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01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你朋友圈的阶级密码,就藏在王尔德的一句话里》
相信很多朋友做公众号,最痛苦的莫过于,明明自己的内容 排版都非常好。但是一发出来,很长时间在朋友圈的转发 数,只有冷冷清清的个位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你压根 不了解朋友圈的阶级密码。
但是你知道吗? 其实你朋友圈的阶级密码,就藏在王尔德的一句话里。 是哪句呢? “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青年人什么都懂”——
王尔德
这是今天无意看到的一句话,很有意思。 王尔德的本意大概是,年纪越大,站的高,看的远。看到的
未知也越多,对未知更充满敬畏。
我以前也跟大家分享过傅盛的相关认知论。成长并非只是人 脉,财富的升级。最大是来自于认知升级。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从字面意思直接理解这句话,在新媒体 实操层面也能站住脚。今天我就结合微信朋友圈的阶级密 码,跟大家一起探讨下。
一.老年人相信一切:情感灌输 在内容开始之前先看看,老年人这类人群有什么特点: 这里的老人指的是50岁以上人群。 享受过改革红利的他们,目前最大的诉求就是晚年幸福,身
体健康。同时子女安好,有所成就。
同时他们大部分人可能直接越过了pc时代,直接进入了移动 互联网时代。
这就导致这类人群会有两个特征。 一是防范意识低。
PC时代,百度全家桶、3721这类营销插件层出不穷。对于我 们,这些经历过互联网大潮的人而言,这些都是耳熟能详。
但是老年人没有踩过这些坑,对网上信息的信任度较高,更 不会主动去核实,筛选信息意识较低。
这里我觉得可以引入一个词帮大家理解一下,我把它叫做“网 络年龄”
虽然老年人在生理年龄来说,已经非常长了,但是他们的“网 络年龄”普遍比较低,对于互联网的噪声信息是没有分辨能力
的
二是微信瘾更大。 他们的自由可支配时间更多,在微信上沉浸的时间更长。语
音聊天,互相发小视频解闷娱乐,就能打发大半天时间。
再如抢红包,每次发个几块钱就能抢个不亦乐乎,这种情况 尤见于亲友群。
他们对于微信的感觉,就好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觉得什么 都新奇,什么都好玩。
这时候大家就可以思考一个问题: 除了上面所说的拉家常,那如何在亲友群里增加谈资呢? 成本最低的形式就是:鸡汤养生文 新榜等机构都会进行热文分析,爆文一般都是耳熟能详的大
号产出。
但这些新媒体圈鲜为人知“上不了台面”的养生文章,传播量 却往往也在百万量级。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过,收购微信号这块问题,行业内的 号几万、十几万起步很正常。但养生号一般都是百万级别的 买卖。
这类人群,其实是我们对于新媒体行业认知的“灯下黑” 我以前在文章里也跟大家讲过,2018有个影响行业的小趋
势,就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到来。
无独有偶,前几天,我在新榜的文章里又看到了这一组数 据。讲的是,移动互联网对老年人的渗透,逐渐加深。在这 个流量寒冬的时代,老年群体的流量,现在正在逆势上涨。
对新媒体人启示:灌输情感,梳理权威。 案例:无数闷声发大财的养生类大号 二.中年人怀疑一切:贩卖焦虑 我们再来看看中年人这个群体: 这里的中年人是指30-50岁人群。 他们大部分已经成家立业,烦恼却是只增不减。
一是老人的健康问题:这类人群的父母基本已退休,他们最 担心的就是父母们的健康问题,就怕生个大病一年一场空。
二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关于学区房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月 经性热点
我北京的一个亲戚前段时间,为了要换学区房,全家4口人, 从一个百平敞亮房挪到了一个不到50平的小房子。然而辛苦 大半辈子,付出和收获能否成正比仍然是未知数。
三是自身工作问题:职业晋升遇到瓶颈,技能被取代的很 快,有些不复杂工种甚至能被ai取代,例如速记。
今年开年以来的流传的京东滴滴的裁员大潮,再到最近强东
马云的996言论,不禁让大家倒吸一口凉气。
改革红利期慢慢结束,阶级固化趋势却越来越明显。他们可 能赶上改革红利的小尾巴,但是依然要继续奋斗。
所以在他们朋友圈,充斥着工作相关,家庭生活相关,社会 问题讨论。
新媒体行业比较火的一个大号,夜听,某种程度讲就是给中 年人的“镇定剂”。
对新媒体人启示:发掘焦虑,引发感概 案例:夜听,罗辑思维等 三.年轻人什么都懂:号召行动 我们来看看年轻人这类人群: 这里的年轻人是指18-30岁人群。 刚刚步入校园,或初入职场不久的年纪。
国外年轻人还在无忧无虑,中国年轻人却呈现着难得早熟。 而这两个催熟剂,一个是房价,一个是婚姻。 随着PC发展到移动时代的年轻人,天性是开放包容的。 喜欢自嘲,同时又能自我排解。 以前”丧逼“的概念很火,这是”屌丝"的进化版——表面上自暴
自弃,同时仍然爱折腾。
现在又开始流行“佛系”版——尽人事听天命,平淡自然。 他们确实什么都懂,关心这一切有关的或者无关的。对娱乐
圈的八卦如数家珍,可能比对身边朋友还要了解。
比如以前王宝强出轨,网友的路径一般先去骂马蓉,然后去 骂陈赫和文章,最后还会去邓超微博警告不要出轨。
在年轻人的朋友圈:更多的是“行动”层面展现。喜欢晒自 拍,喜欢和现实抬杠,感想敢做。
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丢书活动屡试不爽 。 对新媒体的启示:认同迎合,创造“新需求”,号召行动 典型案例:已故大号咪蒙,胡辛束,新世相等 实际上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年轻人。我们在做公众
号的时候,还有更多的维度进行细分,性别,城市,消费能
力等。
大家平时基于用户维度,去研究新媒体行业往往会发现一些 很有意思的结论。
2019-04-27(33赞)
评论区:
老王 : 一下不差的读完了,收获很大
link :
星里浣 : 王尔德这句话简直太准确了。网络上,我们也会不定时在这三种年龄段之间切换[捂脸]
培培 : 仿佛什么都知道,但是能够认知并且总结的并不多[强]
link : 现在网上噪声太大了
link : 仿佛什么都知道就是什么都了解的不深
若水 : 想起我老妈,真的什么都转。我的广告也转[呲牙]
link : 我爸妈也是,什么都转
Tim Ting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