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到底有
牧心微笔记 : 《“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可能和你理解的不一 样》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仪式感”,用“仪式感”来表达自己对 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人的重视。
但也有些人觉得“仪式感”就是个架子和外在形式,没有必 要。那么“仪式感”究竟有没有必要呢?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一朵鲜花改变了一个乞丐的命 运。故事梗概是:一个卖花的女孩,将最后的一枝花赠给了 一个乞丐。
这个乞丐非常惊讶,因为从没有人送过他这么一件美好的东 西,于是他决定今天不行乞了,回到家中,把花插到一个瓶 子里。
欣赏了一阵子,觉得花不应该插在这么脏的瓶子里,于是他 又刷干净了瓶子……以此类推,他又擦了桌子,收拾了房 间,看到镜子里蓬头垢面的自己,于是又打理了自己。
当看到镜子里精神焕发的自己的时候,他决定不再当乞丐, 第二天就去找工作,几年后,他成了一个小有成就的企业 家。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创造“仪式感”来影响认知的一个故 事。
吴伯凡老说:改变认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其中有一个我们
不太留意但非常重要,又常常很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变你的 处境和环境。
比如我们收拾心情的有效方式就是收拾房间。这种隐含的东 西就叫做“仪式”。
再比如,很多作家写作之前都需要给自己来一个简单的仪式
——摆一束花、沏一杯茶,化个淡妆……
当我们改变周边的这个环境时,我们的感受和认知其实也在 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有一位网友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仪式 感”是如何来影响我们的认知,甚至影响我们周围的人际关系 的。
这个故事说的是婆媳关系交恶,这个媳妇起了歹心,她找到 村子里的医生,想用药物害死婆婆。
这个医生知道原委后,给她开了一副药,并再三叮咛,为了 不引起婆婆的怀疑,你必须坚持每天给婆婆做好吃的,把药 和在饭里,满面笑容、温柔和气地喂给婆婆吃,这样坚持下 去……
媳妇听了医生的话,回家后如是照做。一天二两天……一个 月两个月,终于有一天这个媳妇跑到医生那里,放声大哭, 跪求医生再开一副解药,说婆婆现在对她特别好,就像自己 的妈妈一样,对自己最初的想法追悔莫及。
原来,自从这媳妇按照医生的嘱咐行动以后,婆婆脸上慢慢 有了笑容,对待儿媳妇的态度也转变了,婆媳关系一天一天 好起来。
医生笑了,他告诉这个媳妇,放心吧,我给你开的就是一般 的消化药,根本不会伤害到老人家。
这位睿智的医生,给这位媳妇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教育课。 这位医生的实验验证了仪式感带来的具象认知,媳妇的改变
引发了一个映射游戏:
尽管一开始,媳妇温柔体贴的态度是“装出来的”,但婆婆并 不知道,婆婆开心地接受了她所作出的这个小小的改变,然 后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给媳妇——婆媳互动改变了,婆婆对她 的态度变好了;反射回来,媳妇感觉到自己的心情也变成了 愉悦和享受这种美好的互动,愉悦的心情又使她继续对婆婆 温柔体贴……一个良性的互动由此开启了。
仪式感,就是这样,通过对环境以及你跟环境和他人之间关 系的改变,改变你的感受和认知,这种认知会反过来投射到 外界,形成某种奖赏,持续这个游戏的话,你的认知会逐渐 改变,可能形成一个一发不可收拾的认知迭代和升级。
所以说,仪式感有时候创造的并非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 是,创造了一种更好的认知。
仪式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2019-06-24(13赞)
评论区:
link : 我记得古龙写作的时候是要斋戒沐浴的,其实,仪式感,很多时候是在塑造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敬畏之心
牧心微笔记 : 好棒,这个素材第一次听说,谢谢分享!仪式感确实很神奇,
橙橙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