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的习惯,

《延迟满足的习惯, 如何令你人生越走越顺》

这次是我第96次的分享。

昨天我去探望三岁姪儿时, 发现他有个习惯和我一样- 进食的 时候喜欢把最好味的部分留到最后才吃, 例如吃提子面包喜欢 先吃面包部分, 最后才吃提 子。

昨天是他的妹妹二岁生日, 他再次先吃蛋糕底, 然后才吃最好 味的顶部忌廉(cream)。

为何小朋友不用教都懂得延迟满足的能力? 延迟满足的习惯我不是自小养成的。 我记得约6岁时, 因为渴

望外出和其他小朋友游玩, 最后只在功课桌上坚持不到15分钟

便溜出去了。 至于何时开始及养成延迟满足的习惯我自己也

忘记了, 估计是自小的观察或顿悟。

直到7岁左右, 我因为实现人生的第一次营销 - 过春节在家附 近逐户拍门派 "财神" 纸条逗红包。 因为钱是自己辛苦赚的, 所以都不舍得花。 慢慢我便把延迟满足的习惯融入于生活的 各层面。

美国史丹福大学有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 把一班约4岁的小 朋友带进一间房子里, 给他们一粒好吃的软糖及告诉他们人, 只要等待多20分钟, 便再给 他们多一粒软糖。 有部分孩子急 不及待便吃了, 另有些孩子则耐住性子, 闭上眼睛或唱歌等转

移注意力, 消磨时光直到拿到第二粒软糖。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他们直到高中毕业, 跟踪的研究显示, 最后 吃到二粒软糖的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较能等待机遇及不急于 求成。 他们愿意牺牲眼前的利益去等待更远大的目标, 即自控 能力。

这实验证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 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抑 制冲动,抵制诱惑及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延迟满足这项自控能力不是天生的, 也需要后天的培养与锻 练。

后来我在少年时期曾沉迷玩电玩便是当时的自己缺乏自控能 力所致。 直到后来我爱上各种运动后, 情况再慢慢改善重回正 轨。

这证明延迟满足的能力需要培养成一种习惯才能够成功地复 制下去。

我妹妹是其中一个延迟满足这项自控能力的代表。 她自小开 始学习钢琴, 并且由最初的一级不断考上去, 直到近年最终考 上演奏级。 相信有学琴经验的朋友都知道, 学琴也是个沉闷的 过程。 若要弹出一首动听的歌曲, 学琴者需要在同一音乐段练 习无数次直到双手能够机械化地完美弹出才能再练弹下一 段。

因此, 在练琴的过程中非常考验当事人的专注, 定力及自控能 力。 如果当事人没有怀着更远大的目标, 一定不能坚持到最 后, 八级证书甚至演奏级等。

后来她把这项自控能力及坚毅引申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包括储 蓄, 结婚, 置业及生小孩上。

延迟满足不一定能使人飞黄腾达, 但凡事业成功, 致富, 自我成 就的实现, 幸福或关系圆满的人生都是由各种不同美德所创远, 延迟满足的习惯便是其中一种美德。

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要当上马云, 任正非, 李嘉诚, 彭于晏, 杨 超越等才算成功的人生。 相反绝大大大部分人都是平凡普通 人, 普通人也有权利去过充实而无悔的人生。

只要把延迟满足这项自控力锻练好, 它就像泥土, 就像一棵树 木的树干, 去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长得更高更远去触及我们的 梦想。


(攝於姪兒吃蛋糕的一刻, 若再快拍多2到3秒, 將能捕捉到他最 後才把最美味的忌廉吃下。)

2019-07-09(16赞)

评论区:

link : 今年的5月25号,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Greg Duncan)和权浩南(Haonan

Quan)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推翻了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上面提到的这

三位作者在《心理科学》期刊上对“棉花糖实验”是这么评价的: 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而

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Tim Ting : 這個實驗的例子主要是帶出延遲滿足這習慣有一定的參考性, 但不是必然性。有不同的實驗例證去挑戰甚至推翻

很正常。 所以我在文中的末段也交代出延遲滿足不是惟一的美德通路達致人生美滿。 另一個重點是, 延遲滿足這習慣引申

出來的自控能力與耐性是非常重要。 自控力可影響到個人的學習能力。如音樂樂器的鍛練, 跑步鍛練, 儲蓄, 飲食, 性慾, 吸煙

飲酒, 等等都與之有關。 耐性則影響到個人的行為如投資心理, 競技心理質素等。通常在投資表現有穩定回報的都是因為有

耐性。

image

image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