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59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学不到任何东西》 几天前,有个不太熟的朋友找我,说: 最近想读点书。 你是不是读了很多书?能不能介绍几本给我? 我说,行啊。随手列了个简单的书单给他。

昨天晚上有事找他,末了记起这个事,问了句:上次介绍的 书怎么样?

他说:喔,我大致翻了下,感觉很多东西都是我知道的,就 没细看。

听了这句话,我很想告诉他: 你这样读书,是很难学到东西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深度文章,感觉很多东西都似曾相

识,甚至看到一个概念,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哪本书

里出现过。

但到真正用起来时,却又不知从何入手。

是因为书读得太少吗?其实不是。 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读书的方法不对。 讲一个对我触动很大的故事。 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徐复观,是民国著名学者熊十力的弟

子。

1943年,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时,请教熊十力应该读什么 书。

熊十力告诉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徐复观颇为自得地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 熊十力不高兴了,说: 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些时候,徐复观再去看熊十力,说《读通鉴论》已经读 完了。

熊十力问:有点什么心得? 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他不同意的地方。 熊十力未听完便怒声斥骂:

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

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 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 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 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

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

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 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 你记得吗?你懂得吗? 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徐复观后来回忆说: 这对他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人,都是 起死回生的一骂。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正确的读书方式,不是去找知道,而应该去找不知道。 读书的本质,是获取新知。

而聚焦于知道, 你能得到什么新知呢?

你所读到的,都是已知的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但很多人却不具备这个意识。 这两天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叫做: 日本煮饭爷爷村嶋孟被誉为米饭仙人,标榜匠人精神,是否

过誉了?

看到这个标题,我的第一直觉是: 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 是的话,这位老爷子在煮饭上,有什么过人之处? 但点开问题,靠前的回答都是什么呢?

各种揶揄: 这不就是营销吗,就是想卖大米嘛; 坐等什么时候,出白开水之神; 为什么没人叫我嗑瓜子仙人; 更有甚者,表示:

煮个饭都能煮出花来,你们这些小资,能不能别这么崇洋媚 外、自欺欺人?

这些态度,其实都可以归为一类 —— 我把它们称为封闭性心 态。

什么是封闭性心态? 简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熟悉的观念,去解释新事物。 他们喜欢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求相同,把共性提取出来,自

认为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并把一个新鲜的世界,改造成自己熟悉、稳定的世界。 与之相对的态度,我称为开放性心态。 秉承开放性心态的人,会有更强的好奇心。 他们的态度,是从相同的事物中,寻找不同,并且去探求不

同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和原因。

他们乐于接受一个新世界,并且把认知和解释新世界,看作 一种冒险。

封闭性心态是不是一定不好? 当然不是。

很多时候,它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降低注意力的消 耗,帮助我们把精力集中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但当我们在学习新鲜事物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开放性 心态。

拿前面的米饭仙人来说:

这是不是营销重要吗? 我关心的是,这位老爷子,是不是真有过人之处? 有没有什么技巧,是平时能用起来的? 哪怕定性为一场营销,去思考、分析一下背后的营销技巧 也比营销而已,有什么好谈的好得多。

这才是学习。 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技能;

是从信息中学习,还是从经验中学习,最重要的,是始终保 持这样的态度:

这个知识点,有哪些地方是我不知道的? 能够如何为我所用? 而不是看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往自己熟悉的概念上面靠,

告诉自己:

这不就是xxxx吗? 抱着这种态度,是永远无法得到任何新知的。 你只是在不断强化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

为什么说开放性心态,优于封闭性心态呢?

神经科学认为: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以概念和联系的方式,储存在我们大

脑当中的。

每一个概念就是一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就是概念之间 的联系。这些点和线组合起来,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 识网络。

封闭性心态,是每遇到一个新的概念,都将它拆解,用自己 知识网络中,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替代。

它会不断地强化固有的知识联结,但并不会新增任何节点。 而开放性心态则相反。 每遇到一个新的概念,哪怕暂时无法解释,也先将它纳入大

脑,作为一个新的节点,再不断尝试,将它跟固有的节点建

立联系。

它会不断地增加新节点,扩大整张网络的范围。 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 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 也就是说:我们大脑中的知识网络越广,越丰富,我们对事

物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有效。

举个例子。

我大学的时候,读过彼得·德鲁克的书。

那时,囫囵读完全套,只觉得 这些不都是套话吗?是个人都知道。 并没有感觉到任何新意。 但当工作了几年,了解了许多管理知识和行业积累,拓展了

视野之后,重新拿起德鲁克

才发现:原来自己以前根本没有读懂。 许多看似普通的内容,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几乎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我的理解能力变强、智商提高了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我的知识网络,被极大地拓宽了。

每看到一个概念,我能够联系起来的知识大量增加,自然, 获得的收获也就更大。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浸淫于某个行业、岗位太久,就很难 接收新鲜事物了?

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网络已经被固化,很难再用开放性心 态,去理解新事物。

他们更需求的,是心智的稳定性。

他们希望这个世界是熟悉的,能够被理解。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真正善于学习的人,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他们不会拘泥于知道,也不会去寻求相同,他们乐于接受新

观点,对不同极其敏感。

对他们来说,新鲜感,比起稳定感,是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他们不会担心自己的认知被颠覆,因为他们无时不刻都在修

补和怀疑自己的认知。

说回主题。 当你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你脑子里想的是 很多观点跟我一样嘛

这些东西我早就知道了 没什么特别有新意的 这时,你就要注意了。 因为,你很可能在舍本逐末。 用这样的心态读书,只是在浪费时间。

你除了强化对自己的认同之外,又学到了什么东西呢?

大卫·库伯提出过一个库伯学习圈 他认为,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和概念,需要经过这么一个循

环:

具体经验 → 反思 → 抽象性概括 → 应用于实践 只有走完一遍流程,你才能说真正学会了这个知识点。 这就叫做内化。 可以看到,抱持着我知道这种心态的人,只达到了第一步具

体经验。

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个概念,并把它辨认了出来。并没有真正 去思考和理解。

但从辨认,到真正理解并运用,中间还有巨大的路程要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才能保证学到东西呢?

1. 反思 辨认知识点,是谁都会的事情。 但辨认之后呢?

不要停留在我知道,而是要进一步去思考:这个知识点,跟 我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不妨这样问自己:

它们的表述是否一样? 它们的推导是否一样? 它们背后的逻辑是否一样? 它们应用的情景是否一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都是贴标签,日常生活中,不要给 人贴标签

和在办公室里,如果你很内向的话,不妨找到一项技能、一 个垂直领域,把它作为,你的定位,让别人给你贴上标签

这里的两个贴标签,是同一个意思吗?它们矛盾吗? 如果你按照上面的问题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者明显是

不同的。

前者强调的是不要轻率地对别人下定论 后者强调的是让别人快速记住你,提高存在感。 重视概念之间的差别,多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个

知识点。

2. 抽象概括 进行反思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

就是去思考:

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 如何概括它们? 能不能用一个更高的模型统一起来?

举个例子:关于 Todo List 和 GTD 的工具,我试用过起码 20

款,每一款都用了至少一个月。

为什么要试用这么多软件呢?是每一款都不能满足我的需求 吗?不是的。

原因很简单。 只用一款软件,我就会被,这款软件的框架限制。 所以,我会不断去发掘新软件,寻找它们背后的逻辑,思考

开发团队的构思,并结合自己掌握的时间管理知识,去归

纳、总结,抽象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

一旦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其实用什么软件、怎么用,都已 经不重要了。

飞花摘叶皆可为剑,甚至用最简单的备忘录,也能满足我的 需求。

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3. 应用实践

通过前面两步,得出一个抽象模型之后

下一步,就是把这个模型,应用到实践中。 用它来理解,你读到的信息,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你才能发现: 你抽象出来的模型是否严谨、全面,是否有足够的解释力。 紧接着,再在实践中,去积累经验,进行反思,重新开始下

一个循环。

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它向 着更高层次伸展、蔓延。

这才是真正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快速和高效。这并不是真的在学习,只是

在满足学习的焦虑感。

希望大家不要成为这样的人,学会让大脑动起来,真正让知 识融入自己的体系。

2019-06-24(27赞)

评论区:

桌椅 : 哇,你好高产啊。拜服拜服

link : [抱拳][抱拳][抱拳]

みみ : 谢谢link,看完这篇我确实反思到了自己现在正处于这个状态[捂脸]

幸福甜妈 : 看你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学会写作》中的写作公式,你还别说,运用这个写作公式,读起来轻松,看起来

舒服。有料![强][强]

闪电焦 : 虽说阅读决定思考深度,但第一步这个阅读就是个大学问

link : 嗯,觉察到了就去改变吧,加油

link : [抱拳][抱拳][抱拳]

link : 嗯输入很关键,这是写文章的底层基础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