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86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都说习惯改变命运,那怎么样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呢?》 今天下午看了一下粥老师公众号的新分享,讲的是掌控习惯
的内容,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别说把努力变成习惯了,就是想养成一 个普普通通的好习惯,好像都没成功过。
这确实是个问题。该如何做呢? 话说我们都知道习惯改变命运,那怎么样才能养成好习惯
呢?
不知不觉一转眼,七月就要结束了,下周就是八一建军节 了。这也就意味着,2019年已经过去了将进三分之二。
你这时候就可以想想,在年初定下的计划,怎么样啦? 是不是都已经抛诸脑后,依然故我,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说好的每天读1个小时的书,每天写一篇千字文,每天背100
个单词
是不是坚持了几天,然后就松懈了,放下了,再也没有拿起 来?
现在不妨看一下你的打卡工具、打卡群,距离上一次打卡, 是多久之前?
好了,先不要关闭这篇文章,我不是来制造焦虑的,是来分 享心得的
大家都十分清楚,普通人与优秀的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 就在于日常的习惯
后者的日常,可能是,在学习、工作、自我提升、深度思 考,而前者的一天,则可能在无所事事、打发时间、娱乐消 遣中度过。
但就这一步,却难住了无数人: 为什么想建立一个好的习惯,就这么难呢? 大家要明白这一点: 很多人对习惯的误区,是认为习惯可以靠意志力养成 这其实是不对的。更有效的思考模型,是动力-阻力模型。 那么,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了,究竟应该如何落实呢? 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切实有效地养成习惯呢?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在正题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习惯的本质是什么?
你必须得先了解这一点: 人类的大脑他有一个缺陷,它的尺寸,是有限的。从200万年
前智人出现至今,我们所需要处理的信息、面对的社会环
境,复杂了不知多少倍,但我们的大脑体积却只增大了1倍
多。
更别说,由于演化的不可逆性,我们的大脑中,大部分是爬 行脑和边缘系统,
真正来负责高级认知、思考的部分,学名新皮层,只有薄薄 的2毫米厚
而这就是我们用来思考的位置。 那么,为了提高思考能力,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大脑会
怎么做呢?
在没法提高,大脑体积的前提下,只有两种方式: 一是扩大新皮层的表面积,增加复杂度 因此,我们的新皮层是由百转千回的褶皱构成的,这样才能
容纳更多的神经元。
二是节省思考成本,将更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力,放到更重 要的事情上面。
而后者就是俗称的自动加工。
我们许多下意识的行为,比如自动化思维、情绪冲动、直 觉,等等,都属于自动加工。
为了能节省认知资源,大脑会将一些已经固化的、惯常的行 为模式打包起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宏),分 配一个单位的认知资源。
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以较少的资源耗用,启动复杂行为的目 的。
而这些被打包起来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就是大家所说的习 惯。
以上就是习惯的底层机制。 这套机制,已经被生理实验所证实。
2005 年,心理学家 Ann Graybiel 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论 文,指出:
习惯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模式,它同样会引起生理上的改变。 Ann Graybiel 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把小鼠放进迷宫中,在迷宫的出口放置食物作为奖赏,如
果小鼠能成功走出迷宫,就会得到一个食物。
研究团队反复,让小鼠走同样的迷宫,并监测它的大脑,以 期找出大脑如何控制习惯。
他们发现:
当小鼠对迷宫路线尚不熟悉时,大脑中一个叫做基底核的部 位,其控制运动的神经元,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活跃。
但当小鼠习惯了迷宫路线,轻车熟路找到终点时,基底核的 神经元只在最开始和最终活跃,中间整个过程,都保持平 静。
简单的说,在养成习惯之前,神经元是活跃 - 活跃 - 活跃; 而在养成习惯之后,神经元的模式是活跃 - 平静 - 活跃。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举个例子,当小鼠在学习迷宫路线时,它可能需要100个神经
元去监测环境、思考路线
但当小鼠已经学会了迷宫的走法,它的大脑就会把,这套路 线,整个打包起来,封装进1个神经元里面。
所以,活跃的神经元减少了,小鼠就节省出了99个神经元, 可以去做别的事情。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打包过程。也是习惯的生理基础。 也就是说: 当我们养成一个习惯时,我们的大脑,其实已经发生了变
化。
我们不断地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时,周围的环境也在 影响着我们的大脑。
不仅如此,当基底核学会了,一个习惯之后,它就再也忘不 掉了。
我们接着说实验,Ann Graybiel 将小鼠放进一个新的迷宫,等 小鼠习惯了新迷宫路线后,再通过光敏技术抑制这部分神经 元,暂时阻断新的习惯。
这时,小鼠的旧习惯恢复了 它们尝试着在新的迷宫中,按照旧迷宫的路线去走。 更有趣的是什么呢? 在这个过程中,神经元依然是活跃 - 平静 - 活跃
也就是说,小鼠会下意识地选择之前的习惯,并按照惯常的 模式去行动,完全不需要主动控制。
换言之,旧的习惯根本从未消失,它只是暂时被新的习惯替 代了而已。
当新的习惯懈怠了,旧的习惯,就立刻见缝插针地冒出来。 为什么很多人,都想过改变习惯,但只要一松懈,旧的习惯
就立刻故态复萌?
原因就是: 一旦我们养成一个习惯,它就会持久地,改变我们的大脑,
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彻底地消灭它。
这个结论看上去很可怕,但不用担心
我们没法消除一个习惯,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生理基础。 你可能会注意到:
当大脑养成习惯之后,它的神经元模式是活跃 -平静 - 活跃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分成三步: 活跃:首先,大脑需要辨识当前的情况,并快速作出判断 应该选择哪个习惯,来应对当前状况。 平静:其次,大脑选择了某个习惯,开始按习惯行动。
活跃:最后,大脑完成行动,并获得奖赏,以此来告诉自己 我选择的习惯是正确的。
这就完成了一次循环。 我们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强化着我们的大脑回路,强
化着一个个习惯。
这就是 Charles Duhigg 所说的,习惯的黄金法则:线索
(cue),惯常行为(routine)和奖赏(rewards)。
看不明白?
没关系,我们以一个最简单的习惯:咬手指,来说明这个法 则。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杏仁核就向大脑发送一个信号,告诉大 脑
我焦虑了 这就是一个线索。 大脑接收到这个信号,开始从我们的行为模式中,挑选相对
应的习惯
于是,选中了咬手指,这是惯常行为。 你咬了几口手指,通过咀嚼的动作,释放了压力,降低了焦
虑水平
这时候杏仁核就会告诉大脑,我好多了, 这是奖赏。 这就是习惯的行为模式。 以上这三层结构,合起来,就构成了习惯的整个原理和机
制。
所以,这时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说传统靠意志力,自律的 方式,往往难以奏效?
原因就是:线索 - 惯常行为 - 奖赏,这套模式是彼此嵌合、缺 一不可的。
单单靠意志力告诉自己不要这样做,只是作用在惯常模式 上,是抵挡不住,整个黄金三角的力量的。
那么,能正确的改变习惯的方式,应该是怎样呢?
用新的习惯替换掉旧的习惯; 将新的习惯和线索与奖赏挂钩; 坚持,直到新的习惯成为大脑的首选。
这才是行之有效的习惯养成法则。 具体来说,可以参照下面这几个方法。
1. 用一……就……的句式,建立线索判断 建立习惯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一……就……的句式,
比如一从床上爬起来,我就把手机拿去充电,一打开朋友 圈,我就记一下现在的时间。
为什么呢? 我们在前面讲过:
建立习惯的关键,在于将新习惯和线索,进行挂钩。这样, 才能达到,用新习惯来代替旧习惯,逐步将旧习惯挤走的目 的。
这里,一……就……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线索。 当前者发生,我们的大脑,就能立刻接收到一个信号,从而
启动后者。
很多朋友的误区,是喜欢用时间来建立习惯,
比如我每天要背100个单词,我今晚要读50页书。 这其实是无效的。
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都不是外部事件,也就没有办法成为线索。如果你 不始终想着今晚要读书,很容易就把这件事情给忘掉。
但一……就……则不然,它能够不断地,在线索和行为之间 建立联系,不断调适和强化大脑,让大脑慢慢切换到我们需 要的状态。
分享几个我自己用过的线索判断: 一午睡完,我就着手准备今天的分享内容; 一打开知乎,我就设一个闹钟,过了半小时就关掉页面,去
干活;
一想到,要吃零食,我就坐回来写书,写完再吃。 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可能不容易建立起线索判断,这时,可
以利用便利贴、备忘录和闹钟的方式,帮助自己记忆。
比如,在冰箱上贴一张纸条,写着去写作 这样,当我想吃零食时,看到纸条,就会老老实实回来写分
享。
反复几次,你就能建立起,相应的联想和线索判断。
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2. 降低行动阻力 将行为跟线索,挂钩起来,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让大脑在获得线索信号时,优先选 择,我们想要的行为,将其发展为习惯。
那要怎么做呢? 这里的关键,就是不断简化步骤和操作,降低行动的阻力,
让大脑在第一时间,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选择。
举个例子: 假设你将线索设定为,一完成今天的工作,我就去跑步,试
考虑下面两个场景:
场景一:完成工作,伸了个懒腰,这时,你想起跑步的指 令,扭头一看,腰包、耳机就摆在旁边,运动鞋洗刷干净, 摆在房间门口,半分钟就能穿戴完毕。
场景二:完成工作,伸了个懒腰,这时,你想起跑步的指 令,转念一想,还得从柜子里翻出腰包,找出耳机,运动鞋 不知道扔在哪里,估计也特别脏
哪个场景下,你会更愿意按照指令去行动?
大多数时候,其实就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阻碍了我 们的习惯养成。
所以,无论你想养成什么习惯,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准备 只有你事先经过,周密的准备,才能在线索生效时,诱导大
脑选择我们想要的行动。
像写分享,我就会把涉及的所有资料,放到同一个软件里, 把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一打开,就能立刻看到一切进度。
这里你要记住,大脑永远是趋利避害的。不要试图跟大脑对 抗,而是要引导它。
3. 一次只聚焦一个习惯 大家最常犯的一个误区,就是贪多。 我经常见到这样的人:
日程表每天都是慢慢一页,打卡记录上列了十几项,听课、 读书、学英语、写作,每天都要检讨自己还有哪件事没做
这种想法我很理解,毕竟,每个人都想把时间高效利用起 来。
但关键是: 这样做,就很容易把习惯养成变成KPI。每天都在救火,都在
想着如何完成今天的KPI。
这样是没有意义的。
有多少人会喜欢KPI呢?
想一想,每次当你完成KPI时 是会想着真棒,还想再来一次,还是一想到明天又有KPI,就
觉得好累?
所以,长此以往,会有什么结果呢? 每一次你执行完行动之后,它导向的,不是奖赏,而是一种
惩罚。
也就是说,整个黄金三角形不完整了,没法起到通过奖赏, 来强化行动的目的,反之会不断地削弱我们的内驱力。
这一点至关重要,却是许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 之前有朋友问我,说:你讲的方法都很好,但太多了,怎么
样才能将它们都吸收呢?
我都会回答说: 不要贪多,先从最感兴趣、最容易的开始,给自己设定目
标,每天不断重复锻炼,直到内化了,不需要花精力去主动
控制、使用,再切换到下一个方法。
同样,我自己在践行时,也是一样的。 一个习惯,哪怕多么微不足道,我也会等到它完全被内化
了,再进入下一个习惯。
这样,才能不断让自己获得奖赏,感受到切实的成就感和进 步。
4. 在感觉良好时停下 这一点可能很出乎你的意料,但其实,同样相当有用。 前面我们讲过,只有将行为和奖赏绑定起来,才能不断强化
习惯。如何绑定呢?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告诉大脑: 这个行为,能够带来良好的感觉。 下面详细说明一下。 我们知道,人的效用有一个边际递减规律
一项行为,一开始,对着投入的增加,边际效用上升;到了 顶点之后,边际效用下降。
一旦边际效用低于边际成本,我们就会感到厌倦、无趣、不 耐烦。
这个规律在神经科学里面,其实已经成了一个公理,亦即
Weber 定律
神经元对于同一刺激,其边际活跃程度,是递减的。 拿读书来说。当你拿起一本书,开始阅读时,你会需要几分
钟来进入状态
这时,称为上升区
进入状态之后,你的大脑会非常活跃,思路清晰,这时是平 稳区
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开始感到疲劳,兴趣慢慢下降,这是下 降区
而一旦跌到低位,边际效用低于边际成本,你会感到读不下 去、非常烦躁
这时,就进入了负效用区。 很多人的做法是什么呢?直到负效用区了,依然在坚持 他们认为,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克服困难,把习惯
贯彻下去。
但更好的做法,其实应该是 在平稳区和下降区的交界处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 原因非常简单: 这样一来,你对整个行动的体验就是最佳的。 那么,你才能在,行动和奖赏之间,建立起联结,让大脑相
信我选择这个行动是对的。
当然,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建立习惯的初期,也就是诱 导大脑的时候。
等习惯建立起来了,你可以再慢慢调整。
善待自己的大脑,它才会善待你。
2019-07-23(14赞)
评论区:
无 : 我之前一直以为喜欢是靠意志力养成的,今天是学习到了。
无 : 我之前一直以为习惯是靠意志力养成的,今天是学习到了。
link : 学到就去用吧
柒月 : 你很厉害啊,每次都能写长文
艾豆儿: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