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88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为什么我们会在精英和废物之间,来回徘徊呢?》 今天下午看了一下粥老师公众号的新推送,内容挺搞笑的,
其中这几句很有意思
我们一直在尽量与身上的「废人」一面握手言和,尽量与身 上的「精英」一面和谐相处。
我们就像是天上的月亮,时而缺时而圆 不过有一点大家仔细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会在精英和废物
之间来回徘徊呢?
其实我们人类委实是一种奇特的物种 我们要么活在过去,要么活在未来,就是不活在当下。 最近,我在知乎热榜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 “为什么一些人年纪轻轻就没了上进心,只想躲在舒适区安逸
生存?”
主流观点是,生存压力过大,看不到希望。 与其绝望挣扎,不如娱乐至死。
但我就特别好奇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大家习以为常,但其实 特别反常:
为什么“看不到希望” 注意,这是我们对未来的看法
为什么他就要影响到,我们当下的心情、精神状态、生活质 量?
仔细想想,未来不可预测,这早已在逻辑层面得到“证明”。 既然如此,我们所谓“希望”即对未来的看法 某种程度上讲是必然错误,但这必错的念想,却剧烈消耗我
们的精神力
比如让你葛优瘫、悲观厌世……你不觉得,有点傻么? 你咬的面包还是热乎,你喝的可乐还是甜爽,明天太阳仍然
耀眼,春风拂面依旧沁人
那为什么一念之间,口感爽脆的世界,就变得松垮绵软了 呢?
我们负责管理思维的中枢,大脑意识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它有时候让我们充满干劲,有时候又让我们灰心厌
世?
尤其是近年,对未来感到无力的人越来越多。
生命就一次,这么消极度过,很有暴殄天物之嫌
那么,我们是否能稍微“修正”一下大脑意识,让生命重新恢 复,初恋那种,活蹦乱跳的鲜活感?
一.大脑以“意义”为食 在我们开始正题之前,你要对大脑,有这样一种认知: 大脑不爱运动,在所有器官中最好吃懒做,消耗能量最多。 那有朋友就会问了,那它能干啥? 挺专注,只做一件事,编故事 替我们将感官获得的所有信息,编织成易于理解、记忆的“秩
序化信息块”
这个信息块,就是“意义”。 大脑鞠躬尽瘁干这事儿,可不是为了好玩,它通过将“感官接
受到的混乱信息”,编织成人类容易看懂的秩序信息块
方便我们记忆、日后使用,进而支持大脑用少量工作记忆操 纵大量信息。
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关键,你可以理解为符号思维 比如,小时候我们会,对一种“类橙黄色、飘忽摆动、发光发
热、吸引眼球”的事物叹为观止
人类把它命名为“火”。
至此,只要一看到“火”这个字眼 我们思维中“不用想”即唤起“发光发热的橙黄色飘忽物”,而不
用真的去点一把火。
有了“火”,我们看到“飞蛾扑火”,就能读懂盲目作死 我们形容美女火辣,就明白她吸引人、但也存在危险。 大脑擅于编织意义,这很棒 但这个世界不存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物。 人类大脑同样如此。 我们的大脑,是已知宇宙最精妙的构造,大脑神经的产物 意识,让我们能深刻理解世界,更好的适应并改进世界,功
不可没。
但人类意识从不懂得“点到即止” 它就像我们肺部,对于空气的贪婪,每时每刻都要大口大口
的吞食
故事,不是童话故事,而是思维将外界信息整合后的秩序信 息组块。
凡是我们在意的事情,它都必须有一个解释。
树叶飒飒作响,那是风在吹
感冒发烧头痛,那是病毒感染 恶人意外死亡,那是恶有恶报 由于意识的欲望,人类一旦找不到“解释”,就像肚里没有可
消化的食物,会很恐惧。
换句话说,“无意义”的事物,会令我们充满恐惧。 比如,我们早上忍耐着人潮挤地铁,是为了去上班。 但放假时,如果你刻意,来回挤地铁,来回几趟,肯定会感
到非常“不适”
这种不适不是因为拥挤难受,更重要的是,你无法找到,这 么自虐的意义何在。
再举个例子 职场上,很多人能忍受工作负荷大,但却无法忍受跟工作目
标不相干的事情
比如“作秀”加班或者“骚扰”无需求的客户。 这同样是因为“无意义”作祟。 那么,问题来了。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擅于未雨绸缪的物种,我们寻求意义, 需要跨越极大的时间尺度。
比如,我们在最渴望,去外面浪的青春期,之所以,能忍受 沉闷的应试学习,可不是为了完成当天作业
我们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未来有个好出路。 我们日复一日工作,可不是,因为工作让我快乐 那是为了油盐酱醋二锅头,老婆孩子热炕头 就这么一个朴素,但没任何人,能轻视的“意义”。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文章开头提到的“反常”现象了: 为什么我们对未来的猜想,竟能急剧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 原因是很简单
大脑意识需要不断吞食“故事”以维持“健康”。
但是,当我们的“主食”即人生意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代 价,高到遥不可及的地步时
就好比“主食”断粮了。 于是,我们的思维没法再欺骗自己,没法继续为日复一日努
力工作“编故事”了。
没有了故事,就是“无意义”。 这时,意识“断粮”的副作用,狠狠发作,“无意义感”让人充满
恐惧
而你却根本意识不到,这个恐惧感的根源
所幸,现在我们搞清楚了 大脑意识需要“食物”以维持健康。
明白这个原理,我们就找到让“做什么都没意思”的生命,重 燃热情的关键了
必须找到新的健康食品 二.易路难走,模具目标的陷阱 借助食物的隐喻,我们就能意识到 之前大脑的“主食”人生意义 是世俗的功利目标,比如富裕的中产生活 它存在根本性缺陷
太依赖外部客观环境,几乎不受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左右
就像你的粮食完全依赖进口,一旦对方提价断你口粮,就玩 完了。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多数人,毫不犹豫的就接受了,这 有缺陷的“主食”?
原因是,简单。
社会不可能,为每个人打造一个适合你出身、优势、阶层、 宗教的“人生意义”
社会只提供一个“模具化意义” 类似我们,上完幼儿园上小学,上完小学上中学 这个模具化版本的人生意义,我们很熟悉。每天都被周遭的
一切“好心”提醒着
比如,你要努力为“高收入、房车、孩子在好学校就读、成绩 优秀……”而奋斗。
但这个“模具意义”缺陷很大。 乍一看,它是个“客观标准”,也是一个“客观意义”。 就像考试的分数,它存在客观评分标准 表面客观,却无意中制造了一个虚幻平等感,掩盖了一个极
度不平等的事实
起点差距巨大。 两个孩子参加高考,做同样的试卷,有同样的时间,由同样
的答案来评估分数
听上去很公平? 一个孩子考前,是吃着西瓜听家教辅导,另一个孩子考前,
是在吆喝着卖西瓜。
在起点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按社会定义的标准化模具 目标当做“奋斗意义”上下求索,
这真的科学么? 客观与公平是两码事,但我们很容易将客观误认作公平。 将意义建立在外部,就像签订了伪平等合约。 而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接纳“模具化意义”,很难
从这个“魔咒”中走出。
毕竟,意义就像空气,尽管它每天都在影响我们,但除非把 我们丢到外太空,否则我们很难察觉。
可惜,“好心人”并不知道,“模具化意义”还有个很关键的后缀 仅供参考。 那么,我们该向大脑提供什么“食物”,才能取代原来的缺陷
主食,进而保持大脑长期健康?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这个新的“主食”应当不依赖外部客观环 境
而且还应该,稍微努力即可获得。 综上,我能想到的只有一个——主观意义。 三.从客观意义向主观意义转化 那有朋友就会问了,什么是主观意义?
主观,是相对于“默认”的不健康“主食”
你可以理解为,客观的模具化人生意义的个人定制版本。 主观的核心是,将“自我”放在,意识叙事的中心。 前面提过,人类大脑需要持续吞食故事,一旦我们对行动目
标失去了解释,我们便产生无意义感,进而感到恐惧、焦
虑。
当我们将人生意义建立在外部客观环境上时,就很容易受外 部环境冲击
比如逻辑上,无法实现、或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但是,一旦我们将人生意义回归“自我”时,事情就好办了。 这时,外界信息顷刻间,整齐划一分成两类, 一类是你能施加影响
一类是你不能施加影响。 每个人所能施加影响的差异非常大
因而我们纳入自己“意义系统”的信息,更不应该相同,这正 是“主观”的内涵,而且这样的主观才是合乎情理。
比如,经济不景气,股市不给力,这些是你能改变的么? 不能,那好,不要将这些信息,纳入你的意义系统;
又比如,谁家孩子在市中心买了价值千万的房子,这与你有 关么?
没有,那好,将这些信息拒之门外 把瘸子跟身体健全的人,放在同一起跑线那不叫公平,那叫
羞辱。
我们把“模具化人生意义”,背在每个人身上那也不叫公平, 那叫愚蠢。
那么,主观意义取代客观意义,我们的人生意义将是什么 呢?
我们来画三个圈: 叙事回归真实的自我 我能施加影响的范围 影响反馈作用于我,使我改变
三者的交集,就是我们的人生意义,我能想到的只有一个 自我成长,你也可以称为自我完善。 你觉得听上去俗气又抽象? 但它恰恰是,人类内在天性的呈现。 与之相反,我们追求的外在意义
比如获取世俗的成功
这反倒是“后天植入”的,不是“天性使然”。 这并非是我的空想。 事实上,众多心理学理论都存在“自我成长”的人性观 比如荣格的自性理论、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马斯
洛的自我实现等等。
巧合的是,教育心理学实验也证实 追寻“内在意义”的孩子,成年后取得的人生成就远高于其他
孩子。
那这是为什么呢? 关键因素是,这些孩子无意识中,会把“自我意义的系统”建
立在内部,而不是外部。
我们以学习为例。 把学习的意义归因为外部,比如,考高分,博取老师、家长
表扬,那么我们自然只会把学习看作达成目标的工具,于是
倾向于追求考试技巧、甚至作弊
反之,把学习的意义归因为内部 比如,兴趣爱好,那么我们就会把学习本身当做目标,寻求
知识的内化,并从求知中获得快乐。
这就是把自我成长作为大脑“主食”,人生意义的优势。
四.主观意义作为大脑“主食”的好处 我大胆为你“推荐”,这么一个人生意义,并不仅仅是因为有
诸多理论、或科学实验证实“回归内部动机”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我本人就一直在践行这个主观信仰,顺着“自我 成长”的引导,此间“好处”,感触颇深:
我简单罗列下,从表层到深层: 1.将外部环境冲击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别人家的孩子数学满分,与我无关,我只知道之前我只懂加
减法,现在我学会了乘除法;
别人家的孩子拿到了知名作家,与我无关,我只记得我第一 次写作的时候分段都不会,现在我能坦然的写长文。
人类有个毛病,总喜欢用他人的成功,来惩罚自己 这不是心胸狭窄,这是错误的将“意义”建立,在外部信息上
的后遗症。
一旦你将“自我成长”取代,这些荒谬的“客观意义” 那么“攀比虚荣好面子,精致利己主义者”,都将从你的内在
世界中剔除,你会活得,像个真正的人。
2.绕开“终极意义”的思维陷阱
人悟性越高,越倾向于扩大“意义”的思考范围
横向,会考虑大范围的时间尺度,比如想探求人类存在的意 义
纵向,会对各种“反情理”的现象寻求解释,比如,善遭恶 报,恶却善报。
但这与世界的本质相悖。 前科学时代,有宗教信仰,这一强大的“万能解释器” 它能极大消解人们面对无法解释事件的恐惧。 比如,开豪车撞死一群无辜大众却只判几年,没关系,地狱
等着他。
但科学瓦解了传统宗教的解释力 在上帝已死的年代,不可理喻的事件,经常击毁“公正、奉
献、努力”的意义
让我们精神家园,失去立足之地,使我们的生命出现了强烈 的“意义”空洞
当然这并不是说信仰不重要,恰恰相反,自我成长本身就是 一种信仰。
自我成长,这一主观意义,恰能填补“上帝已死”的意义空 缺。
此外,由于我们将意义聚焦于自我成长,剔除了对外部不可 控信息的在意
这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中,就不会再出现“没有意义感”的空 虚。
3.从寻常生活中找到生命颤动的感觉 将自我成长作为大脑“主食”,还有个意外的好处 门槛低
你不用非得认为,学到了专业新知识、独立完成了新文章、 甚至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才算是成长。
这是典型的书呆子偏见 不要亵渎“自我成长”的谦卑: 你昨天跑了1000米,今天跑了1010米,就是成长
你以前只听过昙花一现,今夜你闻到了昙花若隐若现的味 道,那也是成长
你以前“受委屈”只会哭闹或破口大骂,现在却能够冷静思考 对策
这些通通是“自我成长”的一种。 如果说,人生是将一辈子的阅历画成一幅画,自我成长,就
是你每时每刻涂抹的一笔。
如果你这辈子注定是画成一匹骏马,那么他人的理想、期 望、要求
任何与你成长无关的事物就好比大象腿、鳄鱼皮、老虎尾, 把你这匹骏马拼凑成了什么也不是的怪物。
4.有趣的是,这种“不在意世俗”的人生意义,反倒更容易让人 接近世俗的成功。
其中充溢着道家哲学的内涵。 以主观意义取代客观意义,并非消极避世或阿Q精神 从现实主义角度看,它反倒是我们在外部客观环境已定的大
前提下,最大概率发挥自身价值的人生“策略”。
理由一目了然。 人类注意力资源是唯一稀缺资源,以自我成长作为大脑主食 能让注意力始终用于刀刃上。要么关注反馈,提升自己,要
么关注新事物,保持旺盛的探索欲望
这类人,自信、真实、知识渊博,充满人格魅力 这些特性,都为获得“世俗成功”打好地基。 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体育竞技、科研、艺术甚至是最为务
实功利的商业领域。
你唯一需要的为大脑意识提供健康的主食,人生意义,学会 自我成长,静待风起。
2019-07-25(19赞)
评论区:
时光ing : 分析透彻,又环环相扣[强][强]
link : 感谢一下惜相若开花的赞赏
link : [抱拳][抱拳][抱拳]
space : 谢谢你的分享!花了半个小时细细品味,受益良多。
link : 同样感谢你的赞赏
咸菜 : 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
一次心: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