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162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面对热点事件,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今天下午看了一下粥老师写的关于传播学原理的文章,内容
非常精彩,他在最后写道
总之,人人都应该懂传播,一方面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信息时 代,懂传播后我们更容易保持清醒,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被 带节奏;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传播学帮助自己更好的做人、做 事,甚至在很多时候合理的为自己争取利益。
可以说,传播是一项技能,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传 播,没有一个人不与这个社会打交道,没有人的成功不需要 影响力的加持
没有任何一个成功者不需要舆论这个最无形却最有力量的武 器,没有一种生意不需要流量。这些都需要你懂得传播。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聊一聊: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参与到,热点事件的最好方式是什
么?
每一次热点事件,都是这样的模式:
有人爆料,自媒体揭露黑幕,群众的嫉恶如仇和愤慨被点燃
于是将事件推上热点,自媒体们蜂拥而来,进一步整合、传 播、扩散,从而形成势不可挡的浪潮。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呢? 自媒体们为了追热点,会形成一种默契: 挑最严重、最触目惊心的内容讲。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读者的情绪和冲动反应,实
现传播。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 许多未经确定的传闻,甚至,相当不靠谱的谣言,都会在这
个过程中,被有意或无意地添油加醋、人为扩大。
而大多数读者看到之后,又不具备验证真实性的意识,只是 单纯地被激发起情感。
你可以这样想一下 看到一个热点事件,你会要求它100%真实才转发吗? 绝大多数人不会。 大家只是看一眼,觉得大体可靠,就转发; 甚至,觉得不一定可靠,也点一下转发
加上一句求证实,求辟谣。
但是,试想一下,哪怕高达80%的可靠性,也意味着,有20% 的内容是不可靠的。
在这样一环又一环的转发中,这20%(往往也是情节最恶 劣、最触目惊心的内容)只要有足够多的人相信,就可能被 传得满城风雨。
于是,这些传闻和谣言,就借由这么一个闭环的传播链条, 不断得到强化,螺旋式上升,事件被传得越来越复杂。
到后来,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最初的事实是什么? 根本的诉求是什么? 不知道。也可能已经没人关注了。
我知道大家都是好心,但很多时候,这只会造成好心办坏 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可能造成两个后果。 第一个,叫做失实。
这是传播里面惯用的一个手法,用来消解和封堵舆论。
怎么做呢?
一个事件,夹杂着真假信息,越演越烈 于是,任它去发酵、演变、传播,各种传言层出不穷,各种
猜想甚嚣尘上,突然,伸出一只手,扼住咽喉:
你这些情节是假的啊,已经辟谣了,大家散了吧,散了吧。 你不甘心,想继续追问结果。没人理你。 为什么?你的事实有问题啊。 这时候,反面的舆论就站出来了:
我早就知道是假的了 你们这些人,见得风就是雨 是不是要追究一下传谣的责任 于是,一股舆论的合力,就这样不攻自破。 这样的事情,已经上演过许多次了。
像以前很多的热点,大家不就是揪着某一个具体情节不放? 结果呢,被证实是假的。
后面就没人关注了。 在群情激昂的顶点,狠狠一拳打下,将士气击垮。后面即使
想重新组织进攻,也组织不了。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叫做失焦。 什么是失焦?
就是原本的诉求被模糊,原本的导向被分化。
一个热点事件,从开始齐心协力,到大家各说各的,各执一 词。
同样,舆论的攻势也就不攻自破。 比如:一个事件发生了,原本应该团结一致,提出诉求 结果呢,有人骂体制,有人说女权,有人说阶层 讲来讲去,就是不告诉你
具体的人是谁 我们要谁负责 我们想要什么。
于是,这些矛头,纷纷被对立方、以及看不惯其言论的人挡 回去。
本来一场进攻,变成了什么呢?
大家闹起了内讧。
一方面,这样只会让路人莫名其妙,起不到有效传播信息的 目的;
另一方面,这正是对立方想看到的: 一个事件,内部被分化,矛头被模糊,基本就意味着,它闹
不过几天了。
问题是,这么一闹,有什么作用呢? 大家的精力都被消耗了,本应凝结成合力的力量,也就这样
被白白浪费了。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士气这种东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临阵调转矛
头,是最忌讳的事情。
这些现象,有政治上的原因,有媒体的原因,但是,也有我 们每一个人的原因。
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群体极化。 什么是群体极化?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小群体,由100个人组成,这100个人
都有着某种倾向。
那么,他们组成的群体,总体的倾向跟个人一致,但是在程 度上,会更激进、更极端。
无论失实还是失焦,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是群体极化。
个人的倾向和立场,在群体之中被放大 于是,要么群体越来越狂热、极端 要么群体被分化,大群体变成小群体,互相攻讦、抵牾、内
耗。
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做过一个研究。 他调查了60个政治网站发现 有35个(60%)链接到立场一致的网站,只有9个(15%)链
接到立场不同的网站。
而这9个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为了展示信息的全面,而 是为了引用相反信息,告诉大家它们有多愚蠢
另一篇1999年的论文则指出: 在网络讨论中,许多人到最后,都会形成意识形态同质的兴
趣共同体。
他们会主动搜索和传播,与己方观点一致的信息,并借此辨 别朋友和敌人。
而兴趣共同体一旦形成,就会自发地对对立、外部信息,采 取审视和排斥态度,从而维护其稳定。
这些兴趣共同体,也就是一个个小群体。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在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其实只是在攻 击异见者。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呢? 有个可能的原因是:
在群体讨论中,大家呈现出,表达自己和融入集体的倾向。
为了被群体接受和接纳,大家往往会显得比实际的观点更极 端
这样才能更加强调:我们是同一群人。 这被称为社会比较和自我展示假说。 另一个原因是
在群体压力下,如果有人的观点,与群体不一致,就可能会 遭到歧视、压迫,从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以便更好地 融入集体
也就是所谓的社会认同过程。 传播学中也有相似的理论,叫做沉默的螺旋。 一个事件发生了,必然会有一种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
得到扩散。
在它的影响下,与其相悖的人,会疑心自己是少数派从而不 敢发声,担心受到群体的孤立。
但是,这些对立面的观点并没有消失,反而,它们会在这种 沉默之间,不断被压抑和强化。
等到前一种观点失势了,它们就会倾巢而出,瞬间把局势扭 转过来。
这就是一整个沉默的螺旋过程。 还记得前面讲过的失实吗? 它所利用的,其实就是沉默的螺旋。
那么,面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障碍,作为一个普通人,有没有 一种最好的应对方式,来切实推动事件的进展呢?
最核心的,是要建立一个理性、客观的讨论氛围,不断保持 对事件的敏感和审视,抓住核心本质,不断重复诉求。
我将其称为理性的冷酷。 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目前舆论的特点,我称之为狂热的闹
剧。
狂热,指的是煽动性和情绪性。 自媒体们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量,会不断利用最具煽动
性的噱头
哪怕是未经证实的传言,加以极具感染力的句子,不断重复 和强化,从而挑起受众同仇敌忾的情绪。
后果就是,我们的激情,被调动起来,热血贲张,长时间处 于一个亢奋点。
但是然后呢? 激昂的热情,永远是无法持久的,因为这不是人体的稳态。 所以,我们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夜之间,仿佛热点事件从未发生过 大量反思、科普、知识性的内容,也没有人去关注。 大家都关注什么去了呢?
娱乐新闻。 那么,最后的结果,起到什么积极作用了吗?
更重要的,是从这个热点事件中,我们可以学会什么,可以 反思什么,可以继续提出什么样的诉求,来建立预防制度。
但是就目前来看,这一切都欠奉 自媒体们大概觉得,这件事已经没价值了,而读者们也都兴
趣缺缺,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东西上面去。
这就是闹剧。 大家似乎并不是真的关心事件始末,也并不在乎事件能如何
解决、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提高什么
相反,大家只是参与其中,看了一场戏而已。
那么,什么是理性的冷酷呢? 可以参考下面几个原则:
1. 事实与观点分离
为了避免失实,在传播热点事件的时候,不妨先对信息进行 最基本的审视:
信息里面,哪些属于事实,哪些属于观点? 这些事实都可靠吗? 没有确凿证据和出处的信息,宁可保持怀疑,宁可缓一步,
也不要太急。
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越是背离常识的事实,需要,越强的证据来证明。 否则,我们默认的选项应该是怀疑。 我们想像一下热点事件发生的情景 当热点出现以后,这短短的几天时间,我们看到许多相关的
文章,大抵都默认了所有情节
甚至,有些文章,直接用最严重的情节,作为标题放在文章 开头。
我带着有没有进一步的事实,疑问点进去,但每一次都发 现:
他们不过是把网上满天飞的材料,整合汇总起来,再加上一 些表示愤慨的话而已。
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因为这实质上,并不能增加大家对事件进一步的了解,反
而,只会落人口实。
甚至,有些文章,有意无意地往敏感的方向引 这除了让消息,被封锁之外,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们传播消息,不是为了泄愤,而是希望能形成舆论合力,
看到行之有效的结果。
2. 抓住核心诉求 所有学过新闻和传播的人,都会知道,2003年引发大讨论的
孙志刚事件。
也正是在这个事件中,南方都市报确立了良心媒体的口碑和 声誉。
它之所以能载入史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整个事件的核 心议题是非常明确的:
质疑收容制度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废除。 也正是如此,在先后8位学者上书的情况下,在全国的媒体广
泛参与、舆情一致支持的前提下,最终《收容遣送办法》得 以废除。
但是,换到如今的语境下,不得不说,噪音太多了。 在热点事件中,无论媒体、自媒体,还是参与传播的人,虽
然主旨是一致的,即彻查事件真相
但整个传播过程中的二级议题、细枝末节,实在太多了。 甚至,还牵涉到,阶层、城市、体制、贫富差距 什么都说,就等于什么都没说。 在这种情况下,再发生一个事件,受众的兴趣点就很容易被
转移过去
因为大家关心的,根本就不是这个事件的始末以及整个事件 如何解决
而是借由这个事件,抒发自己对于这些议题的关注和站队而 已。
说实话,这样的舆论氛围,无需做些什么,放上几天,自己 就慢慢分化掉了。
我们要什么。我们要追究谁的责任。要看到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不满意会继续跟进,不妥协。 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3. 保持长期跟踪
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2017年,国内发生过哪些大事件?还有多少人能够数清楚? 这些大事件,最后的处理结果是什么?相关人士都怎么样
了?
又有谁关心呢? 一个事件结束了,但远远不是终点。
这个事件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可以如何去反思,我们可 以做些什么,可以呼吁做些什么
这些才是更重要的。 否则,要冷处理太简单了,拖上几天,等新的事件出来,大
家就会忘得差不多。
正是因为我们的健忘和宽容,才导致各类利益关系方,养成 了这样的心态:
拖上几天,大家就忘光了。 我想,这必然也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更不是我们义愤填膺空喊几句口号,能够解决的。 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也很简单。
无非就是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多想一想: 它的事实是否可靠? 是否属于我们的核心诉求?
是否有用?
并且,多传播一些有建设性、有价值的文章,少去应和单纯 煽动情绪的内容。
如果一个事件结束了,或者暂时划下句点,也请继续保持跟 踪。
对后期的讨论、反思、倡导,力所能及的,支持一下。 如果有路人不清楚,尽可能普及一下。 不至于让热点事件白白发生,又白白地过去。 唯有这样,我们对于热点议题的关注和讨论,才是有价值
的。
2019-06-27(17赞)
评论区:
一个悦己 : 稳定长性输出[强]
Tim Ting : 文章是通順易讀的, 不過感覺在內容中間至後半部分可再刪減內容, 可把字數進一步縮少。 文中最強調的, 就是勸
喻讀者與媒體在看到吸眼球的新聞時, 懂得想一想, 停一停, 先求證。
公众号:以史悟道 : 厉害
星里浣 : 哈哈,你是link头上挥舞的小皮鞭。
link : [抱拳][抱拳][抱拳]
link : [抱拳][抱拳][抱拳]
link : 嗯好的
文文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