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浙大硕士重

《26岁浙大硕士重考高考:不怕大器晚成,只怕没大器可 成》

今次是我第112次分享。 最近网上有则热搜微博,有位26岁浙大硕士竟放弃月薪过万

高薪,为了从医重考高考,最终给他考上山东中医药大学。

这引来热烈讨论,这个年龄考高考还可以吗? 你人生,又有什么事情比人晚5年,10年甚至更久才开始吗? 我想起小时候不懂乐理,五音不全。 直到近28岁才发现自己

喜欢钢琴,于是与小朋友齐排队考取3级考试。

同年,因为18区歌唱比赛门槛是28岁以下,我发现自己也喜 欢唱歌,于是也贸然参加。 虽然做不到第二位李克勤,但虽 败犹荣,不后悔。

01

人生很多事情不怕迟开始,最怕你没开始。

昨天和同事上深圳工厂开会,去迫切解决订单的问题。 在通 勤中有时间和他闲聊。 我们聊到最近这城市所发生的热话, 及各事件对民生所带来的影响等。

后来,我问他,除了工程本职,你有想过自己未来方向作后

备胎吗?

他回答我,见步行步吧。 我相信这答案道出很多上班族心声,同时反映各行各业中日

渐式微的无奈。

绝大部分人都患了种病,叫管窥病。 在一帆风顺时缺乏危机 意识,在被迫忙碌时忙到没时间学习新知及思考。

到被迫埋墙角时,只能听天由命,见步行步。 我想起N年前高考,考试成绩还可以。 老师和同学们觉得我

这成绩比不过不失略好,至少应有大学录取,不用太担心。

这句不用太担心使我缺乏危机意识,忽略风险管理,没做任 何后备方案。

那些年,大学学位相对考高考总人数还是较少,差不多等同 每5至10人争一学位。 到一个月后联招成绩公布,最可怕结果 发生了,榜上无名。

当时我反应六神无主,失了方寸。 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可准备时没准备,到后悔时为时已

晚。

自此以后,凡事我学懂做最好的准备,作最坏的打算。

02

管窥在百度百科,解作目光短浅,见闻不广。

至于管窥病的相反,个人认为则是好学不倦,空杯心态,不 介意短期辛苦付出,去获取长期回报。

很多人心中或许会想,为何我一定要大器晚成? 如果有选择,当然是越早成功,越早名利双收越好,是吗? 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在社会中,我们能够见到多少个朱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Facebook创办人),艾曼纽·马克宏(以39岁之龄成

为现任法国总统),谢霆锋,李泽楷,李叫兽(百度前 副总

裁),甚至成为抖音网红赚过百万千万?

反而更多是即使费劲付出,收获依然不成正比才是常态。 又或者是人生上半场饱歴困苦,直到中后期才渐入轨道,渐

见 光。

任正非,生于1944年,他于1987年创立华为时已年43岁。 到 华为能成为一间举世知名公司时,他都已年过五旬,这不是 个大器晚成例子吗?

著名近代中国画家齐白石,他少年时种田放牛,15岁学雕花 木工,直到27岁才正式学画画。 到56岁时才大胆突破自己, 转变画风从此声名大噪。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享年95岁。

再贴地的例子,香港有位演艺人唐文龙,他小时候就读名校 喇沙小学,在美国纽约流行设计学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获取女装设计艺术学士。

可惜他的高学歴并未为他带来灿烂演艺事业。 当他美国毕业 回港发展时,只在旺角佐丹奴当售货员。 后来1993年参加新 秀歌唱比赛,但最终没出赛。

翌年于香港以歌手身份出道,可惜成绩平平。

1999年签约无线电视,曾拍过多部剧集,但仍未能担任男 一。

2008年转到亚洲电视,为一剧集《火蝴蝶》担任男主角。 其 后亚视倒闭,他回国内拍摄多部剧集和电影。 直到2017年回 归无线电视,借剧集《溏心风暴3》起死回生,再受外界关 注,那时已经48岁。 他受访问时透露,当初离港北上发展 时,曾连续9个月只吃麦皮和面包度日,供房子贷款也只能靠 家人接济。

类似他这样生活饱受困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03

那到底如何可药到病除,医好这管窥病? 1. 心态

万事万物皆发自内心。 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以上成功例 子,无一不是当事人选择坚持内心信念?

如果无法在困难中长期坚持正面思考,可尝试找方法建立正 面思考的氛围。 例如可多结交积极正面朋友,阅读等。

2. 行动

一切皆由行动开始。 人很难一步登天。 为自己的长期目标, 建议可在跑道上多设短期小目标,小目标小赢。 就等如写 作,不下笔没进步,只要肯下笔写,便能越写越通顺,越写 越得心应手。 跑步或运动也一样,只要肯踏出第一步,便可 越跑越持久。 而且,运动更可与生活工作产生协同效应。 通 常能培养运动习惯,自律性都相对较好,这有助达到生活与 工作目标。

3. 时间成本计算

20岁学习所花一小时,与40岁才花一小时是两回事。 越早行 动,越早能建立复利学习系统。 例如储蓄定投,越年轻开始 做定投,往后所带来复利越厉害。

作家张爱玲很早成名,事实是她4岁已进入私塾学习,之后贵 族学校圣玛利亚女中就读,并且开始阅读《红楼梦》。 在中 学求学时已在该校校刊上发表她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 她》。 次年,并在该校刊发表她第一篇散文《迟暮》。

越早建立复利思维,在个人努力上越能得心应手。 能否重新开始,转换赛道,取决的不是年龄,而是个人心

态。 只要肯相信,凡事还来得及。

2019-08-16(15赞)

评论区:

艾微 : 棒棒哒,看了你这篇文章我更坚信自己开始学习写作是对的。加油

image

image

image

闪电焦: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