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43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为什么你下笔的时候,会感到空无一物?谈一谈素材的收 集和加工》
上星期答应大家,这周跟大家,聊聊日更、写作、素材的话 题,前2个话题已经跟大家分享完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素材
关于素材,大家固有的认知是这样的: 各种网上干货和好文章,通通打包放入你的收藏和笔记里 但是你用这种方式收集的素材,真正要下笔的时候,你就会
发现你的储备,居然是空无一物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的素材本质上是你的知识储备,但是知识本身其实是没有
多少价值的
要知道,只有知识跟知识之间的联结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和 现实之间的联结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和问题之间的联结才是 有价值的。
如果知识,不能和别的东西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它 存在唯一的功能,就是拿来背诵、用来考试。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联结不等同,于简单的叠加,而在于联 结之后,二者产生的某种“协同效应”,也即1+1>2的效果。
打个通俗的比方,在菜场里,番茄跟鸡蛋放在一起只是“叠 加”,把番茄跟鸡蛋,炒在一起才叫“联结”。
同时联结也不是“连接”,“连接”只是接上了,信息相互之间可 以沟通了
而“联结”是要抱在一起,发生变化,构成一个个紧密协作 的“联结件”。
所以我们收集素材,最关键的是什么? 那就是就是素材是怎样跟别的东西,联结起来的,孤零零的
素材根本不用找,随遍上网一搜就能搜到
维基百科上有无数词条,每天都在增加。可是素材的联结 呢?是能随随便便就搜到的吗?
你可以想想自己收集的东西里面,有哪些可以连接成有价值 的东西?
这才是你在收集素材过程中,要思考的最核心的问题 下面,我先从怎样能写好一篇文章的角度,来跟大家谈谈真
正好的,有价值的,可以联结的素材是怎样收集的
一.好文章的素材是怎么来的? 你一定了解过市面上常见的写作课程。
它们一般是这样的套路:
写好直击人心标题的三十六个狠招; 拆解朋友圈爆文,教你全套刷屏心法; 四个模板,三种套路,你也能轻轻松松写出10万加…… 这些方法,有用吗?多多少少有一些,但效果我是存疑的。 见过不少培训班出来的作者,大多数都有一个毛病:千篇一
律。
你几乎能看得出来,他们套的是什么模板,用的是什么套路 如果把作者名字抹掉,根本看不出任何区别。 这样的写作,如果只是为了产出一堆信息流,过了第二天就
不再会有人看,意义在哪里呢?
在我的观念中,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 式。
什么意思呢? 要成为好的写作者,套模板、学套路,是远远不够的 你必须从原理层、认知层到应用层,把三者融为一体,达成
一致。才能真正写出有价值的东西。
你必须真正学会一样东西,有分享的渴望,同时了解你的读 者,把读者当成朋友,用读者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跟他们交
流。
这才是有诚意的写作方式。 而不是把读者当成流量,每天按部就班地,产出一堆同质化
的文字产品
这种,只能叫做编辑,所做的只能叫做组稿。 是否有诚意,是否把读者当成朋友,其实,读者是能感受得
到的。
下面我跟大家拓展一下,昨天核心方法论的模块式写作 一篇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有人会说:是打磨出来的。
这样的方法,可能会花上一整个下午,一行行地打,不断调 整、修改,字斟句酌。
如同做一锅汤,让它慢慢酝酿、翻滚,不断加料、去水,直 到味道到达正好的程度,一切水到渠成。
有人会说:是修改出来的。 这样的方法,可能会一口气把文章写完,然后放在一边,不
管它。
过一阵子,再回过头去看,细细修改、打磨一遍,甚至把大 段大段的内容重写。
直到满意了,再端出来。
这两种做法都没错。但我现在尝试的方法不太一样,我称之 为模块化写作。
什么叫模块呢? 举个例子:我平时不写作的时候,会在自己的写作清单里
面,写上一些问题和关键点
再在碎片时间里,把它们拿出来,随意翻阅、发散,不求得 到任何结果,目的就是让思维跑起来。
然后,再带着这种状态,去看书,聊天,浏览各种网站,乃 至于在路上观察各种事物
不断切换和激发思维,让这些留存在脑海里的念头,跟各种 文字、意象、关键字碰撞,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
接着,再把它们记下来,重复循环以上步骤,让这些灵感和 想法,自由生根发芽,不断向外延伸。
直到它们形成一个个的模块 —— 这些,我就称之为知识模 块。
然后,再进入第二步: 在闲暇的时候,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模块纳入视野,让思维不
断流动,去构思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用这些知识模块,构
建成一张小的知识网络。
下一步,就是把这个知识网络,对外延伸出触点,跟自己原
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
这就是一个模块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也就是我所说的模块。 这样,当我用这种写作的时候,就非常轻松: 我不需要费力去寻找各种论据、方法,更不需要想办法,去
剪裁和扭曲它们,来让它们适合我的论点
这是许多套路式写手爱做的事。 你会发现,同样一个故事,他们总能从中读出很多哲理。 因为它们早就作为一块块的知识模块,存放在我的知识体系
里面。
我只需要找到适合的主题,构建出完整、严谨的逻辑框架, 再把这些模块,嵌入框架里面即可。
从这个角度讲,写作输出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一环。是 进一步内化和巩固,知识模块的过程。
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个写作工具:
Scrivener
如果说只能推荐一款写作工具,我一定会推荐 Scrivener。 这是我试用之后,就毫不犹豫购买正版的软件(当然,正版
比较贵,网上也有一些渠道,可以自行搜寻)。
Scrivener 有多强大呢?
我主要只用到它的两个功能,但就是这两个功能,已经是无 可替代的了。
1.片段式写作
在 Scrivener 中,文字的最小承载容器名为Text,我将其称为 片段。
这些Text,在 Scrivener 中,是可以随意调整位置、层级的。 也就是说,你可以把这些 Text,理解为积木。 而一篇文章,就是一块块积木拼成的整体。 无论一个案例,一个故事,一个理论,一个知识点,一个方
法,都可以把它,放到 Text 里面,随着写作的思路不断调
整,直到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这种做法,尤其适合我这种模块式写作的新模式。 因为我的做法,是先划出文章的整体框架,再往里面填充内
容。
而采用 Text 的模式,我可以聚焦在每一块内容的书写,完全 无需担心前后过渡、承接,致力于逻辑的梳理和构建。
直到理顺了逻辑,再把所有内容输出,全文进行润色。 于是,一篇文章就此生成。 很多朋友会觉得我的文章逻辑性很强,其实很大原因来自于
此:
我都是先建筑好骨架和逻辑,思考好整体的脉络,再填充内 容。
本质上,内容是为逻辑服务的。它们共同撑起了整个系统。 这是其一。
2.素材粘贴板
在 Scrivener 中,有一个默认的 Research 文件夹。 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你可以随意把各种素材,比如论文、文章、页面,甚至书
籍,贴到里面,作为你写作的引用和参考的来源。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有用的功能。 我写一篇文章,可能会检索数十篇文章,精读5-10篇,提炼
出有引用价值的内容,再加上翻阅各种书,寻找素材,援引
论据
可想而知,一篇文章下来,这些信息会有多零碎。 但有了这个功能,就非常简单了:
在 Research 下,把文章文档 ,直接拖进去即可。它会自动在
Scrivener 中建立一个副本,供我查询和搜索。
或者新建一个页面,打开电子书,截图,粘贴。我要的内容
就呈现在里面了。
这样,在我写作时,就可以心无旁骛。 任意时刻,需要援引素材,打开这个文件夹,找到对应内
容,写进去,搞定。
这个功能,为我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再结合模块化写作,平时搜寻、构思选题时,就可以一直开
着 Scrivener,当看到合适的素材,直接贴进去,一步到位。
所以,我的文章里,你会经常看到各种案例与,其实都是平 时积累起来的。
好的工具,节省的可能只是一两步的操作,却能帮助你更加 专注。
二.素材的深度加工法 这时候可能有朋友会说:坐在电脑前,开着软件,遇到素材
搜集起来,这当然没问题。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这么好整以暇 我们接收的信息,绝大部分,是碎片的,杂乱的,如何把它
们变成有价值的素材呢?
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 很多人会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是记忆。
于是,他们会去学习各种记忆法,诸如记忆宫殿、口诀、序 列……务求将学到的东西,最大程度地记下来。
还有一些人则相反。 他们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好的记忆法就是笔记。 于是,他们会做各种思维导图、XXX笔记法,打造自己的笔
记系统。
但你会发现,无论是记忆法,还是笔记法,都可能存在一个 问题:你记了,但需要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
举个例子:你要写作,那么,如何从你几千条笔记里面,筛 出所有跟写作相关的笔记?
要知道,很多内容,未必含有写作两个字,但却是很有用的 素材
比如前面这段关于记忆的分析。 难道你要把笔记从头到尾看一遍? 更别说记忆了。实际上,人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记住事
物,而是想起事物。
那么,如何才能让有用的素材,在需要的时候能更高效地回 想起来呢?
这里就要用到加工。 简而言之,当我记下任何一个内容时,我绝不会觉得它已经
被记下来了,就把它抛诸脑后。
我会进一步思考: 这个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我可以如何复述它? 我可能在什么场合用到它? 学会用思考代替记忆。
一样东西,你思考得越多,它被编码的线索也就越多,触点 也就越多
故而,当需要的时候,你回忆起它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原理并不复杂,但很多人却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思考永远是费脑子的。大家倾向的,都是怎么
样能不费脑子。
殊不知,只有经过脑子加工的东西,才能真正为你所用。 否则,只不过是在囤积而已,永远无法发挥它的价值。 这就是一种深度加工的方法,又可以称其为精细加工,它是
记忆的本质方式。
借由这种方式,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呢? 我未必记得所有素材的细节,但我能够记得:
我曾经读到过什么东西,它可能对这个主题有用,我应该如 何去找到它。
这么一来,就能最大限度地,去压榨素材的价值。 三.从阅读中获得素材的高效方法 最后,跟大家聊聊,我平时使用的锻炼方法:挑战性阅读。 乍一看,它和批判性阅读很像,但两者是全然不同的。 批判性阅读,是指对读到的内容,永远保持怀疑,不盲目相
信,而是先检验,再接收。
它的目的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但挑战性阅读则不然:
它无关于信息的准确性,也不在乎你的理解是否正确,而纯 粹是一种思维训练。
简而言之:对你所读到的内容,去问: 它有没有可能是错的? 如果它是错的,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问题? 如果我要反驳它,我可以如何组织论据、构建逻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要这样做:
实际上,我一般会不定期匀出一点时间,可能是半小时,来 进行一次挑战性阅读。
我会理清文章的逻辑,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论述方式、论 点和论据,然后站在对立面,去思考:
我要如何搜集信息?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进 行针对性反驳?以及,我自己的逻辑能否站得住脚?
这种思维训练,绝不仅仅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 你要真的去行动,去搜集信息,检验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
正确 , 这样才有作用。
无论你最终的结果,能否支持自己的假设,经过这么一个过 程
不但能帮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站到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和剖 析,也能不断提高,你的思维能力。
慢慢将这种能力内化,当你需要思考、构思时,就不再有任 何困难。
用这种方法,你所能从一本书获得的素材,会远超过你的想 象,而且经过这种思维训练,得来的素材价值也比一般阅读 要要高
以上,就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的三个方法,希望能对 大家有所帮助
2019-06-08(46赞)
评论区:
安然 : 好,这次我先试试通读你的文章后提炼要点:平时搜集素材(做好与自己原有知识的联结);深度加工(仔细深入
思考,主题,有什么问题,怎么用,编码);高效获得素材(挑战性阅读,反驳)。这篇文章我要收藏,哈哈,加上粥老
师的新书马上到了,真的要好好学习了
link : 加油↖(^ω^)↗
莫一多 : 谢谢! 我觉得好有诚意呀!无私分享的人,最美了!
link : 嗯,别客气
生生 : 用思考代替记忆[强][强][强]
一次心 : 值得反复阅读的文章[强][强]
橙橙 : 前几天没来得及看你关于素材的分享,今天找半天才找到,确实是,我们对素材的收集都太表面和形式化了,只
是扔进来储存并没有好好让它和自己的观点产生联接,没有联接就没有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情愿自己硬憋出来填充
素材都不愿意去收集素材来完成作品,因为自己没有如此强大的处理素材的能力,真是惭愧[捂脸] 对于你分享的那个软
件,我没咋看懂 方便的话加你好友,好好跟你讨教[抱拳][抱拳]橙橙微信号:15876652452
云 : 超棒的文章,感谢分享[抱拳]
李飞霞: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