线》杂志前主编、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在 家中所有数码设备,都启用了家长控制,并严格限制了时 间。
Blogger、Twitter 和 Medium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表示,他 不允许孩子们使用iPad,而是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纸质书,供 他们随时阅读。
诸如此类。作者指出:非科技行业的家长可能会在8岁就给孩
子提供数码设备
而这些科技行业的家长,通常要到14岁才给孩子手机,16岁 才允许孩子开通手机上网。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越方便、越舒服的事物,往往就意味着边界的
缺失,也就越容易使你沉迷。
我想强调一下上瘾和沉迷的区别: 上瘾是说,你明知它不好,但无法控制自己伸出手,去接近
它、靠近它。
而沉迷是指,你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如此投入,乃至于, 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更不用说离开、退出、返回。
这跟心流非常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
心流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伴随的是幸福感、成就感。
而沉迷是一个消费的过程,它往往伴随的是失落、沮丧和懊 恼 —— 我怎么又浪费了这么多时间。
但这不能怪你。 消费社会有一个特征,就是让你卸下防备,放弃警惕,沉浸
在外部的一切,为你营造的满足的幻觉之中。
然后,老老实实去投入你的时间,注意力,以及金钱。
换言之:你周围的一切,几乎都是被精心设计好的。
2014年,New Scientist 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每人每年平均消 耗40千克的糖,相当于每天109克。
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 世卫组织的建议是:每天游离糖的摄入,尽量控制在25-50克
之间。而你随便拿起一瓶饮料(比如500毫升可乐),它的糖
含量就在50克出头。
这就是食品工业为我们设计的幻觉: 把高糖分藏在食物里,通过刺激,你的奖赏回路,让你意识
不到这一点,舒服地把它们吃下去,进而不断购买和消费。
再举一个例子。
2011 年,研究者 Chartterjee 和 Rose 的实验表明:使用现金和 信用卡的人,在消费时有一个差别:
前者会更多地关注成本,而后者会更多地关注收益。 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呢? 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会更容易进行冲动消费和透支消费。 2018 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几乎所有关于信用卡的研究,都得
出了一个结论:
信用卡会令我们消费更高的金额。
在某些研究中,这个差距甚至达到了 82%。而最低的情况 下,哪怕仅仅是,出现信用卡的标识,也会令我们多支付 10% 的金钱。
原因非常简单: 使用信用卡时,你整个付款流程,是非常舒服的 不需要碰到纸币,不需要数,不需要找零…… 金钱被抽象成一个数字和符号,那么,从心理上,你对账户
的警惕程度就降低了。
当然,这些研究都针对信用卡用得多的欧美国家。在国内, 大家可以自行转换成手机支付
本质也是一样的,甚至还要更简单:你连钱包都不必拿出来 了。
更常见的还有,各种会员卡、储值卡、礼品卡…… 当你的消费完全跟付款分离时,你几乎就不会有任何边界意
识。
你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每次消费了多少钱,上一次充值是多 久,平均下来消费了多少,额外付出了多少。
当你放弃掌控自己的心智时,别人就会来占据它。 所以,我有一个习惯:下意识警惕一切试图让我沉浸的事
物。
除了创作,我不喜欢一切沉浸。 因为沉浸,往往就意味着,它试图卸下你的防备,松弛你的
控制,掌握你的情绪、行为和心智。
对我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游戏,或是其他娱乐形式,我都有
两条基本的评判标准:
1它是否需要我去动脑。
2它是否有明确的边界,不会让我不知不觉投入过多情绪、注 意力和精力。
遵照这两条准则,你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会觉得很麻烦、很 累
但这是一种让自己时刻保持,警醒和手感的标准。 如果说舒服就是放下警惕,那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随时保
持,重拾警惕的能力。
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当你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时,如果作者不断试图挑动
你的情绪,让你愤慨,激动,焦虑,兴奋,那你可能需要留
心
作者的内容可能并不那么站得住脚,所以才需要用情绪来弥
补。
众所周知,我们的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是互相抑制的。 所以,如果作者试图让你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那必然会
削弱我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像很多人奉为圭臬的《乌合之众》,其实在学界是有不少争 议的。
为什么呢?因为其内容观点、断言过多,容易引起大众的情 绪,却缺乏严谨的论证和数据。
哪怕是我很喜欢的史蒂芬·平克,也曾被人指出过:他在几本 著作中,犯了主观挑选数据、忽略负面论据的问题。
给大脑做一个按摩,让情绪进行一次翻腾和释放,固然会很 舒服 ,但它真正能给你的是什么?这是需要去警惕的。
同样,如果吸收一个信息时,你感到特别舒服、流畅,那多 少也要留心:
你很可能只是获得了一种沉浸的体验,但事后却什么都留不 下来。
为什么呢? 我们的记忆和理解效果,是跟付出的精力呈正相关的。你花
费多少脑力,能够获得和巩固的知识就有多少。
很多时候,沉浸于舒服之中,未必是一种好事
它也许意味着,你对自身的掌控能力,正在被取代。
看到这里,你应该也能理解: 我所希望你警惕的,实质上就是,自主性的反面。 它导向的往往是一种异化 你以为你的行为是出自你的意愿,但其实,有可能是被外在
信息,所影响、干预和操纵的结果。
这可能有点严重,但并非危言耸听。 传播学这几十年里,有一个重要的研究论题,就是传媒对受
众潜在的影响力。
魔弹、议程设置、拟态世界、把关人效应…… 再到如今社交媒体、新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传播节点、舆
论造势……
许许多多我们,自认为自己的观点,其实只不过是别人灌输 给我们的而已。
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这几十年来的 成就,就是发现人是非理性的。
我们极其容易,被外在的种种线索和内在的固有思维所影 响,作出种种有迹可循的判断。
科幻小说也有一个永恒的母题,那就是未来社会中,人被机 器所豢养。
我们失去了对外界的感知,对自我的掌控,而将一切交给机 器和流程,在这种舒服之中逐渐麻痹、弱化。
那么,面对这种情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想跟你分享几点想法。
1. 保持距离
如何让自己避免被沉浸?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保持距 离。
不仅仅是跟外界事物、情境保持距离,也包括跟自己的内 心。换言之,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抽离,觉察,以及控 制。
它是一套有效的工具箱,可以帮你提高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和 干预能力。
具体而言: 抽离:从所处的情境中跳出来,从第三方旁观者的角度观察
自己。
觉察:意识到自我的状态,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产生了什 么反应、与外界在进行什么样的交互。
控制:有意识地控制自我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干预 自己的思维。
你会发现,它们其实就是元认知的一部分 —— 亦即对认知的
审视和控制。
不妨从这几个简单的场景入手,来试着跟自我和外界保持距 离:
(1)当你产生任何情绪时,问自己: 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它是因为什么事情而产生的?这种
反应合理吗?
(2)当自己自然而然地,得出某个结论、作出某个推理时, 问自己:
这个推理一定成立吗?是否有反例和其他可能性?
(3)当你听到、看到某个观点时,审视: 这个观点可靠吗?来源是什么?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相信
它?
(4)当你观察到某种现象时,不妨先退后一步思考: 它的背后有没有什么深层原因?有没有什么因素是我可能看
不到的?
试着把这种思考方式,变成本能,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 它可以有效地,提升你对思维的掌控能力。
但是,它当然也是有缺点的 你可能会跟我一样,再也很难沉浸投入一部电影、小说、游
戏里面,不得不牺牲这种乐趣。
2. 建立边界意识
边界的重要性,在上面已经讲过了。 但是,依靠外部给予边界,是不可靠的,也非常弱。我们要
做的,是在大脑之中,始终保持着这么一种边界意识。
可以参考这几个例子:
(1)在执行任何行动时,都先给自己设定一段时间,作为边 界。让自己始终保持对时间的主动权。
比如:我要查一个观点,那么会给自己设定15分钟,时间到 了立刻停止,避免自己无休止地卷入时间黑洞之中。
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那么我会设定半小时,在这半小时 里去发散思维、头脑风暴,时间到了就停下,避免在它上面 花费太多时间。
2)针对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任务、事件……不妨划定一 个边界,问自己:
它们对我的目标而言,有没有价值? 尽量不去做那些低价值的、别人要我做的、短期的事情。 同样,也不要执着于外部的信息和知识, 不能对你的行为起
到指导作用、不能帮助你接近目标的信息,就是无效的。
(3)购买任何事物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真的需要它,还 是别人让我觉得我需要它?
知乎上有人提出过一个办法,很有意思:问自己,如果我得 到一笔与之等值的钱,以及得到该事物,哪一种会令我更开 心?如果是后者,再去买。
这就是一种欲望边界,可以参考。
3. 适当的不舒服。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出过一个例子: 自从自动驾驶出现后,飞行员的注意力和技能逐渐钝化了,
一旦发生意外,往往机毁人亡。
所以,即使有了自动驾驶,飞行员仍然需要接受一定强度的 训练。这看起来是多余的,但却能帮助他们应对各种意外。
这就是一种不舒服,但却是一种必要的冗余。 再举一个例子:我自己有一整套写作的流程和模式,但只要
出现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我都会去尝试用一下,试着去打造
一套新的流程。
这也是一种冗余和不舒服,但却可以使我始终保持对业界的 洞察,和对自己的手感。
为了保持敏锐,试试去做一些不舒服的事情。它可以帮助你 保持精进。
我希望,这种不是很舒服的阅读和写作过程,能够慢慢锻炼 你的思辨能力,帮助你更好地咀嚼、吸收信息。
思维就像利剑,要经常磨砺,才能保持锋芒。
2019-05-30(20赞)
评论区:
老王 : 信息量太大,消化不了[捂脸]
熊小帅 : 4个月过去了,你的写作水平提升的好快呀。
熊小帅 : 而且能够持续日更4个多月。太厉害了。[强]
link : 慢慢看,别急
link : 你这一说,我又想起来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你给我点赞和评论的场景,不知不觉已经四个月了,时间真的好快
柒月 : 大脑很喜欢不用思考的东西,而很多软件不用思考,还有视觉上的快感,很容易让人上瘾
张金丽 : link,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算不算?
link : 算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