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58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卢克文的逆袭(技巧篇)》 卢克文的公众号,和其他公众号,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公众
号打开率是30%到50%。这个数据,在平均打开率不到3%的
时代,是非常惊人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卢克文逆 袭之路的技巧篇吧
一.素材的收集 在他的那篇文章《青云会分享:公众号写作分享》里,我只
把其中让我眼前一亮的,关于素材的部分摘出来:
“我讲的是专业性,就是要多查资料,然后要深挖资料,你千 万不要去查别人都容易查到的资料
因为写东西的话,别人对你有期待,就是你的文章质量一直 保持很高水平的时候,别人期望都是很高的
查资料时,发现这个事情别人写过了,那你最好就一笔带 过,你要选别人查不到的资料。
我在这里再举个例子,最近比较高质量的一篇文章是《普京
1999》。
《普京1999》前面第一章。整个的大片章扔出去,就会很吸 引人,读出来就很有趣,为什么,因为这一段就是一个间谍 故事,先花了很长的时间讲克格勃。
我先花了很长的篇幅讲间谍怎么去偷窃资料,然后又讲到燕 子的故事,大家一听,这个故事很香艳,完全是通俗小说的 写法,那就更想读下去了,然后把故事一转,转到了主角手 里面,这个时候读者口胃就掉起来了。
如果你一开始就直接说,普京出生于一九几几年,他是个什 么样的,这样就没意思了,就一点意思都没有,我这种写法 是侧面描写,我先讲克格勃。
再引出普京,读者会想,这个有意思,觉得这个可以看下 去,这已经变成一本通俗小说了,我就是把现实发生的事 情,把它进行,角度切换,使它让你像读小说一样读起来又 轻松又有趣。
我在找《普京1999》资料的时候,我是故意避开整个讲普京 的那些最原始的资料
我想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开始写,所以我就开始去深挖克格勃 的故事,就找克格勃的创始人,捷尔任斯基的故事
然后从他的故事,挖出了他那个专门训练色情间谍那个学 校,再从那个学校去找到了当年法国大使馆的事情
我再从法国大使馆入手,讲普京的人生故事,不从普通的角 度去找切口,一定要从其他的角度去找切口。“
而在《文在寅的复仇》的评论里,有读者问他,你的文章写
的那么好,你是怎么研究这些内容的?
他的回答是 我平时要花大量时间整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普
通人不会注意到的,我的特长就是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
合,构勒出全局。
表达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你的积累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父子二人饮茶, 儿问:“为什么要我读书?” 父答:我这么跟你说吧! 你读了书,喝这茶时就会说:
‘此茶汤色澄红透亮,气味幽香如兰,口感饱满纯正,圆润如 诗,回味甘醇,齿颊留芳,韵味十足,顿觉如梦似幻,仿佛 天上人间,真乃茶中极品!’
而如果你没有读书,你就会说:‘卧槽!茶不赖啊!’” 很多人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不对? 比如网上另一个著名的段子 我和我的二逼发小,我们之间就经常上演这样的桥段: 看到帅哥时
我笑着说: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我发小只会说: 我靠,好帅!我靠靠靠,太帅了! 看到美女时 我笑着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我发小只会说:我去,她好美!我去,她真美! 看见夕阳时 我陶醉地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发小则会兴奋地说:卧槽,这夕阳!卧槽,还有鸟!卧槽, 真好看!
失恋的时候 我伤心地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而我的发小只会说:蓝瘦,香菇。 不是你不想表达,因为你的词儿少呀。 各位的写作的时候,是更多,使用我的表达方式,还是我发
小的表达方式呢?
是更希望用我的素材写作,还是更希望用我发小的素材写作 呢?
很多人写文章会引而不发,因为发不出来,最后只能硬生 生,把满腔情绪憋成一句我靠、我去、唉呀妈呀这样的语气 词。
归根结底,是因为素材积累不足。 素材积累不足,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量少,第二是没有整
理无法随时调取。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大脑当成是一个储藏室,平时你的所见所 谓所想所悟,都会存进储藏室里,成为你写作的素材。
但是如果你天天宅在家里,或者不思考,那么素材就会很 少,用来用去就那么几个,你很快就会江郎才尽
而如果你涉猎广泛,走南闯北,却不整理归纳,储藏室里乱 七八糟,脚都插不进去,你只能做个行脚僧,无法成为得道 高人。
卢克文的文章读起来很生动,就和他找素材找的深找的细有 直接关系
难的是收集素材特别花费时间。 一篇好的人物类,或者热点文文章,如果想写的好,并不是
你有想象力或者文笔就可以了,还需要很强的素材搜集能
力,卢克文写一个专题我看他会买40本书来看
说到这里,公众号写作对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难了,仅收集资 料这块,普通人已经没办法和专业
二,电影化叙事
卢克文的文章开头,大家看都是小说,或者电影,或者万历 十五年风格。
我找两段给大家看看。 “1998年,萨卜哈第一次见到扎卡维的那天,风是向南吹的。 萨卜哈刚刚毕业于医科大学,是个瘦高个,一脸稚气,他24
岁应国家卫生部的调令来到贾法尔村这块贫苦之地,成为一
名赤脚医生
这个村子主要居住着贝都因人,来这种鬼地方工作让他十分 不爽,但他当时一个月能赚500约第(约700美元),是村子 里收入最高的人。“
——卢克文公众号《魔鬼的棋子》 “小布什记得很清楚,他跟切尼第一次见面,是在1987年6月
17日午后,共和党初选之前的那个夏天。
小布什从来不是家里最优秀的孩子,里根去见老布什全家 时,十分看好他弟弟杰布,并说小布什“简直是家里的小 丑”,不像是将来会在政坛攀上高位的候选人,
在40岁前,布什酗酒如命,参加接待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 国宴时,他会撩起裤腿给女王看他的牛仔靴,他富有逗逼精 神,自嘲自己是家里的害群之马,还问女王:
“你们家里也有(像我这样的)败家子吗?”
——卢克文公众号《美国国债史》
这种笔力这种写技巧,公众号里我印象里有这么用的就是粥 老师了,更多的都是纸媒里使用比如《三联生活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我们再来说一下结构 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你可以理解为表达的顺序 比如说一篇文章有10件事儿,这十件事确定下来,先说哪一
个后说哪一个,以哪一件事儿为主。
就是确定了文章的结构。 有些时候文章之所以没有意思多半是因为叙述的顺序出了问
题,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1.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2. 我醒了过来
3.我打开了门看见你现在门外
4.你说想我了然后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们按照1234的顺序排列,这就是一个温馨的故事 我们按照1342的顺序排列,这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是不是很神奇?
文章结构千变万化,我们在这一篇里面是不可能说清楚的
这里重点跟大家说一下卢克文的文章结构 我从卢克文所有的文章里面,发现了这么一个共通的结构 背景----矛盾——转折/高潮——结局 背景:切入点或者事件前奏、此时主人公背景也应该交代 矛盾: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事物产生的各种矛盾 转折/高潮:主人公解决矛盾的过程或突然出现戏剧性的转折 结局:留给用户自行体会或呼应开头的结局 这是很多好莱坞电影,以及很多港台武侠电影
一直在用的经典结构
这种故事的形式最适合进行传播。 人们总愿意自动代入场景。 白天看枪战片,晚上做梦已经成为铜锣湾总扛把子; 领导不点名批评,总爱自己对号入座; 世界上最古老的预言/智慧都是故事形式的, 比如说“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就教育了我们别惹姓马的男
人,不然就剁了你们家败家老娘们的手。
阿拉丁神灯,要不是擦一擦就会出现一个能满足所有愿望的 男人,我现在早忘了什么内容
而且卢克文写作的时候,还非常喜欢用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 的技巧
什么是蒙太奇? 苏联有一个年轻导演库里肖夫,他拍了三组镜头。 第一组镜头。 第一个镜头是沉默男人的脸,第二个镜头是一碗还没有喝的
汤。他给观众看这个脸,然后迅速切道那碗汤,中间没有任
何交代。
观众对男演员表演的评价是演技好,眼神很克制,但是透露 出了渴望。
第二组镜头。 第一个镜头依旧是沉默男人的脸,然后画面迅速切趴在窗台
上痛哭的女人。
这组镜头观众依然给出很高的评价——这个男人在强行抑制 他的悲伤,但是眼神里透出怜悯和同情。
第三组镜头。 第一个镜头同样是沉默男人的脸,第二个画面是抱着小熊的
女孩。
观众还是盛赞演员的演技,同时评价这个男人有深沉的父 爱。
于是,库里肖夫发现,一个镜头和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镜头 剪辑在一起,会产生出第三种含义。
后来,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库里肖夫效应”。 而这种电影剪辑的手法被命名为蒙太奇。 把两种镜头放在一起,不去解释它的逻辑,在观众那里依然
能够产生含义。
镜头可以切换得很快,于是节奏也就变得更轻快,从效果和 情绪感染力上,面居然还变得更好。
在今天新媒体写作环境下,大家都很焦虑,一会儿来电话, 一会儿老板有什么任务,一会要报帐,一会儿想着什么七七 八八,手机点来点去一篇文章都读不完。
在这个写作环境下的文体,极高概率会用到的技法叫“跳 笔”——就是文字上的蒙太奇
将第一组镜头翻译成文字,如果用正常的文字表达是这样: 男人呆坐在椅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眼前那碗热气腾腾的
汤。眼神里都是对食物的渴望。
用跳笔来表达:
男人呆坐在椅上。 眼前的汤热气腾腾。
这个男人到底想不想喝汤,你不需要去解释,让读者自己脑 补。
将第三组镜头翻译成文字: 一个父亲安静地看着女孩抱着玩具熊,脸上没有表情,眼中
充满着慈祥的父爱。
用跳笔来表达: 小女孩冒着抱着只一只玩具熊,父亲安静地坐在一旁。 区别在于,前者交代前因后果,后面不交代。 后面女孩怎么着,父亲怎么着,中间不给你任何过渡,直接
切环面,依然能构成的完整的表达。
中间的过渡靠读者的脑补完成了,就像看电影一样。 仔细看一下各种出爆款文章的作者,包括今天谈的卢克
文,“跳笔”是惯用的手法。
卢克文在分享里谈的 文中每一个人物其实都是单独存在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单独
在自己的时间线上面,但是我一定让他们交织在一起,才会
让情感产生共鸣,最后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情感力
量,
他这里用的就是电影的蒙太奇手法 这在以前的报社是非常常见的技法,到了手机上的时候变得
特别重要。
举个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种也是跳笔。
5句话,28个字。前面3句,一词一景,互不相关,单独使用 绝对没有任何含义,但是却被作者剪辑组合在了一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然后再加上夕阳西 下的渲染,就顺利地创造出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意境。
这就是跳笔带来的一种特殊效果。 所以,当你真的理解写作时,你就会懂得,跟人沟通时,不
需要太多“因为、所以、但是”,有的话是要留白的。
包括跟小孩沟通,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你要表达的意图 用一些暗示或者留白,让他意识到,你的爱即可,而不是经
受一天两万句的语句。
三.阅读的体验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看看阅读体验的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
体验是属于知觉上的行为描述,比如手指碰触到水,产生一 种冰凉的感觉,你在触觉上感受了这种感觉,就是一种体 验。
其他听觉上的对音乐的感知,视觉上对色彩形体线条等的感 知等等皆是如此,人总喜欢通过各种体验来寻找新鲜感,以 获得生命的活力,这个过程本身也可称为体验。
所以,阅读体验就是你在阅读文章时的大脑里所产生的感 受,一篇阅读体验好的文章往往具有,叙述流畅、通俗易 懂、记忆深刻的特点。
而卢克文的文章都具备以上的特点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学术论文信息价值大不大? 辞海信息量多不多? 道德经是不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的传承? 愿意读它们的人能有多少呢?
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或者特别的“虔诚”,我想很难有人愿意去 经常读他们。
我们反观,《明朝那些事儿》、《混子曰》、《GQ实验室》 我想在绝对意义的阅读价值上。 这三位可是实在不如上面三位的,但是为啥这三位却流传甚
广,打开频率甚高呢?
他们的秘密就在于——阅读体验感甚好。
卢克文在《青云会分享:公众号写作分享》中是这样写的
大家看我的写作风格,很多人都说我的写作风格是很像当年 明月
对,十几年前,2006年,当时明月在天涯论坛连载的时候, 我就在看,他的《明朝那些事》,但是这个风格。
应该是这么说,这种风格最最正确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应该 是古龙风格。
古龙是台湾的武侠作家,古龙的这种风格,是从日本的武士 道小说,跟西方短篇小说里面提炼出来的。
我在写文章时,有很多长句短句结合,但你们看其他的人写 国际政治,他们都不会这么写的,就平铺直叙,或者是一大 片一大片下来。
我在写的时候,都是长短句结合一下,就像两种兵器交替使 用,你们说的当年明月的风格,古龙的风格以及日本小说的 风格,其实都是从现代诗延伸过来的
有点像写诗一样,因为现代诗的短句里面充满爆炸的能量。 诗歌的短句是最有能量的。
所以现在你们看到这种风格,其实最最源头还是现代诗,比 如说文在寅那篇,最后结尾那一句:
大哥,我来了。 大家说这个很感人,这个其实就是从诗歌里面就延伸出来
的。
所以我的写作风格,就是源于古龙,但是古龙这种风格,源 于现代诗的长短结合。
第二个问题就是通俗性,就是写作的通俗性,我看过大量的 写经济类的文章,也看过大量的写国际政治的文章,我很想 跟他们说一句话:
各位很厉害,但是各位不会说人话。
这些文章都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你们有没有想过,想看这 篇文章的人根本就看不懂
尤其是经济类文章,各种专业名词用的满天飞的经济类文 章,这个让读者很难受的
因为读者每看到一个词,他就要去百度一下,这种经济名词 是专业的经济人士之间用的,你一定要用通俗的语言把它说 出来。
你们要体谅一个不懂的人,他其实是充满渴望的,想听懂你 在说什么
普通民众想听你说什么,但人家并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就算 人家本科学历,但是人家学的可能是艺术呢
人家对这个很感兴趣,就是想听懂,能不能说点让他听得懂 的?我就尽量避免说专业术语。
听懂,比装逼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写完以后就要念给普通老太
太念她听,普通老太太听得懂的,就觉得这是个好诗
你千万不要觉得我这首诗,业内人士听得懂,那我就觉得 好,一定要有通俗性,一定要注重通俗性,这是我个人非常 看重的。
就是刚刚写的这篇伊朗的文章,今天有人跟我说,你怎么可 以写:
以色列叫美国的财团爸爸,这种词太不严肃了, 其实我看完之后,觉得挺悲哀的,我真的不会写很严肃的词
吗?
不,我故意这样写的,因为你这样写,别人才会看得懂,别 人才会有兴趣读下去,别人会觉得很亲切
你要懂得别人的认知,你要懂得市场化,而不是活在自己的 世界里面写东西。
所以我一直都是很注重说人话,说大家都听懂的话,说有趣 的话,我写文章尽量感情充沛一点,这就是通俗性。
四.文字的张力 最后我们谈一谈卢克文文章的张力
文字的张力一词,经常被使用,大家在感慨一篇文章时经常 会赞叹:
“这篇文章很有张力!"
而“文字的张力”究竟是什么,大部分人对此都有些“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感觉。
要是对“文字的张力”进行定义或者分析,似乎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
有些人从英语角度来分析: 张力(tension)是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掐头
去尾后剩下的词根。
因此得到最宽泛的解释: 文字的内涵与外延,以不完全重合的形态存在,二者引发的
错位与相互作用,就是文字的张力。
而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不够形象,而且忽略了“张力”一词本 来是一个物理名词。
因此,我们先不妨从物理角度切入,来分析解释。
“文字的张力”,“文字”是主语,这个主语加上“张力”,大家听 起来可能会比较陌生,那我们就举一个大家都听过的名词
——表面张力。
这样是不是熟悉了一些? 所以,我们不如,先忽略主语,来谈一谈“张力”这个词。 张力,从物理角度来理解: 物体受到拉力的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
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
好的,我们来继续分析一下张力的定义。 物体收到拉力的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
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
大家都学过缩写句子,从这个定义中我们排除其他成分可以 发现
张力的实质其实是一种“牵引力”。 现在我们得出张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牵引力”, 那么,是不是暂时可以把“文字的张力”简单的理解为“文字的
牵引力”呢?
说到“文字的牵引力”,可以先“简单粗暴”的解释为文字对读者 的吸引。
文章引人入胜,令人沉醉,这就是文字对读者的吸引。 既然谈到了“力”,那自然,还是逃不开物理知识。大家都知
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所以,有“牵引力”的话,自然,要有一个相应的“拉力”。 就好像我们去拉一根皮筋,皮筋受到一个“拉力”,同样会对
我们施以一个“牵引力”。
从物理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那么接下来就来分析“文字的牵引力”了。
文章的牵引力,使我有读下去的兴趣,甚至越读越有兴趣。 通过以上的分析,如果把“文字的张力”简单的理解为吸引力
的话,就有些狭隘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吸引是单向的,牵引力则是根据拉力 的大小来定的。
当拉力越大时,产生的牵引力则越大。如果我们理解的更深 刻,文章则更加吸引我们,更耐人寻味。
“文字的张力”是你若想浅尝辄止,也能品出味道;若你切磋 琢磨,则能越嚼越美。
文字的张力”并不是它的“吸引力”,也不是,文字“单方”具有 的能力,而是根据我们的阅读理解而产生的一种反作用力。
它既不是艰深晦涩,也不是下里巴人,是一种“张弛有度”的 力。
文字,正是有了这种既一目了然又耐人寻味的张力,才更容 易,引发大家的感叹
这也正是“文字的张力”的魅力。 最后,我个人给“文字的张力”下一个定义: 在阅读理解文章时,文章,会根据读者思考的角度和深度,
展现出合理且不同的吸引力,这种根据读者的理解,而反馈
的吸引力,就是文字的张力。
我们回到卢克文的文章上
以《文在寅的复仇》为例 但文在寅很快收拾起心中巨大的悲痛,担任起卢武铉治丧委
员会负责人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现任总统李明博也前来吊唁,热爱卢武 铉的暴烈议员白元宇跳起来大骂李明博,叫他在灵前谢罪, 还要上前动手打总统,被左右人架住才没有得手
文在寅在事后以治丧委员长的身份去问李明博鞠躬道歉,文 在寅说:
是我们失礼了,我们对前来吊唁的客人礼数不周。 大家可以仔细体会一下文中的张力,这样的感情变化,将一
个明事理,知进退的隐忍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
仔细品味,这样难以遏制的感情,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顺 理成章,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
以上就是卢克文的逆袭技巧篇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学到其中 的关键,早日完成自己的逆袭
2019-06-23(57赞)
评论区:
link : 因星球限制,文章只能分开发送,本篇是卢克文的写作技巧,想看心路历程的可以去下面那一篇
link : 关于卢克文的稿子,上星期写了一篇,自己感觉写的太烂,毙了,这篇陆陆续续写了一星期把,为了这一篇我把卢克
文的公众号,微博,知乎,全翻了一遍,每篇文章都读了5遍以上,今天发出来的还算满意,以后再改改,谢谢大家的支持
云 : 信息量很大,内容很吸引人,学习了
增雄 : link自己开公众号,星球适合短文,个人看法。
金之鹏 : 工作之余还能每天写出高质量的长文。不得不问,你是怎么做到的?或者说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link : [抱拳][抱拳][抱拳]
link : 这个我得先想想定位问题
link : 灵活的运用好碎片时间,具体的内容你可以看看我的第143次分享
link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