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加入

大家好,这是我加入星球的第212次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教

《怎样避免掉入信息黑洞,把注意力用到真正的成长学习中 去?》

最近有个朋友,在微信上问我 我最近晚上下班回家,想看一会儿书,但总被手机分散注意

力,这怎么办?

我跟他说,手机里很多推送的信息,对你其实是没什么帮 助,不用刻意的去看

他回答道,我也知道,很多信息是无用的,但总会忍不住去 刷、去看,害怕错过些什么,也害怕跟别人无话可说,怎么 办?

我当时就跟他说,其实,你可以做这么一个试验: 隔绝朋友圈、知乎,删掉所有新闻客户端,关掉所有推送和

小红点通知,每天上班、下班、读书、学习,不参与闲聊,

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去搜索信息、主动看文章,且坚定目

标,看完就关掉,绝不沉迷。

这样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生活没有任何不同。唯一的区 别,就是精力更旺盛了,时间更充裕了,心情更开朗了,头 脑也更清醒了。

这说明了什么?

在这个时代,最困扰我们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 过载。

你可以想一想每天的生活: 打开任何APP、网站,总会有铺天盖地的猜你喜欢、智能推

荐、大家也在看;

刷一下朋友圈,常常就停不下手,直到最后一条才罢休; 更不用说,主动搜索信息时,一个个链接点进去,转眼间打

开几十个标签,看了半天才惊时间流逝

一切互联网产品都在做一件事:

用大量的碎片信息,不断地冲刷你的神经,让你不断产生新 鲜感和愉悦感。

它们想尽办法把你留住,目的就是为了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那么,如何避免掉入,这些信息黑洞之中,把注意力用到真

正的成长学习中呢?

很多人问我:你一直强调碎片化学习的危害,是不是意味 着,我们要避开所有碎片化信息,完全靠读书来学习?

当然不是。 这其实是一个广泛的误解:碎片化学习,并不等于碎片化信

息。

后者是信息的属性,前者是学习的态度。

简单来说:前面提到的例子,都属于碎片化信息,但这并不 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

比起读书,它们或许不够深入,但更加多元、即时和丰富。 在这个社会中,信息即竞争力。对它们善加利用,会带来巨

大的竞争优势。

重点是什么呢? 是看你如何吸收和利用它们:是零碎、无序、不由自主地被

吸引,还是始终知道,我想要什么,用一根主线,将它们串

联起来,纳入自己的体系。

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发挥它们的价值呢? 今天,分享一个我自己管理信息的方法,我把他称为 431法

则,希望对你有用。

一.信息的分类 如前文所述,我们每一天,都处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 光是接触这些信息,都可能令你应接不暇,更别说吸收、储

存、应用了,你甚至也许,连我该专注什么都很难做到。

所以,最关键的,就是对信息进行分类,再依据不同分类,

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在这里,我会依照两个维度,兴趣和系统性,把信息分成 4

类:

1.噪音 不感兴趣又零碎的信息,我称为噪音。 这些噪音包括什么呢?

热点事件,时事评论,社交动态,明星动向,以及各种来源 不明、道听途说的资讯

也就是充斥在,我们朋友圈、微博、各类新闻APP,以及日 常聊天的内容。

这类信息价值最小,但占比却最大。日常生活中,超过70% 的信息,几乎都属于噪音。

对于这些信息,我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 不看。 我基本不看新闻,也不关注任何热点。

原因很简单:真正重要的资讯,我早晚也会知道,不急在一 时。有这些时间,用来关注我更感兴趣的内容,岂不是更有 意义?

我们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如果都被这些噪音 所占据,哪还有多余的空间留给真正重要的思考?

很多人经常会觉得累、感到信息过载,其实,最大的原因, 就在于无法舍弃这些噪音,大脑被它们填满,乃至于无法处 理其他信息,思考其他事情。

所以,信息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舍弃,筛出这些噪音, 避免它们干扰你的大脑。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面对两个敌人,一个叫以后用得 着,另一个叫大家都在谈。

其实,想一想就明白,你囤积起来的信息,日后真正派上用 场的,有多少?

这些跟你生活毫无关联,又不成体系的零碎信息,过了一段 时间,你能再找到它们都已经不容易,更何况用起来。

有多少东西就在,可能会有用和以后用得到的自我安慰中, 被尘封起来,悄然消耗着你的掌控力和生活空间?

后者也是一样的。 依赖谈资企图融入圈子,跟上某种潮流,其实是一个伪需

求。

你能否真正为一个圈子接受,在于你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价 值,而不在于日常聊天和交际之中。

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让别人得以依赖你,比有话可说重要 得多。

2.资料

我在日常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副产品。

什么副产品呢?对我来说,主要是这三类: 案例:某某名人的故事,某某公司的案例,某某心理学实

验。不在我的关注范围内,但非常系统详实,很难得。

经验:一些How to类的内容,比如说旅行攻略,操作指南, 工具应用,这些短时间内用不着,但确实有用的东西。

文档:别人整理出来、关于某个知识领域的文档。最典型的 就是行业和调研报告。虽说兴趣不大,但如果自己去整理, 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这些信息的共同点是:在短时间内对我没什么用,但它们本 身经过整理,非常系统详实。如果当作噪音,一起筛掉的 话,未免有点可惜。

像这一类低兴趣、高系统性的信息,我称之为资料。 那么如何处理资料呢? 我的做法是:不保存资料本身,因为这样成本太高,而是用

关键词 + 钩子的形式,将它们储存起来。

关键词描述了,资料的内容、价值和可能的用处,钩子则告 诉了我:当我需要的时候,能够去哪里找到它们。

如果是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我会在笔记里新开一页,简单写 下几个关键词,再留下链接,简单写上操作指引。

在书里看到的内容,就新开一页笔记,写上哪本书、多少 页。后面用到时在电子书里查找即可。

如果是实体内容,比如说,纸质书、杂志,就拍照,丢到电 脑里,用文件夹或Onenote储存起来,记下详细链接。

这样,当需要的时候,在笔记工具里搜索关键词,就能看到 对这些资料的描述。下一步,再按图索骥,一步步去找到它 们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断往上溯源,找到资料的原 始出处,不断拓展,自己的信息库。

比如,在书里看到一个案例,我不会单单把它记下来,而是 会去看它的参考文献(如果有的话),去寻找:

作者是从哪里得到这个案例的? 是来自自己的一手走访,还是从别处得到再加工? 同样,在网上看到一个报告、图表,我不会单单把它记下

来,而是去找它的出处(通常会有标注),或者用搜图的方

法,找到这份图表的原始出处,自己试一遍整个流程。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单纯的记录资料,变成拓展渠道,不断 去提高,自己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 想法 这是重头戏,也是除了噪音之外,每天接触最多的信息。 那些我感兴趣、同时又不成体系的零碎信息,我把它们称为

    想法。

    为什么叫想法而非数据、资讯呢? 很简单:任何一条数据,只要是我感兴趣的,我一定不会停

    留在记录,而是会让思维参与进来。

    最终它所呈现出来的,很多时候都不是它原本的样貌,而是 经过思维交互、扩充、改写之后的样子。

    举个例子: 当我读到某个感兴趣的数据时,我不会停留在记住,而是会

    问自己: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为了得到结果,我还需要什么数据? 我可以从哪里获得这些数据?

    简而言之,我所记录下来的,不是这个数据本身,而是我的 思考过程,以及从数据中解读出来的可能性。

    同样,如果你翻阅我的读书笔记,会发现:这些笔记基本跟 书里的内容没有关系,绝大多数都是我的思考和发挥。

    比如,前几天,读某位设计师的访谈,读到一个观点,我觉 得很有意思

    这时,我就会去思考:

    它跟哪些知识点能联系起来?

    我可以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它? 我可以把它用到什么文章里? 记在我的笔记里的,是后者,而非这个观点本身。

    简而言之,最重要的是,不断把自己的视角拔高,从更高的 层次去审视信息:

    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它意味着什么? 它能推出什么? 它能起到什么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们真正的价值。

  2. 方法 最后是第四部分:感兴趣,又系统的信息,我将其称为方

    法。

    这类信息,基本有两种。 第一种,是可以直接操作、践行的方法,比如某个软件的应

    用,某个思维模型和框架,某个有效的技巧,等等。

    这类信息,能碰见的机会不多。一旦发现,我会安排时间应

    用起来,再观察整个过程,记下疑问和可以优化的地方,不 断反馈和迭代。

    反复多次重复,直到能熟练应用,就能将这个方法内化,变 成自己的技能。

    第二种,是从想法升华,转变成项目和任务。这也是一种方 法。

    这一种,需要跟资料联合,用主题将它们统摄起来。 举个例子: 在网上看到云南的一个景点,特别感兴趣,我就会把它记下

    来,然后看看自己的日程安排,考虑:是否在今年安排一次

    旅游?

    这时,它是一个想法。 如果决定出行,我就会在笔记软件里,搜索云南、旅行等关

    键词,找到之前积攒下来的大量资料,包括别人的游记、攻

    略,参观路线,推荐的酒店和餐馆,以及出行时,要注意的

    各种 Tips、带上飞机的物品。

    接下来,再去新开一页笔记,把这些资料整理好,梳理出整 个行程安排:

    带什么,去哪里,如何准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等 等。

    这时,它就从想法,上升、转变成了方法。

    那么,当我准备出行时,只要打开笔记工具,聚焦到这一 页,就能掌控整个行程的所有注意事项,避免任何遗漏和疏 忽。

    不仅如此,这份笔记,还能成为我的经验,分享给朋友,成 为他规划旅行的资料。同样,我自己下次旅行时,也能通过 检视、回顾这份笔记,优化整个旅行安排。

    当然,未必一定是旅行这么大的主题,日常生活中,大量的 事项,其实都可以转化成方法,对它们进行落实和践行。

    比如: 从一个数据出发,去推论和思考行业趋势;

    从一个观点出发,去写出一篇文章,论证某个论点;

    从一个技巧出发,去引申、补充成,一个方法论,优化自己 的工作流程;

    从一个模型出发,在生活中创造各种问题、机会,将这个模 型落地实践,再找到问题点、疑难点,去请教别人、搜寻资 料,完善对这个模型的掌握;

    这些,都可以是一种方法。 它是资料和想法最终的归宿,也是将笔记和知识真正用起来

    的途径。

    二.管理信息的方法 前面讲的,是对日常信息的 4 种分类。

    那么,分完类之后,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 呢?

    在管理信息时,又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呢? 我将它们总结为下面 3 种。

    1.联想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无论是针对想法的发散思维、扩 充和完善,以及针对方法的主题整理,最核心的就是一点: 联想。

    也就是,将单条信息,跟其他相关信息挂钩。 很多时候,单条信息本身看不出任何东西,但当大量的相关

    信息聚集起来,就会构建出新的信息如趋势,结论,创意等

    等。

    这其实就是系统论中的涌现:大量局部组合起来,可以涌现 出整体。

    整体大于各个局部之和。 这种不断的将散落的点,联结起来,构建成网络,不断赋予

    它们整体性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实现突

    破和跃迁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升级。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联想呢?

    第一种方法,是自上而下,思考:

    我手头上有什么,还需要什么东西? 这就需要积累大量的思维模型和思维框架,时时刻刻把手上

    的资料和想法,放到框架中去审视,进而去思考:

    我还需要什么信息? 如何才能获取这些信息? 不断地去补完这个框架。

    第二种方法,就是自下而上。通过关键词和标签的形式,为 每一条资料、想法做好储备,待到机会合适的时候,将它们 串联起来,同主题进行统摄,构筑成方法。

    关键词在前面已经讲过。 那什么是标签?

    标签可以理解为更大的关键词,通常是一个项目,比如多元 思维模型、写作方法论等等。

    我会把所有跟它们相关的信息,都打上对应的标签,再定期 进行整理、思考、分析,将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起来,思 考如何应用到项目中。

    简单点说:关键词是多元的,不确定的,细分的;标签是确 定的,项目的,高层次的。

    通过联想,不断地让信息流动起来,这才能发挥信息的价 值。

    2.假设 可能这时候,有朋友就会问:

    很多时候,手上的信息未必完整,也未必能从中看出什么, 应该怎么办?

    这时,就需要进行假设。 假设是研究型学习最好的方法,也是将描述和意义连接起来

    的本质。

    你如果不知道这些信息有什么意义、意味着什么,怎么办? 不妨试试大胆作出假设,再围绕假设去搜索信息,来检验你 的假设。

    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大量的书,但仍然提不出自己的看法?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在被动输入,没有真正把输入

    转变成为输出,把学到的东西跟实际联系起来。

    这中间的桥梁,其实就是假设。 举个例子:

    很多书都会告诉你原理、规律、效应,那么,当你在日常生 活中观察到某种现象,能否大胆作出假设:

    这种现象跟某种原理有关?

    然后再围绕这个假设,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调研,来检验 它的正确性。

    如果经过检验,这个假设站得住脚,那么,你所学到的知 识,就真正派上了用场,而不是囤积起来的无用信息。

    当然,我们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没法获得精确、充足的一 手数据,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各种事实以及解读,来推理、 论证出,我们的假设,它们更多是对二三四手信息的综合分 析,而非新知识的创造。

    但即使如此,也比单方向的输入,要好得多。

    3.搜索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去搜索我们需要的信

    息。

    无论是将联想上的拼图补完,还是进一步检验和确认假设 搜索,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 关于搜索,大家基本都理解,不多说了。分享几个注意点

    吧:

    (1)多关键词,交叉搜索。 用单一的关键词,往往很难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时,你

    不妨多试试一些关键词,间接描述要搜索的对象,从一些周

    边的线索入手,去逼近搜索结果。

    (2)专业平台

    搜索并不意味着,只能用搜索引擎,更多的时候,利用专业 平台,能更有效地抵达目标。比如 Google 学术、报告库、线 上图书馆、各类行业数据库。

    平时多积累一些信息库,用的时候会更高效。

    (3)英语 还是那句话,中文信息网络上,存在巨大的结构洞。很多东

    西用英文搜索,能得到更权威、更有效的结果。

    最后,就是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那句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只有自己感兴趣的、关注的、需要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同样,只有能够被自己用起来,在应用中重新审视、优化、

    完善,才算是,完成了信息的使命。

    做不到这两点的话,信息对于你而言,只是无意义的囤积而 已。

    我们再次复习一下431法则:

    4 个分类:噪音,资料,想法,方法。

    3 种策略:联想,假设,搜索。

    1 条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希望这套方法,能够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爆炸时代, 让头脑更清醒,把信息真正用起来。

    在不可控的时代里,让一切更可控。

    2019-08-18(38赞)

    评论区:

    Tim Ting : 這次文章進步及值得点贊,是最後多了總結。 把多种複雜抽象概念與方法做歸納,減輕讀者閱讀負擔,及參詳学

    習應用。

    闪电焦 :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那句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这句话不建议加,带有消极意义,明明全文都是干货

    link : 嗯,谢谢你的反馈

    link : 很感谢你的一直以来的关注和反馈

    金之鹏 :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就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我是很认同的。除了工作需要,自己学的东西真正感兴趣,有价

    值才是王道。别人的看起来再美再好,也不属于你。大道千万条,我只选其一。

    孙瑞希-生涯咨询师 :

    关注公众号"懒人找资源",星球资源一站式服务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