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82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流浪大师爆红的背后:你的注意力,正在悄悄的被杀死》

今天下午看了一下粥老师的新分享,文章讲的是流浪大师爆 红之后72小时的人生百态

看完文章,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你说这些人起早贪 黑,不分昼夜,图的是什么啊?

他想要抢占的是我们的注意力,而我们的注意力,正在悄悄 的被杀死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按照「复杂性」和「兴趣」分 成四大类。

其中,占比重很大的一类,就是低复杂度、不感兴趣的新闻 和资讯,我把它们统称为「噪音」。

怎么对待「噪音」呢?屏蔽掉,不看,不理,不让它们进入 我的思绪。

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各种「热点」。 简单来说,我的手机没有任何推送,没有任何新闻客户端,

刷知乎只看关注的人,

平时的生活就是看书、看得到、看我关注的网站,以及梳理 笔记和知识网络(喔,当然还有写作)。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他们问:不看任何新闻真的没问 题吗?会不会跟社会脱节?会不会跟别人无话可说?……

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人的注意力,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稀缺太稀缺了。 来自 GIIC(Global Information Industry Center)的一份报告显

示:2008年,美国人平均每天闲暇时间所接收到的信息,达

到了 34 GB。

与此同时,我们的注意力,每秒钟能处理多大的信息量呢?

按照心理学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的估算,这个数字的极 限,大约是 120 bit。

做一个简单的换算:8 bit 等于 1 个字节,34 GB 等于 340 亿 个字节。所以,后者大约是前者的 22.7 亿分之一。

假设你每天有 8 小时的闲暇时间,全部用来接收新信息。那

么,你每天所接收到的 80000 份信息里面,只有 1 份能被你

注意到,并进行加工和处理。

这还不算加工处理所需的时间。 所以,显而易见:为了不被噪音所淹没,为了能真正接收和

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分母,不去理睬

那些「噪音」。

上面的计算,当然只是一个娱乐,不能代表真实情况。但现 实生活,并不会比这个数据好多少。

当然,我们之所以不会感到大脑爆炸,主要是因为:我们的 信息过滤器,帮我们拦下了那「8万分之79999」。

我们对外界的信息处理,有两套系统。 一套叫做「自下而上」:我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

无时无刻不在勤奋工作着,把外界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

传递给数以百万计的神经元,共同构成了「分母」。

但与此同时,另一套叫做「自上而下」的系统,把控着这些 神经元开关的「阀门」。只有那些它认为重要的信息,能够 突破阀门,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和神经中枢。

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呢?我们熟悉的,关心的,对我们有切身 影响的,以及放在隐性认知里面所思考的。

所以,我们不会觉得失衡,不会大脑爆炸,都是因为有了这 套「自上而下」的系统。

但是,生活中,有大量的外界噪音,都在窥伺着这个「阀 门」,想方设法绕过它,在你的意识里夺得一席之地。

比如: 各种琳琅满目的招牌、广告;

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声音、光影;

各种耸人听闻、极尽夸张之能事的文章;

充满关键词和热点词汇的资讯、消息; 我接触过一些营销和文案的课程,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才

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呢?

利用损失厌恶心理,讲他们害怕的东西; 多用故事而非数据,因为故事能给人造成一种「大脑按

摩」;

尽可能博出位,不用担心被厌恶,因为情感无法长久持续, 但对符号的记忆是深刻烙印的……

这就导致了,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十分喧嚣和吵闹。 每一天,你的一整个生活轨迹,其实都是一场战役 —— 你要

不断地跟外界干扰争夺注意力。

打开一个APP,看完一则内容,关掉?不,下面附了一堆相 关链接。要么就是「大家都在看」,要么就是「猜你喜 欢」。又或者,直接通过瀑布流的形式,刷出新的内容,挑 逗你继续往下拉……

如果你点进去了,好的,它又获得了你宝贵的几分钟时间。 然后,进入下一次循环…… 你每天的时间,有多少,耗费在这些无意义的点击和下滑里

面?

这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超乎寻常的疲倦。

为什么我们什么都没做,也会感到疲劳?会感到厌倦、烦 闷、什么事都不想干,连念头也不想动?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认知资源消耗殆尽了。 具体来说,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大脑的思考过程,实质上就是神经元的放电,这需

要能量供给 —— 也就是 ATP 的不断水解。

而大量的新信息,会不断地给大脑提供刺激,促使大脑活 动,从而消耗 ATP,造成腺苷的积累,抑制多巴胺的生成, 产生困倦和疲劳。

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造成一个后果:我们需要不断进行

「切换」。而切换这个过程本身,也会消耗能量,制造代谢

垃圾。

每一次的「切换」,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唤醒「警觉网络」,注意到新信息,这时,

阀门被打开;

随后,「定向网络」启动,向大脑的不同部位发出指令,激 活新的神经元;

接着,我们从「执行网络」中脱离出来,定位到新的神经 元,重新进入「执行网络」。

看上去是不是很繁琐?但每一次你从专注中被打断,或是走

神,大脑都要经历一遍这个过程。

所以,为什么我们「切换」回来时,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 重新进入状态?就是因为需要走一遍这个流程。

这两方面的因素 —— 新鲜信息的刺激,以及不断的切换过 程,都在消耗着我们的认知资源,让大脑运转停滞下来。

据美国 Basex 公司的测算:一名普通职员每天在工作中,平 均会被打断 70 次。这至少会造成 2.1 小时被浪费在「切换」 的过程中。

尤其对于内向者来说,这种模式,无异于一种折磨。 为什么?因为内向者处理一个新信息所需的时间更长,所激

活的脑区更多,消耗的能量更多,同样,切换回原本状态所

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更多。

内向者更擅长的是专注,是对一个问题的想象、思考和分析 能力。但在这个社会中,却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挑战。

我们需要一个气泡。把自己跟外界干扰隔绝开来的气泡。 像我写作时,或者思考重要问题时,会隔绝所有干扰,不看

微信,不接电话,不看任何信息,一连好几个小时,让自己

得以全身心专注在任务上。

这不仅仅是保护我们的注意力,更是保护我们的思考能力。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一个现象: 这几十年以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了。

过去,我们可能是以周、以天为单位,但现在,我们开始以 小时为单位,甚至,以分钟为单位。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很难再拥有不受干扰的整段时间。我 们被催促着向前跑。一项工作,时间拖得越长,你就需要跟 更多的干扰和外界信息做抵抗 —— 这会使你精疲力尽。

因而,我们开始循着本能和路径依赖作出决定,开始疲于奔 命,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科技越发达,生产率越高,我们却没有闲下来,相反,变得 越来越忙碌。

但在我们的忙碌背后,究竟留下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呢? 我们真的奔跑在自己所认定的道路上吗? 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也因为,我

们已经习惯了,让别人帮忙作出决定,让别人告诉我们结

论。

铺天盖地的拆书、浓缩和导读; 大量「21天」「半个月」「1小时」教你速成的技能课程; 各种精心制作和包装的视音频内容; 各行各业帮你提炼信息、输出结论、指导生活的意见领袖;

不是说这些不好,但它们,正在不知不觉之间,弱化你的思 考能力,让你变得茫然无措。

一方面,高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瑕「安静」和「专注」, 转而寻求快速获取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寻求一种安心 感。

另一方面,通过种种方式,我们节省出了时间,却不知道怎 么利用它,而是虚掷在各种娱乐和休闲之中,补充着即将枯 竭的多巴胺。

很多人会这样想:我拼命工作,干完活,挤出了时间,就是 用来休息、用来玩的,为什么还要动脑?

实际上:你一整天的时间,除去工作,除去被外界打断,除 去需要应对、反馈、响应的部分,剩下来的那部分,也就是 注意力最集中的整段时间,才是你真正能够利用起来的,是 真正属于你的,也是真正有价值的。

但你却把它们用在娱乐上? 我们应该是「挤压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舍弃为别人而

做的事情」,把省下来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做一些为自己

而做的事。

一言以蔽之,也就是「思考」和「创造」。而不是消费。 不要依赖别人灌输给你的想法和观念,试一试自己去思考、

学习、反刍。

不要遵循习惯和本能去行动,试一试多进行反思和规划。

也不要通过消费和娱乐来攫取多巴胺,试一试去创造点什么 东西,跟世界建立一种联系,尝试着让身边的人、或者这个 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 这能够给予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会 远高于消费。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学习,写作,帮助 更多的人。

因此,大多数娱乐,消遣,打发时间,以及应对外界的信息 和人际交往,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浪费。

我会尽力压缩后者的精力,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前者。 我也希望,你能够用这种视角,去看待自己现在的生活。 最后,聊一聊:什么才是我觉得理想的生活模式。 人的大脑,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叫做「默认模式」,也就

是俗称的「发呆」和「放空」。

在这种状态下,你会什么也不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此 时,整个大脑的激活方式,是弥散、低度的。你的思绪在各 种节点之间漫游,各种各样的画面和记忆滑过你的眼前。

这也是我们的「休息状态」。这时,大脑会合成 ATP,重新 储存能量。

另一种模式,则是专注状态,也叫做「执行模式」。 这种状态下,你的前额叶被高度激活,大脑各部位各司其

职,注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专注在眼前的某个对象上。

当执行模式被高度调动,你的大脑被高度唤醒,全神贯注在 当下的任务上 —— 这就是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所说的「心 流」。

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心流」和「放空」的交替。 工作时,摒弃其他干扰,集中在眼前的任务上,利用目标分

解、设置挑战、聚焦问题等方式,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状

态,不断产生「成就感」。

休息时,也不是毫无目的地放空,更不是无意识地刷手机、 看新闻,而是接触一些新的东西

比如新场景、新经验、新活动,激活不同的脑区,让眼前的 新刺激和脑海中的概念组合、重构,产生出新的火花和想 法,不断产生「愉悦感」。

你会发现,这两者都需要什么作为支撑呢?注意力。 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自己掌控大脑,决定专注和放松,这

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而不是沉溺于信息的轰炸中,让注意力消耗殆尽,带着疲惫 的大脑上班、下班、回家、睡觉。

这样,看似每天都很充实,但实际上,你并没有真正拥有过 时间。

你只是经历了它们。 不要让你的注意力悄悄被杀死。

因为,这正在慢慢杀死你

2019-03-27(23赞)

文文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