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69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你旁边那个升职加薪的人,只赢在这项隐性能力》
今天看了一下粥老师的关于杨超越的新作,最后一段话我觉 得非常好
“隐性能力,更像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一个职场新人开 始在这个社会上游弋,先赢在显性能力上,然后输在隐性能 力上,最初大家的素质和能力差不多,在一次又一次底层操 作系统的推动下,大家的路径、视野、资源、能量千差万 别。”
我们都知道,不少职场新人都可能因为不明白职场规则,没 办法在工作上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可是你想过没有,到底对90后的新人来说,欠缺哪种隐性能 力几乎是致命的?
新媒体作者“千古刘传”认为,对这些职场新人来说,理解完 整需求这项隐性能力是最重要的。
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先听听这样一个案例。 实习生李雷和韩梅梅同时接到了老板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整理
工作,老板要求他们把文档写好后发到他的微信上。
于是,李雷用word写好文档后,直接把这个文件发到了老板 微信。
而韩梅梅呢,写好后,多花了半个小时把内容编辑成了公众 号的图文信息,再推送给了老板。
后面几次类似的工作,李雷和韩梅梅也是这样完成的。虽然 整理的内容差距不大,但很快,老板就把所有重要的整理工 作都交给了韩梅梅,而把优先级低的任务交给了李雷。
那你觉得,这对李雷来说是好事吗? 当然不是。后来韩梅梅的工资很快就涨了,并且升职加薪,
走上职场上的快车道,而李雷一直在原地踏步。
听完这个故事,你怎么理解这两个实习生产生差距的原因?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细节问题,因为格式不兼容的原因,就
算你word里的文字已经排好版了,在微信里看起来也是挤成 一堆的,但公众号的图文消息阅读起来就很清爽。
对一个老板来说,他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这是很多职 场新人不知道的一个事实。
老板聘请雇员,不是他干不了这活,本质上是为了提高效 率,节省时间。
但你再深入想想就会发现,其实这不是本质问题,因为老板 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工作细节节省了时间就更看重韩梅梅。
深层原因是,韩梅梅在没人提醒的情况下,就知道主动使用 图文推送来方便老板的阅读。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韩梅梅对老板的需求有很强的理解能 力,这才是韩梅梅被重用的真正原因,而不仅仅是因为推送 细节。
你想想看,老板交代你一个任务,他只会跟你说,我要这个 文档。但肯定不会跟你强调,我要简洁易读的文档,要很快 能看完这个文档然后方便决策,而且还会把这个文档发给其 他重要的人。
所以你发现没有,这里的需求其实不只是一个文档,还有一 个隐含需求叫做便于阅读、节约时间的文档。而这个隐含需 求,只有韩梅梅理解了。
所以,职场上的需求,往往就分为表面需求和隐含需求,这 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需求。
对很多职场新人来说,理解完整需求的能力比较欠缺。而在 职场中,协作随时都在发生。只要人与人之间有协作,就一 定有需求的传达。
所以如果你不具备理解完整需求的隐性能力,就意味着你跟 任何人的协作都可能出问题,这将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致命 的影响。
那你说,该怎么提高这种理解需求的能力呢? 作者告诉我们,想提高这种能力,你必须知道它的三个阶
段。
第一阶段是理解自我的需求。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消费行为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消费 者黑箱。
它的意思是,我们只知道消费者在外部接受了哪些刺激,以 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他们是怎么决策的,这就像黑箱一 样不可见。
实际上,这种黑箱不仅在消费领域有,在人类的决策领域里 也存在。
比如你跟女神表个白,女神就一直看着你不说话,这时候她 的决策对你来说就是个黑箱,你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她是要上 来拥抱你还是会给你一巴掌。
所以在你表白的时候,她是不是对你有需求这事对你来说就 是两眼一抹黑。
那你该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自己, 因为只有你自己的心理活动对你来说不是黑箱。也许还有人
会疑惑,为什么研究自己就可以适当推广到别人身上呢?
其实啊,人类的决策行为,在大多数概率下基本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适用于你的规律,有很大的可能对别人也适用,
你没必要假设自己是特殊的1%。
所以,提高理解需求的能力,就可以先从自己入手。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会在微信群里看到大段既不空行也不分 段的长文字,你根本看不下去吧?
这时候如果能有空行并且带上序号,你就能很快找到重点。
这样的感受就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因为人是按照组块的方 式来识别视觉信息的,组块越小,认知负载就越轻。
所以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只要你考虑了认知负载的问题, 你就知道该怎么组织信息。而这样的隐含需求,对方是不会 跟你提出来的。
接下来是第二阶段,叫做理解他人的需求。 只要你理解了自我的需求,把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套用
到别人身上,再根据具体情形做出一些修正,就能达到目
的。
而这里需要的能力,就是共情。 共情是什么意思? 其实就是自我感受与他人感受相互映照的过程。
举个例子,你觉得一个你讨厌的人或者是不太熟悉的人,在 公众场合跟你表白是什么感觉?
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挺丢脸的,而且让人不舒服。 所以你再去看看那些狗血的校园表白新闻,有些时候那些男
生搞一个声势浩大的表白,其实也会让女生有这样的感觉。
这就是没有共情的问题。
那么,理解他人需求之后第三阶段是什么呢?
是理解群体的需求。
为什么这个是第三阶段,因为一个群体的需求绝对不是个体 需求的简单加总。
举几个例子,比如QQ用户吧,他只会告诉你说,他需要更好 地聊天,需要更多的表情,但他肯定没办法主动提出自己有 一个需求叫,他需要一个QQ群。
还有,对于微信用户来说,他也只会告诉你,他要时刻和朋 友保持通畅的沟通,但不会告诉你他需要公众号。
也就是说,群体的需求是一种涌现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 和。其实在自然界中,涌现现象无处不在。
比如蜜蜂,它们个体的智力非常低,但蜂群呢,会涌现出很 高的工程智慧和生存策略。
而对大雁来说,列阵飞行也不是它们主观的发明,而是因为 前面大雁拍打翅膀会造成空气的乱流,这让后面的大雁更省 力,于是大雁群体就自然涌现出了特殊形状的阵型。
再说回人,你想想看,对于某一个品牌的消费者个体来说, 他们只想买到自己需求的商品,但整个消费者群体呢,会涌 现出对价值观、文化、逼格的需求。
所以说,对于个体来说,他只想弄清楚自己要做的事和目 标,而对整个协作体系来说,他们需要达成共识和一个方 向。
所以,理解群体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说,对职场新人来说,欠缺理解需求的这项能力往往是 致命的
对年轻人来说,只有学会理解自我、他人和群体的需求,才 能发现老板显性和隐性的需求。
2019-03-14(23赞)
smallNIfan*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