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98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如何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今天,我跟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聊天,聊着聊着,他问了我

一个问题

最近,老觉得自己被别人的观点牵着走,有没有办法能够摆 脱这个问题?

我想了想,回答到 你得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和我探讨了一下午,最后他如 释重负的对我说

谢谢你帮我,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跟他聊完以后,我仔细的想了想,其实这也是很多星友关心

的问题

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 能力?

在开始正题之前,我们先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叫做:为什么

我们要独立思考?

排名第一的回答,是凤凰前主笔王路写的,很有意思。他 说:

因为别人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 这个回答非常妙,也非常反讽,有一种“第22条军规”式的黑

色幽默:

你要证明你是疯子才能退役; 但如果你,能证明你是疯子,你就一定不是疯子,因为疯子

不会这样做。

这个回答显然很荒诞,但我相信它讲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大家都说独立思考好,但究竟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呢? 不独立思考又会怎么样呢?

我想先从反面来聊聊: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缺乏独立思考的原因 我们不妨做一个小测试: 给你两个词,马和狼,你会分别联想到什么?

前者是不是一些比较正面的词汇,比如骏马、奔驰、勇敢;

后者是不是一些偏负面的词汇,比如豺狼、凶恶、狼狈为 奸?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蝴蝶会传播花粉,所以它是益虫; 麻雀会吃掉庄稼,所以它是害虫。 牛和马能为我们提供劳动力,所以它们是善良正义的,是好

的;

豺狼、狐狸会袭击人类,糟蹋庄稼,所以它们是凶狠狡诈 的,是坏的。

因此,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这些形象以及它们相关联的喻 义,就这么固化了下来。

注意上述文字所以之后的部分,我们是如何能给这些动物下 定义,判定它们是好是坏的?

显然,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去看待。 对人类有利的,就是好的; 对人类不利的,就是坏的。 但实际上呢?

动物根本无所谓好坏,这些只不过是它们的自然天性。

用传播学的话来说,牛马能提供劳动力就是事实判断,所以 牛和马是好的就是价值判断。

豺狼和狐狸也一样。会袭击家畜是事实判断,所以它们是坏 的则是价值判断。

熟悉传播学的朋友,一定知道一条基本原则: 对于任何事情,我们要尽量关注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 因为事实判断是确凿的,能够达成共识 而价值判断是依赖于视角和立场的,可以有多种解读。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相反的: 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模糊了两者的局限,

被预设了立场,然后打包、封装起来,喂给我们。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这就是很重要的一点: 因为构成我们思维的信息,从源头开始就是有偏差的。 我们一直生活在偏见和立场的灌输之下。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 那这样做是不是一定不好呢?

当然不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给人贴标签,用刻板印象去 评判别人。

比如东北人性格豪爽、广东人什么都吃、英国人都是gay,本 质也是一样的。

很多时候,这能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提高决策和思考的 效率。

但要注意:这只是一种走捷径的取巧方式。 如果你一直用这样的思维去看待事物、作出思考,那多少会

显得有点头脑简单。

那么,这会有什么后果呢? 有一个观点你必须得明白:

社会永远呈现金字塔结构。为了稳定大众,减少可能发生的 麻烦,使社会阶层更牢固,让下层头脑简单,就是最好的策 略。

最好,大家都老老实实上班挣钱,累了就用娱乐发泄情绪, 挣了钱就通过消费再散出去

每个人都变成机器,只看得到短期利益,想着怎么挣更多的 钱,过上更好的生活,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思考。

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别人告诉我们答案,指引我们方向,告诉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生活。

所以,如果你问我,独立思考有什么用?

我会告诉你:它没什么用。 但如果你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你

就有必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二.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说了这么多,如何才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呢? 我把独立思考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内在。

也就是,构成我们内心价值观、认知框架的质料,也可以说 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第二个层次,是信息。 也就是我们跟外界交互、获取信息的方式。 第三个层次,是群体。 也就是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性。 下面详细的跟大家谈一谈。

1. 内在层次 我们是如何认知和思考世界的?

本质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先通过观察,获得一个个孤 立的命题,再通过逻辑,将这些命题组合起来,得出有价值 的结论

这就是一个思考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

XPhone 10 今天做活动,打 7 折 只要4200!赶紧去买! 这个思考过程的背后是什么呢?

(1)XPhone 10 原价 6000;

(2)XPhone 10 今天做活动,只要4200,买的话能省钱;

(3)我喜欢 XPhone 10

(4)省钱对我是有利的;

(5)所以,我要赶紧去买。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是,观察到的信息(1和2),有些是我

们心中固有的信念(3和4),最后通过用归纳和演绎法进行

组合,从而得出结论(5)。

这个思路很合理,没有任何问题。 但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的信念,会受到预设立场的影响,从而干扰我们对信息 的解读,导出有偏差的结论。

比如: 特朗普大选的时候,偶尔会在推特上发一些惊人之语。 对于这些言论,反对派们会认为,这说明他智力低下、头脑

简单;

但对于同样的内容,支持者则会认为,这是他故意为之,目 的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为竞选造势。

为什么,对同一个内容,双方会有不同的解读呢? 原因就是,他们内在的信念不同,导致对同样的信息产生不

同的理解。

2009 年有过一个相似的实验: 当一名脱口秀主持人用讽刺的语气模仿共和党口吻时,民主

党支持者会觉得,他在嘲讽共和党,而共和党支持者会认

为,他在借玩笑表露真实想法。

这种现象,就称为,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 我们的推理和思考过程,并不能客观反映事物本身,而是被

我们固有的信念所误导,得出了我们想要的结论。

这是独立思考的大敌。 那么,动机性推理的机制是什么呢?

它通常包含三个要素:

(1)Emotion Bias:情绪偏见。也就是「预设立场」。

(2)Confirmation Bias:证实偏见。

(3)Rationalization:合理化。 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摄入海量信息,而这些信息绝

大部分都带着偏见和立场。

于是,它们就会累积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我们先入为主的 观点。

久而久之,大脑就会上当,以为这些观点是我们的真实想法

,这就是预设立场。

在这个前提下,当我们接触到其他材料时,会怎么样呢? 我们会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正面证据,也就是支持我们固

有观点的证据。

比如,2008 年大选期间,Orgnet 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那些支持奥巴马的人,更喜欢购买赞扬奥巴马的书籍 反之,反对奥巴马的人,更愿意购买指责奥巴马的书籍。 这就叫做证实偏见。 它非常自然,无处不在,却同时也是令我们走上极端的罪魁

祸首。

最后,当我们不得已接触到反面证据时,会怎么做呢? 心理学家说:我们会将其合理化,用各种理由来解释它,给

它一个合理的原因。

举个例子:

当你用 4200 块买了 XPhone 10,突然,你一个朋友跑过来对 你说,他在别的渠道,只用了 3000 块就买到了,你会是什么 心态?

我想,多半会闪过这个念头,你买的一定是假货吧? 为什么会出现动机性推理呢? 本质上,是因为对认知失调的修正。 我们天生希望我们是对的,不希望看到我们错了。出于这一

点,当信念和外在信息出现偏差时,我们会倾向于曲解它,

来维持我们信念的稳定。这才能让我们感到安全。

那么,如何克服动机性推理呢? 就是我强调过多次的:

时时刻刻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思考:如果我错了,会怎么 样?

我把它称为对立思维。

你平时不妨多做做这样的练习:

阅读、聊天时,看到跟自己不同的观点,先不急着反驳和嘲 讽

而是停下来,静静思考一下: 我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 是别人告诉我,还是我自己推理出来的? 如果我错了,会怎么样? 不考虑对错,对方的观点,有没有合理和可取之处?

你会发现,你所笃信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未必能站得住 脚。

你会开始产生怀疑,质疑以前被灌输的信息,甚至感到无所 适从。

不要怕,这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2. 信息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关乎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第二个层次,则是关乎信息的交互,也就是我们如何接收信

息。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思考下面这句话,有没有任何问 题:

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还很落后,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在教 育上的投入。

看起来很自然,很合理,对不对? 但事实上,前半句是一个客观现象的描述,我们叫做事实陈

述;

后半句则是一种行动的倡导,我们叫做规范陈述。 从事实陈述推出规范陈述,实际上,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提高教育投入真的能改善教育事业吗? 教育事业落后主要是因为投入不够吗? 提高教育投入有可行性吗? 这个观念,在哲学上叫做休谟问题: 我们是否能从是推出应该?(What is to what ought to be) 很多时候,这两者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日常生活

中,它们却被广泛地、有意无意地混淆了。

因为一样东西好,所以我们要倡导它 一样东西不好,所以我们要提高它。 很少有人会去思考:

这里面的逻辑关系真的成立吗?

我们真的能无需怀疑地接受吗? 你现在发现了吗?

这一点,跟一开始的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非常类似,它们 的确也是一致的。

事实到价值:是什么,能否推出好或坏? 这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因为好坏需要视不同角度而定,背

后往往有非常复杂的因素。

事实到规范:是什么,能否推出应该? 这同样需要审问和质疑。很多时候,这往往会将复杂问题简

单化,被作者有意引导向他的立场和倾向。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前面的教育一例,你下意识接受 了,那么稍微进一步:

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落后,所以我们要全盘学习西方的模 式

是不是看上去也很合理? 这就是一个陷阱。

这里,需要论证非常多的东西,排除其他各种情况和可能 性,才能使后半句成立。

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文章里,不经意地出现,我敢保 证,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而是下意识地扫视、阅读、 接收

这时,它已经被你所摄入了。 所以,在接受信息时,如何做到独立思考? 这就需要在脑海中保持一个筛子,时时刻刻把信息筛一遍 确认无误的,再接受

存疑的,放在一边。

那么,除了刚才讲过的休谟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标准, 来打造这个信息筛呢?

第一点是情绪。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系统,分别是负责情绪处理的边缘系统,

以及负责理性的新皮层。

这两个系统是相互排斥的。 也就是说,当边缘系统活跃时,新皮层就会被抑制。我们可

能就会在情绪的操控下,盲从、盲信,作出冲动的决策和判

断。

所以,如果你在阅读文章时,觉察到情绪的起伏,那么就要 小心了:

很有可能,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点,来影响和干预你的判断。

常见的情绪干预手法有哪些呢?

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 高代入感的经历和故事; 细节描绘和镜头特写; 煽动性强的断言、反问、呼吁和感叹; 大家要注意: 不是说它们不好,这些都是正常的写作技法。

但是在擅长的人手里,可以轻易地通过灵活组合和运用,来 实现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被引导、操控而毫不自知。

所以,当你接收信息时,不妨同步,在脑海里屏蔽掉这些感 情色彩,只留下信息的内核和主干,再问自己:

我可以如何理解这些信息? 以此来达到对信息的筛查。

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尤其是时刻保持大脑的运转。但只 有这样,才能确保不被外界所操纵。

另一点则是观点。 大家必须明白这一点:要时刻警惕观点输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观点输出没法给你提供任何价值。 它只会不断让你产生我学到了东西、我的理解没有错的感

受,不断地沉溺在这种对神经的刺激和新鲜感中。

简而言之,它只会告诉你是什么,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 做,而后者需要非常复杂的逻辑和思考加工。

这就是观点输出的问题: 它往往是媚俗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挑你喜欢、能对你产生刺

激的话讲,并且轻描淡写,落不到实处。

最常见的观点输出是什么呢? 简单归因。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现象,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

比如:

为什么他会成功?是因为他自律。 为什么他会成功?是因为他善于抓住时机。 为什么他会成功?是因为他行动力强。 这些观点对吗?没有错。 但有价值吗?基本没有。 这就是大多数文章的写法:

一个观点,加几个故事,再一个观点,再几个故事

最后提炼总结一下:为了……你要……;只有……才 能……。

所以,综合以上这几点,不妨试一试: 在阅读文章、接受信息时,不要按照作者原本的思路和框架

走,而是把信息拆开来,用自己的信息筛筛一遍,最大限度

地避免被作者所引导。

这样,才能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3. 群体层次 除了认知的偏误会影响我们,外界的信息会影响我们,你所

生存和交互的群体,也会通过种种方式,对我们施加干预。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都证实了这一点: 群体对个体有着惊人的影响力。我们自以为独立作出决策,

其实可能都是受到群体框架的操纵。

随便举几个例子: 所罗门·阿希的阿希从众实验证明:哪怕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

目,当其他所有人都给出了错误答案时,参与者也会被他们

所影响,把自己的答案由对改错。

米尔格拉姆实验证明:即使平时循规蹈矩的良好市民,在权 威者的压力之下,也可能作出非常残酷的行为。

最负盛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则证明:哪怕是斯坦福大学的学 生,只要适应了,监狱看守的身份,也会不自觉地投入进 去,对犯人作出伤害和虐待。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的议题。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其实也许只是在扮演

着我们的角色而已。

我们身在任何一个圈子里,都会被赋予一种身份认同 无论这个圈子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是广阔的,还是小众

的。

这种身份认同会塑造我们,影响我们,规范我们,让我们朝 着一致去行动。

这就是圈子效应。

对内寻求一致 ,作出共同的行为,增强彼此间的归属感、身 份认同和联结

对外寻求差异,通过营造不同,跟其他人拉开差距,从而获 得我们比你们强的优越感。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所处的群体,都在不知不觉、潜移默 化地干预着你。

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时尚。 齐美尔有一段话,讲时尚,非常透彻。

他说:时尚是一种特定的模仿机制。一方面,模仿满足了成 员的群体归属感,使成员感觉到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孤独

另一方面,模仿减少了,成员的责任感和羞耻感,获得一种 安全感。因为个体在跟随时尚的过程中不需要为自己的品味 与行为负责。

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 我们追逐消费,追逐潮流,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而是因为

我们相信,我们消费了,就能成为那样的人。

这就是一种群体力量的操控。 那么,如何避免被群体所影响呢? 唯一的方法是: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问清楚我想要什么。 时时刻刻弄清楚,我的想法、观念、欲望,是真的来源于自

己的内心,还是来源于群体、环境,和他们?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明确我想要什么,让一切来帮助你、成就你,而不是被融入

环境。

在湍急的河流上前行,唯有内心的声音,能够为我们导航。 最后,简单的再跟大家聊聊深度思考、独立思考、批判性思

考这三个概念的差异。

在我的体系中,深度思考,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追求理性

认识事物、探寻事物本质的观念。处于最高的层级。

独立思考,强调不受操控,独立地作出决策和判断。它是深 度思考的一部分。

批判性思考,强调的是,对信息进行审视、质疑,而不是下 意识地接收。它属于独立思考的一部分。

深度思考 > 独立思考 > 批判性思考。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一些疑惑。 在独立思考的道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2019-08-04(48赞)

评论区:

Tim Ting : 獨立思考在生活及人生決定各範疇都非常重要,避免人云亦云。 它也避免跌進小數服從多數的陷阱。就像最近熱

烈討論的香港問題,有人拿台灣作失敗的例子。多數人被選戰吸引,缺之了獨立思考及批判思考,投票給蔡英文,支持了

民進黨。最後,反而她把台灣經濟拖倒了,大量年輕人缺乏向上流的机会。 後面的後果好多是前面投票的人所想像不到

呢。 你有何看法? 另外,可能文中獨立思考是个熱題,因舉了不少案例或理論去解釋,个人覺得可每个內容段加插小標

題,讓讀者更易宏記要点,帶來新知呢。

link : 嗯好的

张金丽 : 认真看完了,现在写读后感。50分钟后见。

link : [抱拳][抱拳][抱拳]

顾古 : 我感觉这篇文章很好,引发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文章不短,我想知道怎样能把它打印出来,梳理一下,把脉

络整理出来给大家。我先收藏起来。[愉快][愉快][愉快]谢谢作者。

link : 别客气

一次心: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