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公众号
《为什么你的公众号难涨粉?只因你根本不了解这个群体》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17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之前跟大家聊过朋友圈用户的问题,其中引用了王尔德的
一句话:年轻人什么都懂
但是如果我们做公众号或者投稿的方向,是个人成长,职场 发展的话,往往要面临一个很严峻的局面:涨粉太难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要面对的是海量的95后群体,你不了解他们,涨粉无从
谈起,这时我们需要是更精准的95后用户画像
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篇来自腾讯用户总监刘亚军,以“从95 后群体研究,找到创新的机会点”为主题的精彩演讲。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她眼中的95用户的精准画像 互联网的发展与红利,从不同业务领域的蓝海到红海——社
交、电商、视频、工具、资讯、小说、游戏等——一路走
来,抢占先机,形成门槛,稳固了业务的市场和用户体量。
从一线、二线到三、四、五线,从年轻活跃群体到青少年、 中老年,再到下沉用户;从业务到用户,不仅业务形态的领 域越发细分,连用户群体也越发细分聚焦。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行业多年的竞争经验, 以及,对线上到线下的理解和应用,创新在跨界应用上的趋 势也日趋激烈。
因此我认为,创新趋势也会更聚焦于更细分的垂直业务,和 更细分的用户群体、场景、行为和需求。
这也是互联网乃至我国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逐步蜕变 的必然过程。
如今,在大家都在讨论创新的大背景下,我把我们在95后群 体研究中的发现,给大家做一次干货分享:
主要说明从群体研究到创新机会点,再到一个产品概念输出 的操作思路。
所以,我们的群体研究目的不是为了纯粹的研究,是为了找 到可以孵化、并有可能成下一个机会的概念。
今天所有的群体研究的分析,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概念创新。 一、95后群体的大致轮廓
1.95后自我形态:弹性的价值主张
95后生活在一个物质富足,而精神世界又相对自由的社会环 境,他们对于自我的价值、自己未来的生活、社会发展和职 业发展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他们的价值主张更具有弹性:
95后认为,我可以不上进,但我也可以很努力;我可以不去 迎合社会的一些价值导向,但我也不会去做一些违反法制的 行为;我可以追求个性,但我也希望自己是在中规中矩的情 况下去有所追求。
——他们探索的是属于自己的生命框架,但是挑战的又是自 己现有的价值体系。
2.95后群体动态:小确幸的追求
95后“穷充”的价值取向的趋势: 不结婚,不买房,影响社会整体消费走向一个低迷的状态。
——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让95不再追求破釜沉舟的大事 业、大成功,更多迷恋于生活中的细微体验和追求。
小确幸,成为95后群体里一种很强的文化生态
95后,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原住民,在互联网的体验上,与我们
80后的体验也有所差异。
95后在生活中,可能会觉得大目标非常难实现,所以他们会 追求更细微的目标。
3.95后群体行为:互联网的引领者
95后的群体行为可分为两种特征。 第一,线上线下的界限模糊。 95后对产品有两个要求,一是效率高,能快速解决自己的需
求,达成目的。
第二,追求更好的体验。 多线性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同时切换处理多件不同的事情,
这是因为他们从小接触互联网,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的习惯
和能力。
——95后在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在互联网生活中 的行为和趋势;他们的需求、认知和习惯也成为我们需要关 注的话题
二、95后群体行为的三个关键点: 兴趣、社交、职场 群体行为研究,有3个核心的环节不可或缺:
与事物构建的兴趣,与人的社交,以及自我的形象构建。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用户行为动机,都可能存 在它的相似之处和趋势。
我们今天分析95后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在它的相似度 或深度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兴趣 兴趣的构建路径可以从以下3个维度来分享:发现,到深入,
再到拓展。
兴趣跟社交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线下熟人社交,更容易带
来一种归属感、安全感和亲切感。
例如,大一时我身边一个玩得好的姐姐带我去酒吧,从没去 过酒吧的我去过一次之后,觉得很好,能认识朋友、释放压 力。
换种情况,假如我是在网上认识一个朋友,他约我去泡吧, 我从前没去过,这个时候我去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低。
这就是线上兴趣社交缺乏一定的信任基础。 同时95后在弱关系链里也会产生兴趣,主要的动机是希望去
练习一些兴趣,尝试自己之前没尝试过的兴趣。
例如,一位北京95后特别不爱讲话,但喜欢跳舞。 在跳舞的过程中,她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发现自己改变了很
多,不再那么内向。
在弱关系链里,95后是为了挑战自己、改变自己,而去主动 探索。
95后的自主规划,或者说在自己个性化方面探索的想法,是 更希望能跟自己的兴趣相关的。
在95后追求自由的方式里,往往不想朝九晚五,不想太累, 所以会经常尝试一些旅行,然后在旅行中探索出自身能力和 兴趣相结合的一种机会。
一旦沉浸到兴趣里,95后就有很强的步道似的传播欲望。 例如玩网游的95后都会去相应的组织里,寻求更多的兴趣和
爱好,也总会有一些KOL引领他们在兴趣上去探索。
兴趣是一个很实在的“形式组织”,大家很愿意在这个形式组 织里去做更多的追随与投入。
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能满足95后的兴趣和线下社交的产品 不多,而他们会在这里追寻到、感受到更多快乐,甚至有归 属感。
——95后很好地利用了自己对线上和线下的理解,所以他们 会把线上和线下的行为进行一个很好的互补。
所以,比如在线下进行教学,他们会通过线上的方式和一些 工具去进行更好、更有效率的一些推广。
2.社交 社交,也可以从3个核心模块来思考: 跨代际,熟人,弱关系。
从逻辑来看,不管在哪个代际里面,社交关系链基本都处于 这样的模块:
首先,核心的是家庭;其次,就是熟人,例如男女朋友;再 有就是更远距离的弱社交,校友、公司同事等。
95后越往陌生圈层外进行社交的时候,其处理能力相对会更 吃力:
① 跨代际
95后比较希望自己可以更自我、更独立,对于自己与家庭和 父母的关系有一个矛盾又期待的关系。
他们希望父母,既可以做一个管理、引导他的导师,又可以 像朋友一样相处。
② 熟人 熟人关系是95后很容易拿捏的。大家相处时,做着自己擅长
和熟悉的事情,一般不存在过多压力。
但同时,熟人关系也有一个差异点:如果你们很熟,有些事 情反倒不会与你说。
我们看到,很多时候95后觉得需要去到陌生人的社交环境进 行倾诉和交流。倾诉的同时,需要一种虚拟的亲密感。
例如有位95后,跟一个人在探探聊了两三年。 可以想象假如没有探探,他在现实中也能找到聊天的朋友,
满足他希望倾诉和亲密感的需求,但是他却没有在现实中去
寻找。
因为在虚拟的互联网,没有那么多的约束和负担。
③ 弱关系 当95后接触到原本不熟悉、但不得不去熟悉的陌生人时,在
一起进行社交互动会让他们觉得很尴尬、很吃力。
平时他们的交流方式可能线上更多于线下,如何与人搭讪或 去寻找共同话题对他们来讲很吃力。
偶尔他们会想,要不一起玩个王者,从而打破僵局。但这不 是他们最期待,或者说不是最有效的达成目的的解决方案。
95后也意识到未来在职场的发展中,在更多人脉的拓展上, 如果聊天能力缺失的话,这可能会成为个人的短板或需要改 善的问题点。
那么,当我们在这里清晰地看到了95后用户的问题和需求 时,这是不是可以成为我们创新的一个思考点呢。
在以上我们提到最核心的两点中,兴趣与社交具有很强的相 关性,不是纯兴趣或纯社交的。
部分兴趣,适合在强社交关系中发展;而另一部分兴趣,需 要弱社交;部分研究信息,对于创造性的导向会更多,但也 可能只是纯消费性的。
3.职场
95后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就业。 他们在尝试、体验,给自己做更多的定位探索。
他们会很好地判断自己,会更早地在自身的特征、兴趣和未 来价值取向中做理性的分析,权衡自己。
例如一个上海95后,虽然喜欢健身,但他清楚这份职业工资 很低,只可以当作兴趣爱好,在现实中需要找到一个更理想 的工作,然后两者之间进行更多地互补。
95后更加清楚自己要什么。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就能拥有快
乐和成就感,不一定要干成一番大事业。
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给了他们很大的空间去定位自己,包 括自己的职业、自己的个人价值、自己想要选择的环境。
三、95后的概念创新 透过研究,我们感受到非95后的人群,在产品上较难做到更
好的换位思考。
我们能想象和理解95后为什么这样做,但要产出一个能满足 95后的产品,难度会比较大。所以这次概念创新我们邀请95 后来主导。
1.95后作为概念创新的主导者
95后很期待创新的概念是能服务于自己的。 然而,他们的技能很单一,而且对于产品也没什么认识;在
整个概念创新的过程中,会以自己的需求和痛点为出发点全
心全意地思考,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
在整个创新概念的过程中他们的劳动量很大,期待也很大。 他们完美地组合各自的技能,从开发、设计、产品等,想象
和创造可以改变他们在互联网遇到的问题和痛点。
比如95后觉得需要有一个适合他们自己的社交平台,一个适 合他们倾诉的空间,从而产生了社交星球的概念。
只要是95后认为能解决的问题,他们都会忘情投入,并觉得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在每一个APP、每一个概念里,他们都花了非常多的精 力,包括他们的汗水与激情。
希望我的概念真的能够改变和影响现在的互联网,能满足95 后对产品的诉求。
2.如何引导95后 首先,通过workshop去做概念创新前期的发散与梳理。 95后方向明确、脑洞很大,但是没有产品经验。 在这种的状态下,一周安排一次概念碰撞;能让他们不断收
敛、不断迭代,能也让概念雏形越来越清晰。
其次,借用故事,让他们对创新概念有更严谨的分析、更清 晰的认识。
让他们充分去思考: 自己的产品服务于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用户会
有什么样的行为,用户有什么样的动机,前期如何运营才能
逐步达成目的等等。
第三,用导师的模式。 主要由设计、产品、开发和运营部门的人构成导师团,职责
是服务。服务于概念创新的体系化定位,同时不约束概念创
新的突破。
首先,导师们分享自身(不同角色)对成功产品的理解和认
知,指出使产品实现的门槛,在workshop中和大家一起碰 撞,并适度引导。
这样帮助95后们进行有效的聚焦和收敛,但又不过度干扰和 限制。
然后,让95后们提出一个概念原型,导师会从其是否有操作 性、有效性、故事性和说服力等维度来评估其可行性。
这样的目的是希望这些辅助创新的概念,最终能够成为我们 投入研发并上线的产品。
最后,导师结合用户研究的评估思路,对结果进行评审。 用这种方式帮助95后快速提炼产品的定位、核心卖点、目标
用户和自己能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从而掌握概念创新的核
心要素。
例如,由我们一些95后孵化的星球社交平台。 这个平台上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园,邀请他人造访自己的家
园,同时让造访者在这体验更多的私聊,或者情感上的交
流、职场、兴趣的交流等。
总的来说,这个研究和概念创新的项目,是以用户研究、分 析探索可行机会点来出发的,引导95后进行概念创新。
其中概念创新需要体系化的信息是: 目标用户是谁、用户的使用场景是什么、用户使用行为是什
么、用户使用动机是什么等,确保其概念的价值和落地。
这样的概念创新方法,尝试了从研究来探索方向,再从用户 视角来更加体系化地输出概念。
整体来看,围绕研究到概念创新结合的思路,找寻合适的方 向,选择合适的角色,孵化更容易被理解、接受的概念,是 一种更聚焦、有效的方法。
四、总结 分享了针对95后群体的机会分析与概念创新,也希望以后可
以有更多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趋势研究和创新话题。
我们会更依赖对用户的理解,研究更细分聚焦的目标用户群 体、更垂直的业务和场景,来进行趋势分析和创新探索。
希望大家能从这样的思路上去提炼、输出: 一切都要从“创新机会点的分析”到“概念创新的思考与沉淀”。 说句题外话,用户研究扮演的是与各个岗位工作职责、价值
进行互补的,不可或缺的职能角色。
以上就是关于95后用户的精准画像,希望大家能在这篇分享 中收益,早日应用在自己的公众号写作中,快速崛起,大量 吸粉
2019-05-13(21赞)
评论区:
Dimple : 干货满满
橙橙 : 把95后分析得如此透彻[强]
link :
link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