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81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王思聪vs花千芳:世上哪有什么阶级固化,有的只是认知 固化》
今天看了一下向上生长的分享,文章讲的是: 本来是王思聪与花千芳两人之间的骂战,没想到王思聪擦枪
走火,一句话不慎得罪了中国十几亿人,不得已删掉了微
博。
除了看热闹站队之外,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背后截然不同的认 知,更加值得我们反思。
看完这篇文章,我仔细的想了一下,想明白一个道理: 世上哪有什么阶级固化,有的只是认知固化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为什么底层的穷人会放弃求知? 在回答之前我们先看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新媒体作者回忆他上大学的往事 那时,我家经济条件不好,学费都要靠自己想办法。 所以,我一边上学,一边利用寒假做点小生意:卖带鱼。
在一个菜市场卖带鱼时,我深刻领教了大妈们讨价还价的本 领。因此,除去路费,我一天几乎没有任何盈利。
第二天,我旁边的一个小商贩告诉我: “兄弟,你这样是不行的,杆秤上要做点文章才行。” 他亲自为我示范,那时还是杆秤,可以用手法使东西缺斤少
两。
果然,比我多赚了不少...... 然而,我还是鄙视这种手段,让他走开,继续自己的实诚。 直到有一天,一个头发梳的油光锃亮的中年男人,说自己是
某家大公司的食堂负责人,看我的带鱼不错,想谈谈批量采
购的事。
我一听,大生意啊,瞬间来了劲,毕恭毕敬。 那男人先是一顿讨价还价,后来又为难地说: “这样吧,虽然你的价格有点高,但看你挺不容易的,我还是
想帮帮你,过两天就从你这里批量进货。”
然后,他又迟疑地看着带鱼说:“不过,我可知道,这里面猫 腻不少,有些带鱼看起来很好,吃起来,肉却是糟的......”
机智如我,马上拿了几条带鱼,双手奉上说:“老哥,你拿去 尝尝就知道了。”
谁知他却有点愠怒,大声说:“哎呀,你这小伙,不够大气 呀......”
我咬咬牙,把剩下半箱带鱼抱给他,他掐着就走了,什么话 都没说......
你应该可以猜到,从此我再也没见过那个人了。 我的带鱼一直卖到年前,一算账,辛辛苦苦只赚了18块。 临走时,隔壁那个小摊贩,拍着我的肩膀说: “兄弟,你这样不行,到社会上会吃亏的。”
第二个故事 香港之前曾有一档电视栏目名为《穷富翁大作战》,专门让
那些人生赢家体验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田北辰是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中的“田家二少”,父亲是纺织业 巨子“一代裤王”。他本人是个非常努力的富二代,本科毕业 于康奈尔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后,又攻读下哈佛大学工商管理 硕士
毕业回港后,他不愿意吃家里的老本选择自立门户,创立了 纵横二千集团(G2000和U2服饰),在吃了无数的苦之后, 终于在全球扩张千家分店而后,他又进军政界
之所以参加这档节目,缘于一个非常功利的想法,那就是在 日后的政治工作中,他可以写出更具影响力的文章,拿出更 可信的材料来说服别人。“因为我曾置身其中这样会更让人信 服。”
于是,他跟随主持人来到偏僻的油麻地,爽快地交出了自己 的钱包,住进了仅有1.67平米的“豪华笼屋”
这间屋子月租1350港元,相当于人民币1200元。实际上就类 似于火车硬卧那样的床位。在这栋楼里,这样的房间30多 个,每个房间上下两个床位空间,层层阻断,小如胶囊卫生 间都是公用的
整个“参观”过程中,田北辰紧绷的面容上始终透出一股拧劲 儿,连说那句“比我想象中小一点”时都还有些不服气,更像 是在说“没关系,我能想办法搞定。”
出于好奇,他去拜访邻居们,见一位老伯迷在电视前,田北 辰露出耐人寻味的笑容“你平时经常看电视?”
“没什么嗜好,所以看电视。”老伯说“平时看到几点钟睡 觉?”“凌晨一两点。”“一两点!?”那口气就像是在责备对 方:怪不得你穷成这样
第二位老伯年事已高,没有工作每月靠3700港元救济金生 活,扣除1300港元房租剩下的钱,勉强能填饱肚子。整个交 谈过程中,老伯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没办法没有选择,没有 希望“活一天算一天罢了。”
这一圈走下来,田北辰脸上的自信慢慢被沮丧代替了,环顾 四周他不得不承认:“很惨,很没意思,没有希望,好像文件 被锁在柜子里,这不是一个很有人性的居住地方。”
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但习惯提前做规划的田北辰为避免明早 迟到,还是上街询问上班路线
到地铁站一问,才得知坐地铁上班来不及,而通宵巴士需要 13元。可节目组参考香港底层人士真实的生活标准,每天只 给他50元生活费,他反问节目组:“我哪有这么多钱?”
早在2004年时,田北辰担任九广铁路公司主席面对高票价的 质疑,他冷漠地回应:“如果你觉得贵,可以有其他选择,我 们的铁路公司不是社会福利机构!”
而此时,他不得不承认:“交通费扼杀了穷人的生存空间。” 第二天,他花“巨资”坐通宵巴士上班开始体验当街道清洁
工,时薪仅25港币,清晨6点15开工一直要做到中午11点45
分,2个小时该清理10个垃圾桶,但他半个小时才清理2个
原本已经腰酸背痛了,但这边还没清理完,那边又有人丢垃 圾进来,田北辰很自然地来了一句“真过分!”
运气差的时候,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易碎品、尖锐垃圾。田 北辰根本不知如何是好,工友径直走上前,徒手收拾“没事 的,我们都习惯了。”
如此辛苦,薪资却这么低,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就为了挣一 口饭钱,别的什么都不敢奢望
但这顿饭,也并不怎么可口。因为只有15元的预算,大部分 的饭要20元,买不起平时喝着高级红酒的他,只能在楼梯间 喝白开水
想去饭馆吃饭?更不可能,香港寸土寸金地价贵,铺租更贵 连最便宜的饭都吃不起,他这辈子还没尝过这种滋味
在经历了住宿、交通、饮食这三大项日常消费后对比,大半
天辛苦的工作,田北辰得出亲身体会的结论:“这样的付出和 回报是不对等的。”
工作到下午3点,腰都直不起来熬足9个小时后,终于可以下 班休息。但他惊讶地发现,同事们并不打算回家,都纷纷为 第二份夜间工作做准备。以目前的收入,大家根本不够生活 每天需要连续高强度工作16个小时
虽然累得头疼,但田北辰睡不着于是他决定出去转转,看看 更便宜的“板间房”是什么样,这些条件更简陋的隔间,最差 的床位也要每月600港元,有隔断的高达1500至2000元
没有热水供应,各种脏乱差,连厕所天花板上有隔间住人 来到大街上,田北辰一脸沉重“这根本就不是给人住的。” 他开始思索“社会公义”。市场是个弱肉强食的地方,不一定
有公义,政府一旦将他们抛给市场,也就是将他们抛向了非
人的处境
而后,节目组特地安排他去打扫最脏最挤的街道,人行道又 窄又乱,必须避开行人结果,根本无需,他避开行人人们看 到他,就像看到魔鬼一样纷纷主动避开,甚至有人厌恶地捂 着鼻子
最糟糕的是,这种歧视已经深入潜意识。他自己都不曾意识 到:“我之前从来不自觉如此讨人厌。原来人们是以这种眼光 去看清洁工,很可能我以前也是一样。”
原本为期7天的体验,田北辰还没熬过3天,便表示“已经体验 足够”宣告提前退出,成为第一位提前退出的嘉宾
对比之前他曾经所说过的“我永远在计划下一步。”在节目最 后,他站在清洁工的立场上表示:“完全没有别的盼望,只想 着如何能吃一顿好的。怎么会去计划下个星期?最重要的是 解决下一餐。
第三个故事 哈佛大学的行为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专门就贫穷这个问题发起研究:
在印度的金奈,纳森教授发现了一个非常繁华的菜市场。这 个菜市场的小贩,每天凌晨3点起床,在拥挤的三轮车上忍耐 45分钟去进货。
接下来的一整天,他们都要在烈日下看守摊位。小贩们清晨 的进货价值约为1000卢比,当天卖完后,收入1100卢比,总 利润100卢比。
而大部分(约为65%)的小贩每天都得去借钱进货,借款利 率为每天5%。也就是说,小贩每天借款1000卢比,需要支付 的利息是50卢比,占每天利润的一半。
针对这个情况,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解决办法: 只要每天从赚取的利润中省下5卢比,就能少借5卢比,200天
后就能有1000卢比,可以免于再次借贷。事实上,只要50天
小贩就能实现“不再借款”的目标,因为少借的5卢比还有每天
5%利率的复利作用。
这样做的意义重大,因为50天后小贩就能无债一身轻,不需 要支付借款利息,每天的利润还能翻番。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办法,却没有小贩照做,他们当中甚至有 的人已经借贷长达9年半之久。
为什么拥有如此简单解决债务问题的方法,印度街头的小贩 却还是日复一日的落入到贫困之中呢?
纳森教授决定一探究竟。他为印度金奈市场的小贩提供了他 们所需要的现金,并还清了所有债务。一夜之间,这些被选 中的小贩从借债者变成了有能力存钱的人,于是他们每天的 收入翻番了。
在随后一年的时间里,纳森教授对这些无债一身轻的小贩们 进行了跟踪: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这些小贩确实没有重归债务陷阱之中。 他们没有将现金随意花掉,也没有再次借债。
但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怪异的现象出现了,小贩们一点一点 地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到了一年结束之时,他们所有人累 积的债务量都等同于没有得到现金帮助的其他小贩。
看完了这三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处在底层的贫穷阶级,为了适应底层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得
不进化出一套符合生存的认知系统
三个故事里的缺斤少两,忙碌不堪,不思进取这既是基于生 物学上基因求存的本能,也符合经济学上成本收益的计算
更可悲的是,这套几乎完美适应底层环境的认知系统,同时 也锁死自己向上进化的可能
《稀缺》一书把人们的“认知”称之为“带宽”——越是贫穷的 人,大脑越不自由,带宽的负担也就越大,处理新信息的能 力就会变弱,就会表现出更低的认知能力和更弱的行为控制 力。
其实对于现在中国的每一个阶层来说,每层需要的认知系统 都不一样
处在最低层的贫穷阶级,工作是大量高强度和 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匹配的认知仅仅是简单的生存思维
上一级的中产阶级,工作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匹配的认知是聪明和勤奋
再上一级的高管阶层,工作是对单位人员的管理和目标的制 定,匹配的认知是格局和器量
最高一级的阶层,工作是利用金融和资本对经济和社会基本 面的操盘,这时候匹配的就是见识和眼光了
之所以会出现阶级固化,最大的原因就是一个阶级的认知系 统在完美适应当前环境的同时, 时间一长逐渐固化,从而锁死向上进化的道路
因此来看,你要突破你的阶层,就必须要进化一套完全不配 当前生存环境的认知,就像生物学上水生生物上岸一样。
这意味着,整个过程极其痛苦,你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 提升你的认知系统,去不停的进化。于此同时,你当前生存 环境也会因为你的进化而受到影响
写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问,那么我一路打怪升级,玩命进
化,到了最高的阶层,已经没有向上再进化的阶级了。那是 不是就能愉快的享受生活了?
我们先回到今天的例子 花千芳自己平时不会用到英语,自己也不会英语,所以他固
执己见地说,学英语没卵用。
而对于王思聪来说,从小在国外长大,身边的人都是非富即 贵,含着金钥匙出生,自然没有见过没有出过国的人,说出 那句话就不足为怪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把认知在往前推一步,阶级固化,本质上是认知固化,
这就导致了处在这个阶层的人会把认知限定在一个狭隘的框
架下
而这个狭隘的框架天然具有遮蔽性,他会让这个阶层的人把 自己圈子里所见所想,当成整个社会的共识
于是就出现了非常多匪夷所思的发言 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说:如果你现在买不起房子,那你就要
多买两套。
马化腾:“我们都是普通家庭,只是房子大一点而已” 王建林:我定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赚一个亿 你看,不说普通人,这些顶层阶级的大佬们,阶层待久了,
认知也固化了
那到了这一步认知怎么升级呢?没有环境了啊
这个真还有,只是认知升级的方法变了 前面的认知升级是线性的,只需要打造出匹配上一阶级环境
的认知系统就行了,但是到了最高阶层,认知升级的方法就
变了,需要的是融会贯通
当你把底层阶级的生存思维,中产阶级的聪明勤奋,高管阶 层的格局器量,最高阶层的见识眼光重新理解,打散,然后 融汇贯通
这时候你就是获得了一种与前几个完全不一样的认知系统, 同时你也有了看待社会的全新视角,既能看到各个阶层的人 心幽微,也能看到
时代大势的人生百态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快速的完成认知进化,打破阶级的 束缚呢?
下面跟大家分享几个认知进化方法 一.认知进化就是自我革命,傅盛在回答什么是认知升级的时
候说到,认知升级就是自我革命,这需要的是破釜沉舟的勇
气和百折不挠的心性,只有这样才会迎来破茧成蝶,涅槃重
生
二.保持极度开放和透明,我们前面也说了认知固化天然有遮 蔽性,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激进地开放——多样化听 取意见,实践中极度开放。
三.利用多元视角去看待问题,比如说你在公司领导派给了你 一个任务,你可以分别从你直属领导,部门领导,总经理, 董事长这几个不同的视角去琢磨一下,这个任务在他们眼里 的价值,如果你是他们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
把这项方法锻炼成本能,我相信你很快就能升职加薪,打破 阶级固化
四.多读历史,以前我记得有人说过,人虽然在世只有一辈 子,但是阅读历史可以让你多活几辈子,在我看来,读历史 可以打破认知单一的时间维度,拥有多维时间的认知
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我建议你学会用事实还原故事的方法去 读,什么意思呢?
每当你读到某个伟大人物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的时候,合上 书,结合当时的历史情景,想想如果是你,该怎么做,然后 打开对比一下,我相信你会获得很大的收获
五.多去旅游,如果说读历史是突破认知单一时间维度的方 法,那么旅行就是突破认知单一空间维度的方法
古人也说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你见过 繁华热闹的北上广深,纽约东京,也见过了印度巴西的贫民 窟,中国西北连水也吃不上的闭塞小山村,你的认知水平会 急剧提高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个春天快速成 长,打破阶级固化的束缚
2019-03-26(21赞)
评论区:
reena : 这样的长文一气呵成太不容易了
Tim Ting : 真想給二个贊好 你呢。 能有更多關於王思聰的資料連結嗎?
link : 改了好多遍
link : 谢谢,我这还真没有王思聪的资料,不是很关注他
呱。 : 写的真好,角度新颖不刻意,素材符合观点,立意明确,最后还给出了解决方法,收藏了!向你学习[太阳]
link : 很高兴我的分享能给你带来帮助,加油↖(^ω^)↗
陈亦非 : 好,很收益
link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