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77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都说文章要有逻辑,但究竟什么才是逻辑?谈一谈文章的 逻辑问题】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老是感觉自己的文章,语无伦次,毫 无逻辑

怎么样去把握文章的逻辑? 关于这个问题,我仔细的想了一下,觉得有必要和大家深入

聊一聊这个问题

粥老师在【学会写作】里面提到 逻辑严谨,就是顺理成章、条理清晰、符合规律,意义就是

让人信服。

我在以前读过一篇文章 叫做【语文教材里的“四大论证方法”,逻辑混乱,是有害

的】。

文章主要讲了一个观点: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里,教了大家四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基本都是错误的 充斥着各种逻辑问题和谬误。

在这四种错误论证的基础上,我们能教会学生什么样的逻辑 思考能力?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怀疑的问题。 当然,文章的细节,有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 但就这个观点本身,说得很对。 我从大学开始,回过头来审视当下的教育,时常会感觉: 缺乏基本的逻辑和思维训练,是我们现代教育最大的弊病之

一。

什么是逻辑,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如何更 高效地学习

这些内容,都是认知层的重要骨架,也是完整塑造你思维模 式的材料。

可以说这么说一句: 它们是你在心智上,真正成年的表现。 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这些东西全部都是缺位的。

这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学生,许多成年人,乃至有一定阅历 和社会地位的人

也时常会犯,非常低级的逻辑错误,和思维谬误。 这个锅当然不应该,全部由教育去背 但至少,在心智和思维上,我们的教育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

作用。

不过有趣的一点是

上个世纪70-80年代,语文课本里是有逻辑学内容的。 到了90年代初,这部分内容被删去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说教和规训意义的内容。 理由则是

降低难度,让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 听说最近,高考又要改革 现在高考的语文卷子,阅读量是一万字。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有15%左右的考生连卷子都读不完的。

而且数学考卷的阅读量,也在飙升。

据说,明年数学考卷的阅读量,会到5千到7千字,你想象一 下那个阅读压力

好吧,我们把内容先拉回来。 为什么说许多人,都时常会犯逻辑错误呢? 下面这几个案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前阵子,中美毛衣战,很多企业受到波及。 很多人就表示:

这么一来,许多企业都活不下去了,支出会大大增加,只有 裁员和倒闭两条路。

问及为什么,他们往往会列举,一大堆身边的情况: 我舅舅开的公司有几百名工人,现在撑不下去了; 我邻居家的厂子每年都艰难维持,如果人力成本增加,只能

裁员

裁掉的人怎么办? 他们一没文化二没技能,只能回家种地,要么就在城市里游

荡、打零工

这些信息有用吗?

是有用的,它们可以帮我们开拓视野,增加大量见闻

前提是,它们都是真的。 但它们能得出,许多企业都活不下去了这个结论吗? 能为此提供论证吗?

不行。 为什么呢?很简单。

我们假设,全中国2019年,一共有3600万家企业

你身边,倒闭的企业再多,哪怕有10家、100家、1000家,也 没有办法代表许多企业

你只能代表你所看到的那些对象。 你试着再进一步思考: 一个人,他所观察到的事物,一定是有某种共性的。 比如:某位星友做互联网出身,又长期待在珠三角

那他观察到的企业,多半是,以珠三角地区的互联网公司居 多。

这能够代表整个中国的企业吗? 显然也不行。

这就叫做选择观察效应:

一个人,所思考的东西、所认知的事物,绝大程度上,是由 他所观察到的样本决定的。

而他具体能观察到哪些样本,本身又会经过有意或无意的筛 选,往往有所偏向,并不全面。

正确的论证方式是什么呢?从数据入手。 例如:

某某数据来源显示,在2019年,全国制造业的平均净利率为 多少,平均雇佣的员工数量为多少,人均工资为多少。

如果提高税负,需要增加多少成本,这些成本会使利润率降 低到多少,会有百分之多少的公司亏损

这才是合理、有说服力的论证方式。 因为它通过数据,把制造业里,不同公司之间的差距抹平

了,反映出了总体的趋势。

针对趋势,我们再去进一步思考、假设,或者细分、剖析, 都可以。

再举一个之前很火的例子: 有钱人一定不会性侵,因为他要什么有什么。 这个论点很显然是不对的。

我们非常轻松能举出一堆反例。

这些反例也的确能有效驳斥这个论点。 但如果稍微修改一下,变成这样: 有钱人不太可能性侵,因为他要什么有什么。 如果发生了性侵丑闻,很有可能,是被对手设局/媒体假新闻/

当事人故意讹诈/炒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列举大量的反例,能驳斥这个观点吗? 不能。

为什么呢? 因为它强调的是可能性。

举出再多反例,你也没办法去论证可能性 这些独立的事件,加起来 都有可能是特殊情况,而不是普遍情况。 更有效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看到,原来的论证是,因为他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不太 可能性侵

也就是说,他默认了因为得不到,所以才会去性侵

合理的反驳方式,应该是从这一点入手,去攻击这个论证的 根基。

我们再举个例子: 名人、有钱人性侵、性骚扰,并不是单纯出于对性的需求,

而是因为权力。

他们想证明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就像纸牌屋里面那句经典台词: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这个观点对不对? 是不是无可指摘? 当然未必。

但这个方向,才是有效的反驳思路。 可能这时候,有朋友会说了

你说的这些只是文字游戏,不过是口舌之争而已,研究这些 有什么意义?

但实际上,逻辑并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思维问题。 或者可以说

语言的本质,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你如何去解释一样事物,如何去思辨、讨论一个问题,往往 就反映了你的认知。

你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合起来,就构成了你的认知世界。 比起外部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你的认知世界才更重要。 因为你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输出信息,都需要经过这个认

知世界。

它才应该是你心智的主导。 这也就是逻辑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沟通表达的工具,更是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逻辑?

逻辑包括什么东西? 又有些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呢? 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要讲清楚逻辑思维,非一整门课程不可。 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希望可以帮到你。

1. 澄清和定义

我们总是急于去找出问题的答案,但往往会忽略很重要的一 步:

问题本身,究竟是什么? 不要小看这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和讨论,之所以会无功而返,就是因 为忽略了这个前提。

举个简单的例子: A开车不小心蹭到了B,B下车拿出一把砍刀攻击A, 在争执过程中,A抢过砍刀,砍伤了B。 问:A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 这个问题如何思考呢?

非常简单。

我们首先看:正当防卫的定义是什么,能否给出一个清晰、 明确的标准。

然后,再观察监控和证据,判断: 在这起案件中,A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标准。 那么,答案就出来了。 可能有人会为A鸣不平,可能有人会觉得A出手过重,可能会

有人分别站队、说话

但这些,意义都不大:它们只能满足一时的情绪发泄,并无 助于解决问题。

再举个经典的例子: 有一个经典的电车难题: 一辆电车疾驰,前方有两条岔道 废弃岔道上,有1个孩子在玩耍 正常岔道上,有10个孩子在玩耍。

你手边有一个闸门,可以让电车驶向,废弃岔道 你是否要扳动闸门? 在电车难题中,你让列车驶向多数人的一边 这个做法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这个问题怎么思考呢? 其实,你会发现,本质上,这是在问 某某行为,是否符合你对道德的判断。 那么,你要做的就是:

给出你对道德的定义。

怎么做是道德的,怎么做是不道德的,然后,再看这个行为 是否符合这个定义。

比如,你的道德标准是: 做错了事的人理应受到惩罚。 那显然,不扳动闸门,更符合你的道德观。 如果你的标准是: 以多数人的幸福,为最高准绳。

那么,你就应该扳动闸门,哪怕那个落单的小孩是无辜的。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这类问题,本质是什么呢? 是一个定义问题。 你能否对事物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才是问题的核心。 为什么定义这么重要?

因为它可以导向共识 而共识才是讨论问题的基础。 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共识运行的。

人们使用法定货币,是因为相信银行和政府的信誉

人们不会擅自偷盗、抢夺,是因为相信国家机器的威慑力

人们能够在一起讨论问题,是因为相信对方有着跟自己一致 的基本观念。

而任何问题的最终结果,都是行动。 而一旦涉及行动,就会牵扯到他人的成本、收益、立场、自

人在社会中,如何能够跟其他人保持一致,彼此有效互动? 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能够达成共识,对事物有着一致的理解

和期望。

所以,有效澄清和定义问题,可以导向共识,让一切思考、 讨论、互动更有效。

这也是最基础的一种逻辑能力。

2. 提炼和概化 我们每天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远超过大脑的处理能力。 如果这些信息全部进入大脑,我们很快就会不堪重负。 但为什么我们还能生存着?

原因很简单: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特殊的能力

它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进行抽象

找出核心和关键,达到以点牵面、以面带体的作用。

这种能力,就叫做提炼。 提炼是我们大脑最优异的天赋,也是点石成金的利器。 它不但能够,高效优化信息储存的效率,还能从信息之中,

萃取出意义、价值,进行吸收内化,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举个例子: 给你一堆历代王朝的兴亡信息

如果你不具备提炼能力,那它们就只是一堆文字,没有任何 意义。

但我们是否可以从中观察,思考: 这些王朝的兴亡有哪些共同点? 是不是这些共同点,导致了王朝的更迭? 我们可以从中思考和学到什么? 这就是一种找共性的提炼。

再如:给你一个店铺的运营数据,错综复杂,高高低低,怎 么看?

是不是可以做成一个趋势图,然后去找:

这个趋势里面,有哪几个节点是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 这几个节点发生了什么?

有哪些东西可以优化? 哪些东西可以继续发扬、提高? 这就是一种找异常的提炼。 再比如: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怎么解读? 你可以思考:

这个政策牵涉到哪些行业? 有哪些个体和组织涉入其中? 它们会从中得益还是损失? 这其实就是,一种找本质的提炼。 我们还可以再往前推一步 在第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不可以去思考:

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它们的需求是什么?资源是什么? 限制条件是什么?

彼此之间的对接能否成立?

这就是需求-供给的思考法。 同样,换另一个角度: 它们对这个政策,是支持、中立还是反对?

每一个利益相关方,能够撬动的力量有多大?能够造成什么 影响?

这就是阻力-动力的分析法。 简单点说:

锻炼有效的提炼和概化能力,能帮助我们透过表象,更有效 地理解事物背后的运作。

3. 推理和论证 逻辑的第三种能力,就是前面讲过的推理论证了。 其实,排除掉前面提到的谬误,有效的论证方法 从本质上说,只有两种:

归纳,以及演绎。 让我们回到第二部分的内容。

用数据来分析税负加重,企业将会如何,这就属于归纳法。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很简单。一家企业不足以代表,两家企业不足以代表 那么我们就扩大样本,用尽可能多的企业,尽可能大的数

据,纳入考虑

那么我们得出的结果,就会非常接近,真实情况。 而从推理的根基入手,去攻击推理的基础,就属于演绎法。 它的本质,是从内在的因素和前提出发,通过因果联系,去

推出对应的结果。

像性侵的动机可能来自于权力欲,再基于这个观点去推演、 延伸,这就是一种演绎推理。

这两种基本推理方法,是所有逻辑入门书都会讲的内容,这 里不赘述了。

我要强调的是什么呢? 如果你要论证一个观点

要么从已经得到广泛共识的数据、理论、事实入手 要么从观点本身内部所蕴含的因素、本质、前提入手。 其他的方式,基本都是有偏差的。 这就是一种提炼的方法

而反面是什么呢?

诉诸个例: 因为我身边,有人治好了病,所以这个药方有效; 一个个例并不能说明什么,你需要的是大量的数据 诉诸权威: 因为某某专家说,转基因有害,所以我拒绝转基因 专家个体也可能是错的,你需要了解科学共同体的看法 诉诸常识: 人类干预的东西,一定不如天然的好,这不是常识吗 我们所认为的常识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对的 诉诸群众:

朋友圈的文章都说他错了,那他一定是错的 大多数人相信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对的 并且,事实往往相反: 错误的东西更容易得到传播 这样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错误之处

但在生活中,我们却会常常犯,这样的逻辑错误

让大脑的思维就此停步,把思考的权力交给外界。 这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问题。

4. 假设和验证 逻辑的第四种能力,就是假设和验证。 可能会有朋友会问:

如果我没法得到大量数据,没法去证实一个东西,那怎么切 入思考呢?

这时,就是假设验证起作用的时候了。 你可以先根据获得的材料,提出一个假设 再围绕这个假设,进一步去搜集数据、进行实验,观察结果 从中得到反馈,来修正你的假设。 通过这个过程,一步步地接近真相。 我很多文章,其实都是这样来的。 它们最早往往源自一个假设: 某某现象是否可以用,某某原理解释? 某某理论是否可以用,在某某场景下?

某某问题是否可以用,某某方法解决?

然后,我会在碎片时间里,不断地去读文献、查资料 或者自己进行尝试,用研究、报告,和实验结果,来支撑和

否决自己的假设。

再一步步修正它,最终抵达一个更加准确、严谨的结论。 这个过程,是检验自己观点的过程,更是获取知识、拓展未

知思维边界的过程。

包括我自己在单位,都用这种方式: 多思考,多假设,多尝试,采取敏捷的工作方式,快速试

错,快速反馈,快速积累经验。

逻辑不应该停留在思考,更重要的是去行动 只有经过行动,你才能构成一个闭环,让知识和思维流动起

来。

2019-07-14(43赞)

评论区:

space : 写的太棒了!谢谢你的分享!已耐心读完,有所收获。

LeoBing : 写的真好,我基本都不会

link : [抱拳][抱拳][抱拳]

link : 慢慢看,能学会的

阿思 : 向你学习!

杨同学 : 真的很到位,我的逻辑都被猪踢了…

金之鹏 : 锻炼逻辑写作的书,能推荐一本吗?

CARLOS》 : 风格严谨,脉络清晰,@link的思路让人可以从头跟到尾。 跟的感觉,像背着枝桠穿过密密的樹林,看的到迎

面而来的枝桠,却看不到自己背的,常常枝桠被枝桠卡住,硬过不了,要回头试别的角度; 也像筛子一样,梳理自己的发

散经验和飞乱思绪。罗出不一样的想法,就会不自觉沉入检查,浮起来又能回到岔路口;让人轻松的见木又见林。 超级认

真的作家物种,叹为观止。 呵呵,马上加关注,继续学习。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