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老师的这篇关于

《粥老师的这篇关于996文章,我从心理学的两个角度来解

读...》

今天下午6点,我看了粥老师的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关于996的文章,我真的是感同身受。因为我自己就

是程序员,在今年三月份到四月份出差,截至今天4月12号才

回来,一个月的更新也断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出差,至

少是晚上九点钟下班,周六还要加一天班,也就是人们常说

的996。

认真看完粥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的观点与粥老师高度一致。 我并不反对996,而是反对没有个人成长的996。就如同这刚 过去的一个月,持续4周的996并没有给我带来成长。因为这 些工作是我1年前就做过的!做它只不过是为了给别人救火, 别人的工期赶不上,拉我过去当苦力。

反观在清明节的三天,我在酒店里,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了6 本书,从中收获了改变我生活,促使我行动的秘诀:《承诺 书》。(ps:这一点,我明天分享给星友们)

吐槽完了个人亲身经历的996,现在,我从心理学的两个角度 来解读粥老师的这篇文章。

①相关并非因果 粥老师在文章中问到:

「这种个人成长个人奋斗,就等于公司必须要996么?」

并回答:「完全不能划等号。」

粥老师的这个设问,说明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个人成长不等 于996。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两个因素之间只是相关关 系:个人成长可以由996导致,也可以由其他因素导致。比 如:阅读、写作、向牛人学习高效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等等。

而996也不一定是因为个人成长就去做。也可以由其他因素导 致。比如:老板冲业绩、项目赶的紧等等。然而,让你996的 绝大多数因素都和你的个人成长不相关,而是跟老板相关。

所以说,个人成长是目的,996只是其中一个手段。而且在大 多数情况下,996不见得对个人成长有效。引用粥老师的话: 一个员工,并不是一直在干活一直在干活才是上进,才能成 长。那些重复低价值的996,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ps:这个 问题,既问了大家,也同时问了我。)

②人们在决策时极易忽略背景/情境因素,导致分不清适用边 界而乱套方法论。

粥老师说道:不是所有的老板都像马云那样做,不是所有公 司都像阿里那样。这其实就是一个背景因素。绝大部分公司 与阿里的情况不一样。「马云所倡导的996」和那些老板们所 理解的「马云所倡导996」。只看字面上都是一个意思,但实 际上,对于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老板,它的适用边界是不一 样的。

正如粥老师所说:像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工作虽然很 忙,但是成长的确很快,可以积累技能、资源、人脉,人家 加班也是实实在在地拿到钱。

反观其他的大部分公司,员工加班,是纯粹因为工作超负 荷,还做很多低价值、重复的工作。并且还容易被画大饼, 得不到钱的奖励。这样的工作,何来的成长?

正是因为背景不一样,我们不能把马云倡导的996直接套用在 其它公司。然而马云是公众人物,他所说的话很容易被跟 风。我也能预见到:很多公司会以此作为契机来进行996,但 是收效会甚微。

还有一点,我们经常会怀疑:为什么我用了大牛的方法论, 比如大牛的时间管理方法,咋还起不到效果呢?其中就有一 个重要的因素:背景。每个人所处的情境不一样,可不能乱 套方法论哟!

总结: 个人成长可以有多种手段来促进,996只是其中一种,而大多

数公司会吹捧它,奉之为圭臬。切勿陷入低水平重复工作导

致自己无法成长。

在决策时,如果能注意到该决策是否符合所处背景,能够使 得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马云最新内部讲话:996是员工的巨 大福气!你怎么看?

2019-04-12(21赞)

评论区:

Tim Ting : 觀点不錯呀。

熊小帅 : 哈哈,谢谢。我是读了粥老师的文章,有感而发

文文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