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20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为什么你的钱总是不够花?不得不看的9种金钱思维误区》 今天下午看了一下粥老师的新分享,里面有段话印象特别深
刻
你更愿意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 怎样规划你的心理账户,你的成长路径就会是怎样。
但是,如果某样东西在你看来特别重要,那一定要特别小 心,别被过于重视蒙蔽了思维。
在重要的东西上,人常会因此犯错。 比如说钱,很少会有人认为钱不重要,但是人围绕钱犯下的
错误也非常多,有些错误还经常让人啼笑皆非。
比如因为贪便宜买回来一大堆自己不会用的东西,结果发现 自己的钱每月都不够花。
丹·艾瑞里是杜克大学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教授,也是畅销书
《怪诞行为学》系列的作者。
他写过一本书,书名是《金钱心理学:打破你对金钱的迷思 学会聪明花钱》。
在这本书里,丹·艾瑞里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一 些人在处理金钱问题上的常见心理误区,以及应该怎么做才 好。
第一个心理误区是,忽视机会成本。 有一个行为心理学上的实验,是请参加实验者决定,是要买
一台价格1000美元的音响、价格700美元的音响,还是700美
元的音响外加300美元的CD套餐。
结果,选择700美元音响加300美元CD套餐的人最多。 为什么会这样? 行为心理学家说,这是因为300美元的CD看上去更具体,获
得感更强。
因此,虽然其实一个人可以只花700美元,然后拿着剩下的
300美元去买任何东西,但大家还是选了套餐。
我们会忽视机会成本。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就忽视了用来买CD的300美元的机会成
本,也就是它本来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要破解这个心理误区,就要求我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思考 一项消费或者交易。
比如说,同样一笔钱,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再比如,可以更进一步把钱转化为时间:这笔钱相当于多少
小时的工作,或者多少个月的薪资。
第二个误区是:凡事都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会把不同商品或 者同一件商品打折不打折的价格进行比较。
这个误区最常见的被利用的场景,就是商场和电商网站的各 种打折。
打折后的价格和原价的对比,特别容易让我们冲动消费。 已经有不少人发现,其实商家会调高价格,然后再打折。尽
管如此,打折还是能激发起人的购买欲。
正确的做法是,看到一个特价时,不应该考虑原先的价格是 多少,现在买可以省下多少钱,应该考虑的是,实际上要支 付多少钱。
比如,买一件从1000块降价到600块的衬衫,并不是“节省了
400块”,而是“花了600块”。
这个误区的另一个常见场景是,在买一个昂贵的东西时,往 往就会对另一些没那么贵的产品消费得很随意。
比如,当你花600万买房子时,很容易就会觉得一台5万块的 电视,也没那么贵,顺手就可以买了。
正确的做法是,对于比较大宗的消费,把各项费用分开来考 虑。
因为你会在购买大宗商品,比如汽车,或房子时,很容易对 相对便宜的其他物品放松警惕。
所以,买房子归买房子,家电是买家电。
此外,不要用百分比来思考,当呈现给我们的资料是以百分 比的形式出现时,就花点功夫,算出这个百分比实际上代表 多少钱。
100美元就是100美元,不论它是一笔1000美元消费的10%, 还是一笔一万美元的1%。
第三个思维误区是:我们善于划分,把钱分门别类。 粥老师在昨天的分享讲到,行为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
叫“心理账户”,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人会建立不同的心理账户,把钱划分为:工资、奖金、意外 之财等。
你可能会很小心使用你的工资,但是对奖金和意外之财,就 可能像个富人一样大肆挥霍,一点都不心疼。
正确的做法是,牢记一个简单的原理:钱具有可替代性,也 就是说,这一块钱跟那一块钱是完全一样的。
当发现自己正在挥霍所谓特定类别的钱,比如奖金或者赢来 的钱时,必须暂停下来,提醒自己:“这仍然是我的钱,钱就 是钱,没什么分别。”
第四个误区是:逃避痛苦。 花钱会带来痛苦,所以行为心理学家曾经给出一个有趣的建
议,那就是吃饭不要AA制,而是轮流买单。
因为一个人买单承受的花钱之痛,要少于AA制下每个人承受
的花钱之痛的总和。
但是花钱之痛也有它的好处,因为它可以至少让我们考虑一 下这项消费的价值,以及花这笔钱的机会成本。
它能让我们在购买之前暂停一下,考虑是否该在此时花这笔 钱。
但是,为了减少这种“花钱之痛”,设计付款机制的人用了各 种方法来帮助我们,让我们不要暂停,不要考虑其他选择, 爽快地付钱。
比如,信用卡、各种快捷支付方式、一键下单等等。 所以,行为心理学家会说,买东西时都用现金,可以极大降
低你的消费。
当然,现实中几乎没人能做到全用现金付款。 第五个关于钱的心理误区是:我们太相信自己。 在用钱时,我们会相信自己,以往对价格的判断、选择以及
反应。相信以往的决策,这会让我们经常犯下锚定、从众等
错误。
锚定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它指的是,人很容易被一个随 机给出的参照数字影响。心理学做过很多相关的实验。
比如,事先给两组参与实验的人,看不同的数字,一组看到 的数字大,另一组,看到的数字小
然后,请他们为一个产品开价,看到大数字的一组,开出的
价格会更高。他们之前看到的数字,就是锚定数字。
很多产品所谓的建议零售价,也是为了给出锚定价格。 正确的做法是:质疑那些,看似非常随机的数字,明显标出
来的建议零售价,以及定价非常高的产品。
一款定价非常高的产品,真实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卖后面那些 相比之下没那么贵的产品。
丹·艾瑞里说:“当你看到一双定价2000美元的鞋子,或者标价 150美元的三明治时,要特别担心次高价格的鞋子或三明治。 ”
第六个误区是:我们会高估自己拥有的东西或可能失去的东 西的价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称之为“禀赋效应”。当我们 拥有了一样东西之后,这样东西在我们看来,就有了更多的 价值在里面。
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名词叫“宜家效应”。 它指的是,因为有了我们自己的投入在里面,某样东西在我
们看来就有了更多的价值。
比如,自己组装起来的宜家家具,自己认为就要更好一些; 自己动手做的手工板凳,其实质量显然不如工厂做的,但我 们认为自己做的应该更贵更好。
在买卖房子时也很容易产生这种误区。正确的做法是
不要相信自己的房屋装修的很好,因此将来卖房子的时候, 就认为自己房子的价格应该更贵。
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品味很有可能只是我们的品味,别人或 许有不同看法,因此不会给房子带来价格增值。
装修本身没什么不对,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装修可能 只是提高房子对我们而言的价值,对其他人而言未必如此。
第七个误区是:我们很在乎,公平性和费力程度。 著名的最后通牒实验,就说明了人对于公平性的重视,很多
时候是可以让人做出损害自己的利益的决定的。
最后通牒实验最简单的版本是,两个人平白得到了100块,然 后由其中一个人进行分配。
如果理性地来看,即使分给另一个人1块钱,他也会接受这个 分配,因为反正是白给的。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在少于一定数额时——实验者发现在 每个国家这个数额都不同,分配都会被拒绝,因为另一个人 认为不公平。
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是,在高峰期,打车非常困难,这时候需 要加价才能打到车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有的人就会认为, 这不公平,因而拒绝再打车,宁肯走回家。
或者即使付了高价,此后也会有一段时间拒绝使用同一个打 车软件,因为认为这个公司做事不公平。
再比如,平常一把伞只卖10块,雨天商家卖20块,你会选择
淋雨还是选择多掏10块?
行为心理学家给出的建议就是:“不要纠结某样东西的价格是 否公平,只需思考它对我们值不值。”
如果你觉得值,那就痛快付钱,不要纠结于自己是否受到了 不公平对待。
除了公平性之外,我们对某样东西是否费了很多功夫的判 断,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
举个例子,你的车坏了,你把它开到修车铺去,如果师傅, 费了半天劲才把车修好,你就认为自己的钱花得值
但是如果师傅,很快就把车修好了,你可能认为,原来这么 简单,凭什么要收我这么一大笔钱?
但是,在修车人看来,“知识和经验是有价值的”。修车人服 务的价值,“并非来自我们看到的时间与心力投入,而是来自 他们一辈子发展自身专长所投入的时间和心力。”
尽管看起来毫不费力,但是在背后他们可能付出了很多的努 力,才达到这种境界。否则,为什么你不自己稍微学习下修 理手册,把自己的车给修了呢?
商界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有些广告会强调,自己的产 品,经历了多少能工巧匠、多少道工序才做出来
还有一些商家,会把产品的生产流程给透明化了。 因为,可以通过透明化,来表现自己多么费功夫。这些,都
是为了让用户产生钱花得值的感觉。
这个时候就要当心,不要被表面上的费工夫给骗了。还是要 看产品和服务,最后到底好不好,对自己有没有价值。
第八个在花钱方面的误区是:我们会相信语言文字和仪式的 神奇力量。
如果某样东西消费的流程冗长、浮夸,我们大概就会为这个 冗长浮夸的过程多付钱,尽管这些描述、过程和仪式可能并 没有给产品本身增添什么实际价值。
举个例子,一瓶葡萄酒,如果只是简单的包装,拿到办公室 用一次性纸杯喝,我们可能不会觉得有多好喝,也不会觉得 值得为这瓶酒花多少钱。
但是,同样是这瓶酒,放到一个高级餐厅,配上餐厅的气 氛、专属的酒杯和服务生对这瓶酒酿造年份,和方法的讲 解,价格就会贵上好几倍。
当然了,语言文字和仪式确实能够改变我们体验某项产品或 服务的品质。
因此,如果你已经花了钱,那么就拥抱它们,让它们帮助你 来增进体验。你可以尽情去感受一瓶酒背后的历史和匠心。
第九个误区是,我们会把期望化为现实。“期望为我们提供理 由,使我们相信某个东西将是好的或者坏的,美味的或者难 吃的,期望并没有改变这个东西的本质,但是期望改变了我 们的想法和体验感受。”
因此,有时候其实我们是在为我们的“期望”花钱,而不是在 为这个产品的本质花钱。
如果想要改变这一点,就要把自己的期望和现实分开,提醒 自己,不要把期望当事实。
以上就是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提出的,人在涉及到金钱的 决策上,经常会有的思考误区,以及怎样才是正确的思考方 式。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2019-05-16(29赞)
评论区:
耐下心来 : 好赞的分享[强][强]
星里浣 : 原来淘宝商家老整什么看起来很划算的套餐,是这么个原理[捂脸]
link :
link : 买的永远没卖的精
灰灰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