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说明白的事儿

司令【Attitud* : 一句话说明白的事儿,为啥要写一本书? 有图版链接:

最近司令也算是读了几本书,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基本上

(不是所有,但概率很大)**一本关于自我提升、知识类的

书,大体上只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原理、观念。**读一本十

几万字的书,(就算读得快的话)怎么也要2、3个小时,你

可以想像得到,连篇累牍地从各个方面叙述和说明一个道理

的书,基本上就和一个老太婆在你耳朵边儿上唠唠叨叨也差

不多了。我用微信读书用得比较多,在微信读书上面有一个

功能就是你可以看到不同的读者在书的各个章节段落进行的

标注和评论。

然后你就会看到,每一章都有很多(十几条)阅读评论是关 于作者为啥要反复论证这一个观点的……有的说,一句话能 说明白的事儿为啥要写本书?有的说,作者从反面论证的还 是这样一个观点,已经说了六章了,还没看到新鲜的内容。 当然也有直接写书评:一句话总结本书观点,然后下面一堆 评论说:看完你的评论我感觉没必要看书啦,谢谢谢谢。

其实就我个人的感觉,每本书的出版都要经历很漫长的过 程,这个过程是非常严苛的(比起司令写公众号文章肯定是 要严苛得多),出版一本书的机会很难得,所以如果作者写 一本书用这样反复论证的方式来写,是肯定有他的原因的。

怎样衡量一本书是否有价值?

衡量一本书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用它给我们提供了多少个 新鲜的观点?如果是这样,那最畅销的应该是百科全书和新 华字典吧。

我在不同的场合都反复提到一本给我改变巨大的书《这书能 让你戒烟》。我在2015年用大约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然后就不再吸烟,一直到今天。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身体和心 灵上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我到现在都非常感激这本书。

但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还是去网上搜索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 评论,其中不乏很多读了好多书的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写得 非常啰嗦,反复论证一个道理,车轱辘话来回地说,只要看 第一章就可以了之类之类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会对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产生怎样的影 响,但无论如何,**读过这类评论的人是不会因此戒烟的。

**

怎样才算把知识学到手?

我们从对一个观点的不熟悉,到了解,再到**理解

,最后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生活当中去,这一

共是4件事

实现的难度由简单到困难是逐级递增的。而我们大多数的读 者只是希望了解到第一个层次就够了,他们的阅读就是在 想:给我多一些,我还要了解更多!是的,刚开始,也就是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还是报着这种心态在读各种书。

当然,这也和我们的知识积累程度有关系。在不断的成长过 程中,我发现了这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阅读的缺陷:这种阅 读只会给我们带来获得知识的快感,驱赶我们去追逐下一个 知识而已。就好像一只掰苞米的小狗熊,捡起来这个忘记了 那个,努力并不比别人少,但收获永远只是怀里那一颗苞 米……

这读书的4个层次我也是刚刚认识到,可能也有不对的地方, 但据我所知,我掌握知识的过程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的,我 是一个普通人,由我扩展到各位应该不会差太多。从不熟 悉到了解,我们只需要读一本书中的一个章节,或者关键片 断,或者某些书评甚至一些文章中的言论即可。

但如果我们想详细了解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如何应用,从 而真正地理解这个知识,就得系统地全面地掌握这个知识 的各个方面,就像作者写给我们的书,单单靠着一个大框 的『干货』书评是不能够做到详细理解这个知识的。

而如果想要应用这个知识,就需要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把 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从而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生活, 这是更加困难的部分,不仅需要全面理解知识的各个方面和 层次,还需要我们对其中的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改变和反 应,让学到的知识跟『我自己』产生关联。

就算知识同『我自己』产生了关联,已经到了实际运用的层 面上,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比书本上所描述的更

加复杂的情况,这都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来区分操作。

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就进行贸然行动,很容易导致实践受挫, 从而影响到我们的信心,进而产生『这本书根本没用』的想 法。

粥左罗之所以要在写作课之后再开写作训练营,也是这个道 理:知识知道并不代表掌握,只有和自己发生关联,运用到 实际生活中的知识才叫真知识。[愉快]

能够对你产生影响的书才是好书

这也是我看《这书能让你戒烟》对我产生影响之后我的思 考。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大约是一天抽两盒烟,当时也没有想过读 完《这书能让你戒烟》就真的能戒掉,就是想买了快两年 了,赶紧读完了它吧。读前面的时候真的就是为了赶进度, 没怎么看得进去,其实读到第一章就知道了全书的大概,算 是『了解』。

这书读得有一搭没一搭的,却勾起了我边读边思考的兴趣, 甚至读到后面还有两章的时候抓紧时间买几包最贵的烟来 抽,这个时候我知道,我真正地理解了这本书的意义,买几 包烟尝尝味道吧,以后戒烟了就抽不到了。

这就是在试着『理解』这本书。

读完之后,我开始真正地践行书中的行动。因为真正理解了 书中的内容,从内心里是抗拒香烟的,做得就很果断坚决。 同事的眼光也从『哦?又戒烟啦,这是第几次了?』渐渐增 加了惊奇:『真戒了?』

再到后来尝试着复吸一根,并不会影响到我是一个不吸烟者 的自我认同,让大家终于明白:这小子是真的不抽了……不 是『忍着不抽』,是真的不想抽烟了……

就算是这样,书里也没有讲到真正实践之后的很多个场景, 但我灵活地应对过来了,这就是一本成功的书能够做到的: 作者让你理解了他的想法,作为读者,你承载着作者的想法 在现实中不断实践,验证他的知识。

如果一本书能够让你有所触动,这就是一本好书了。再如果 这本书竟然能让你有所行动改变自己,竟然能让你有所收 获,这书简直不可多得。

反过来看,还有另外一些书,号称是可以改造你的工作和生 活的,非常全面地从社交、时间管理、领导能力、理财家庭 到身体健康洋洋洒洒说了一大片,每一个方面都说到了,但 看完之后也就是看完了,观点的堆砌根本无法产生让人行动 的动力,几个月之后,基本上对整本书的印象就是一片迷 茫。

如果你的观点有力,有理,有据,可以实行,那么你需要把 这个观点的来龙去脉完完整整地告诉我,如何操作实施啥 的。这样子可以让我做事情有迹可循,书籍如果不作为生活 的指导存在,我看它来浪费时间嘛?

啊,对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知识类的书籍,对应的分类 是:非虚构类、致用类书籍。这类书籍本身就是一类说理类 的书籍,如果这类书籍不能说明道理,只是观点堆砌,那真 是一件大大不幸的事。

转变观念,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耐心

再过一个月就是父亲节了。回到家,又要跟老爸讨论关于养 生的相关话题了。在同老人讨论养生之道时,请记住知识的 了解、理解与运用规律,别上来就否定老人的朋友圈文章, 想让老人转变固有的养生观念,咱们就得像所有唠叨的作者 一样,耐心地把一个道理从反到正,从不同人的口中(比如 专家、电视讲座、科普书籍),不同的角度(受害者、科学 界、新鲜事、我同事),不断地重复,从各个场景让老人了 解到,这个知识『真的』好像是这么回事,原来我的观念是 不是应该改一改了呢?

通过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不断重复、复述这个知识,就可以 让老人逐渐地了解、进而慢慢理解到正确的科普知识啦。而 上升到生活层次的运用,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这是需要 我们用耐心和爱心慢慢灌溉的,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恩,对亲人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细心,像一个墨迹的作者一 样,把我们小时候受到的各种观念灌输再反过来用上,你一 定能行的。

对于亲人我们有无尽的爱,尚且存在这么多不耐心,作者对 于无亲无故的读者想要做到这一点就更加困难。所以,如果

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好作者、好书,请不要放 过,让作者说服你,让知识不再是你丢掉的苞米。

我是司令,这是我在星球分享的第12篇文章,我在内蒙古六 线城市,『中国冷极』根河与大家一起向下扎根,向上生 长。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儿,为啥要写成一本书?+-+简书 2019-05-18(19赞)

评论区:

老王 : 现在出书的门槛很低了

司令【Attitud* : [愉快]相较从前确实容易了很多,但还是有一定门槛的。

安然 : 就像你的这篇分享,初看觉得没什么新意,不就是说那些书太“磨叽”吗?看到后半截越看越有深度[强] 你也是一个

好分享者,谢谢

星里浣 : 一个大道理,可能你要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明白。所谓理解嘛,所以肯定是要有各方面的案例呀,说得更

加透彻,所以就写成了一本书。

司令【Attitud* : 哈哈,感谢你的肯定。想用文字让别人行动起来真的好难,但我们在努力,而且还有榜样,不是嘛[呲牙]

司令【Attitud* : 对,如果这种道理可能对你的人生有很大影响,接受的过程就会更久。有时候读过的书,可能当时不明

白,但会遇到一个时间点,哗的一下忽然闪现之前的场景,豁然开朗,就懂了。能把这个理解过程还原回来写成一本书,

那就是一个好作者啦

火车|14号|11班* : 只能说现在理解能力太欠缺了,非得啰哩巴嗦的写,看的人还不一定能够看的明白。如果你觉得很啰

嗦,又确实能够理解运用了,说明这类书已经不适合你了,需要看更高深的书。要知道,作者写书的时候也是有目标群体

的。你让一个真正的专家去看一本普及型的书,肯定会觉得啰哩巴嗦的。

司令【Attitud* : 也有另外一个可能,作者是在堵死各种可能性,让你只有改变这一条路。读者是很聪明的,你只要留一个

口子,他们就会把这作为不去行动的借口。

image

image

高小羊: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